Saturday 18 December 2010

【宣導】CNEX基金會的明日家園影展&新大洪水紀錄片

CNEX基金會是一個跨足兩岸三地的非營利組織,主要從事文創產業的發展,比較知名的行動是贊助多位兩岸三地的導演拍攝影片,特別是紀錄片。

該基金會每年會策劃年度主題(紀錄片)影展,包括邀展與贊助作品發表。2010年10月在台灣辦的「明日‧家園」影展,以環境議題為主體脈絡,其中包括氣候變遷為主題的影片,如《上升之海,下沉之島》、《卡崔娜紀事》、《熟男減碳日記》,與一部以台灣原住民觀點看八八風災的影片《新大洪水》。

以下是《新大洪水》影片線上完整版。(製作團隊與導演的話)

Friday 17 December 2010

【宣導】香港人放駕一天

香港三個環保團體「香港地球之友」、「綠色力量」及「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攜手主辦大型環保項目「放駕一天」減碳行動,今日(9月6日)全面啟動。“放駕”取“放假”諧音,意即讓座駕“放假”一天。是次行動目標為號召全港駕車人士每月最少減少駕駛一天,養成綠色駕駛習慣,減少車輛的碳排放,同時推動全港市民實踐低碳生活,共同改善香港的空氣質素。

「放駕一天」減碳行動將透過企業、學校及公眾三個層面推廣。是次行動由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渣打香港」)召集、「渣打香港150週年慈善基金」贊助,並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局全力支持。駕駛人士除可透過在「放駕一天」減碳行動網站落實承諾減少駕次外,亦可於網站上查看更多綠色駕駛資料;非駕駛人士及青少年學生則可在網站承諾擔任「放駕一天」減碳行動大使, 向身邊的親友推廣「放駕一天」及綠色駕駛的訊息。

「放駕一天」減碳行動期望透過各項活動,能為香港一年減少180,000天駕駛日,減少540公噸的碳排放, 加上透過企業綠色駕駛工作坊改善駕駛習慣可減少的120公噸碳排放,是次行動能為香港一年減少660公噸的碳排放。這數量需要66,000棵成年樹用1年的時間吸收。

----摘錄自此行動9月6日新聞稿

這個行動邀集了企業、學校與社會各界參與,香港環保局也參了一腳,三個以上的NGO合作,還做了線上承諾連署。

Thursday 16 December 2010

【遊說】英國民眾齊來遊說

英國的氣候議題NGO聯盟 Stop Climate Chaos Coalition 在11月初發起了一個草根性的遊說行動「 The Big Connection 」。請居民去社區推廣,以及拜會地方的議員,請大家能夠支持國內外與地方級的保護氣候行動(包括11月底舉行的坎昆氣候變遷大會)。寫信給首相David Cameron與能源暨氣候變遷部部長 Chris Huhne,要他們支持保護氣候行動。

這個行動有很大一部份是要鼓勵民眾透過政治性的"遊說",來參與環境行動,也思考一些政治相關的環境議題:氣候項目的援外計畫、居家節能政策、坎昆會議、化石燃料政策等等...。所以他們也設計了一份如何遊說的小手冊(PDF下載)。

Monday 13 December 2010

【新聞】幾個NGO對COP16結果的立場(蒐集中)

坎昆氣候變遷公約大會(COP16)出乎意料的達成共識,做成《坎昆協議》,並獲得絕大多數國家的接受。坎昆協議的基本內容請見:低碳生活部落格的這篇(中文)、綠色和平的這篇(英文)、和NRDC專員中肯的簡介與評論(英文)。
以下將蒐集幾個主要NGO對此結果的立場:
WWF(國際)。氣候項目主任Gordon Shepherd發表的立場說,坎昆有不錯的進展,但政治上還有更多待做。在氣候基金與REDD上希望各國能給更明確的承諾。明年在南非德本的COP17之前,WWF點名希望歐盟、美國、中國與印度要有更明確的減碳作為與承諾。
After two weeks of negotiations, governments made measurable progress in several important areas, but a lot more work and some big political challenges remain.-氣候項目主任Gordon Shepherd
Pew Center(美國)。副主席Elliot Diringer表示,對於能達成基本的共識給予肯定,但期望能有助於在未來落實更強力的行動與協議。裡面有特別點出"透明化"的決策方式。
The Cancún agreement formalizes the fundamental elements of the Copenhagen Accord and starts to implement them. Key among these are a stronger support system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cluding a new climate fund, and a stronger transparency system to better assess whether countries are keeping their promises. Both will build trust and confidence, which will help produce stronger action and agreements in the future.-副主席Elliot Diringer
Sierra Club(美國)。給予肯定。
Germanwatch(德國)。理事長:坎昆的成功讓大家看到,各國的確是可以在氣候協商上,達成開創性進展的,冀望這個進展能成為COP17談判之基礎。政治主任:共識為本的進展,不能單靠美國主導或是低度的行動就可達成,還需要國家、社群與商業界中的先行者結盟以達成進展。行動、協商、結盟識重要的三步驟。
It was demonstrated in Cancún, that the UNFCCC process is able to reach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Those will be the foundations for next year's summit in South Africa. Long term financing of climate protection and rain forest protection as well as adaptation will be main issues to discuss, along with a legally binding agreement-理事長Klaus Milke
IUCN(國際)。在氣候基金與REDD方面都給予肯定。不過過幾天應該會有更完整的聲明出來。
The inclusion of REDD as part of the Cancun deal is a key step toward resolving the issue of climate change.....It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developments in the negotiations so far, and now this further push by governments makes REDD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limate deal. -摘自Stewart Maginnis 環境與發展部主任
FOE International(國際地球之友)。覺得失敗。主要是認為這個協議不能強力要求已開發國家減排,而且在森林議題上的漏洞還沒補好。地球之友肯定氣候基金,但認為此機制還是有些缺失。
Friends of the Earth International warns that this agreement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abandoning the Kyoto Protocol, replacing it with a weak pledge and review system as a legacy of the Copenhagen Accord, that would lead to a devastating five degree Celsius warming.
FOE Europe(歐洲地球之友)。同國際地球之友,覺得協議疲弱,也沒有達到真正的氣候公平與正義。

Klima-Allianz(德國氣候聯盟)。雖然只有小成果,但它肯定會議做出共識。前者的成果意指氣候基金。


以下待補

Greenpeace
全球森林聯盟
台灣的環保團體

Thursday 9 December 2010

【報告】看守德國發表2011年各國抗暖指數

看守德國(German Watch)一如往年,在COP期間發表2011年各國抗暖指數氣候風險報告
抗暖指數方面,台灣在全球57個主要排放國當中名列第47,但環保署認為,若從分項指數來看,國際氣候政策得分提升14.7分,排名提升8個名次。實在是自我感覺非常良好。
氣候風險報告方面,台灣、薩爾瓦多、菲律賓、越南與沙烏地阿拉伯被列為2009年最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幾個國家,台灣主要是因為莫拉克風災。

低碳生活部落格的阿乾已經寫了分析:坎昆氣候會議:台全球抗暖排名 依舊倒數
環保署依然快速發出澄清稿: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 2011)發布回應

Wednesday 8 December 2010

【行動】不離不棄京都議定書的誓言、真的人不能活在水裡

繼續報導坎昆舉行的氣候變遷公約締約國大會(COP16)的周邊NGO行動。

談判第一周時,日本代表團出於某種理由,突然提議不願意在往後延續京都議定書所規定的內容本質,也就是富國必須有減量目標這件事情。此一提議出來全場嘩然,讓日本拿到當日化石獎。而幾個NGO就在大廳的一處通道上豎立起一個大大的愛心圈圈,象徵京都議定書(KP)誓言,邀請路人合影留念。目的是要鼓勵日本不要離棄以日本城市為名的這個議定書。


影片來自WWF的暖化目擊者頻道。

綠色和平組織與tcktcktck、350.org合作,以無裝備潛水的方式(free dive),穿著日常衣服潛入水中和坎昆海邊水底400座真人大小的雕像合影。說明「真人不能活在水底」,突顯海平面上升對人類的生存威脅。的確有末世預言的味道。
這些雕像是先前由雕刻家Jason de Caires Taylo以中性材質打造的一座海底博物館,想讓珊瑚著生,並非為此行動而設。

影片來自墨西哥綠色和平的頻道。

Monday 6 December 2010

【行動】頭埋進沙子裡、代表希望的馬雅金字塔、每日化石獎

大家知道目前COP16(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會員國大會)正在墨西哥濱海城市坎昆招開。大家對這次氣候談判,普遍沒有什麼期待。
NGO也一如預期有些行動。目前有幾個比較吸引人的行動。

12月3日的時候,來自美國的兩大環保社團Sierra Club與350.org合作,在坎昆的一處沙灘上,抗議者把頭埋進沙子裡,諷刺氣候談判的駝鳥心態。以下影片主要是行動者的訪問。



另外,另一個氣候NGO的聯盟"tcktcktck"則在會場附近設置巨大的馬雅金字塔,上面有許多照片和標語,照片都是來自各地的抗暖化行動。



全球氣候行動網(CAN)每屆大會的歡樂戲碼是頒發每日的化石獎,也就是,選出每日談判中阻礙氣候進程的那個國家。下面是其中一天的頒獎過程。



以上影片都來自OneWorld TV頻道

拉丁美洲龐大的草根NGO"農民之路"在11月30日也在墨西哥Morelia市辦了一場遊行,抗議者包括墨西哥鄉間城鎮遭受礦業污染、工廠污染的社區居民,呼籲社會與環境正義,裡面也有來自美國、加拿大的抗議者。


Friday 3 December 2010

【行動】折紙風車喚再生能源政策

SSC Pinwheels for Clean Energy from Sierra Club National on Vimeo.

山巒俱樂部學生聯盟(Sierra Student Coalition)11月份在全美國大學校園發起一個製作紙風車的行動,目的是要趁著美國環保署40周年慶的期間,用紙風車這樣軟性的訴求,呼籲政府使用更多的再生能源。另外也有寄信給總統的行動。
在12月1日時,有一群學生將部分的紙風車拿到華盛頓特區國會山莊前的草坪上放置,希望讓更多官員看到這個訴求。
我覺得紙風車成排插在草坪上蠻美的,可是插在攤位上就整個遜掉了。

Thursday 25 November 2010

【研究】法國看農業和溫室氣體排放量

法國氣候行動網最近發表一份研究《農業和溫室氣體排放量》,是從法國與歐盟的角度來分析農業對溫室氣體排放有何貢獻(畜牧與肥料之類),還有對策該有哪些(施肥管理、既有政策...)。

原文是法文,大家可以假裝自己懂法文,或是使用google翻譯頁面

同場加映聯合國農糧署於2009年發表的報告《低溫室氣體排放的農業》(PDF檔),裡面講的是減碳的農業施作作法與技術,以及生態管理的農業等。


Friday 12 November 2010

【報告】美國政府機關的調適政策整理

美國的Pew研究中心11月彙整了美國中央聯邦的各個機關部門提出的調適政策、計畫,做成一個懶人包,啊,是一份簡單的報告。裡面按照各個機關部門為順序,依序羅列各部門所做的調適計畫,雖然無法全部囊括進來,但至少重要的都有了。要做政策規劃、做報告、國科會計畫的朋友們,趕快去下載來看吧,相信很有幫助。

Monday 8 November 2010

【NGO介紹】碳作戰室Carbon War Room

英國維京集團創辦人Richard Branson覺得,除了捐錢之外(維京自己有基金會),還想要更深的參予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列。在2009年,他找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企業家,發起與成立Carbon War Room(碳作戰室)這個非營利組織,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然後再找一些有產經與環境管理背景的優秀年輕人來管理。

該組織的行事作風比較低調,要到2010年4月左右才開始透過Branson與執行長Jigar Shah說明他們的企圖目的,因為它們正開始啟動部份主要行動。
籌組這個組織就是希望採取有別於民間發起的草根組織。基本上它想利用企業圈的金錢、力量與影響力,更能在減碳議題上施力,推出市場導向的對抗氣候變遷策略與技術,並期許企業能在對抗氣候變遷戰役上扮演領導者角色,並創造出新的模式,新的思維,開創新的後碳經濟(post-carbon economy)。它們也不是只想要改變商業界本身,而是同時也希望在這個議題上連結政治立法、地方政府、商業與民間一起努力。觀察他們的職員組織,也可以看到未來還會投入生態、森林等更廣泛的研究領域。
他們關注的議題可能會是在:承襲維京之前承諾的海運/空運/貨運溫室氣體強制減量(包括黑炭、懸浮物質)、開發新的再生能源物質(如Biochar)以減少各國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工業能源效益、以及對島嶼國家與低度發展國家鄉村地區的調適基金。
目前已經推出的計畫則是Green Capital - Global Challenge,它篩選出幾個在對抗氣候變遷議題上較有前瞻性的城市(都是歐美國家),然後出錢來促進城市的能源效益與減碳措施,而該城市拿錢後,必須在未來2年內透過各方合作,並和資助夥伴共同達到承諾的目標。這個計畫是在2010年2月溫哥華冬奧期間所發布的。
官方網站上最新訊息的頁面比較好閱讀。

Thursday 4 November 2010

【新聞】美國茶黨運動與氣候變遷

最近美國政壇上2009年起,有個新的政治運動叫做茶黨(Tea Party),它不是一個真正政黨(未來不一定),而是某些人為了反對歐巴馬政府的刺激經濟復甦計劃,而從歷史中翻出茶黨這個名詞,並以此為口號號召大家抗議。

但是其實這個運動並沒有中央的組織,是在一次一次各地反歐巴馬政府的抗議與集會中,藉社會氣氛推波助瀾而成的,逐漸的,愈來愈多對經濟現狀不滿的美國人也加入了這個茶黨運動,或以茶黨為名發起各種反政府的行動。因為組織鬆散,又蔚為「風潮」,所以行動多了起來,包括抗議、快閃與集會,於是就有人架設網站彙整茶黨的行動、在社群網站發布最新訊息、整理出支持茶黨的政治人物。再加上某些新聞台特別喜歡報導茶黨在各地的抗議,於是茶黨愈來愈受到全國人民注意,也就是,這個看起來業餘的政治運動現在可說是紅的發紫。
基本上,由於是對經濟不振現況不滿而聚在一起,所以茶黨抗議者的政治訴求是保守、注重工作機會、可能排外的極右派。又因為結構鬆散,所以在行動上是自由並有創意的。由於他們受到普羅大眾的喜愛,所以民眾連帶通盤接收了茶黨思維中的核心─要經濟要工作,其他的次之。而茶黨支持者跟共和黨的保守分子走的比較近,甚至把莎拉裴琳當作一位意見領袖人物。
茶黨支持者獲得政治影響力後,便在11月美國期中大選時,推舉或支持部分理念相近的候選人,部分是共和黨人士。這次期中選舉結果,茶黨自己表態支持的候選人中,至少有兩位贏得選舉。而共和黨在選舉中票數大幅成長,贏得眾議院多數席次,在參議院中近半,這次改選州長選舉的37州當中,共和黨也拿到29州州長席位。除了民眾對歐巴馬執政的失望以外,這也有茶黨支持者的影響力在裡面。
雖然茶黨很少在氣候議題上表態,但一般相信他們反對減碳的氣候政策。
至少在這期中選舉期間,就可以明顯看出茶黨支持者(的主流)反對氣候法案、反對綠色就業政策與潔淨能源。十月底時,歐洲氣候行動網提出報告說,其實英國石油公司等污染大戶,大筆贊助了暖化懷疑論者的茶黨候選人競選活動。
紐約時報在10月中的報導則是呈現出來,茶黨支持者中有較高比例的氣候暖化懷疑論者。
  • 調查說只有14%的茶黨支持者認為全球暖化是個現在正在發生中的環境問題,其他的美國民眾持同樣觀點的則有48%。超過半數的茶黨支持者說全球暖化在未來任何時間都不會是嚴重的事情,而其他的美國民眾只有15%持同樣觀點。
由於茶黨已經有檯面上的政治人物,行動網路也都部署差不多了,所以以後氣候政策的立場會更為明顯。這個運動的高支持度至少還會持續一陣子,再加上共和黨在兩個國會的勢力增加,可以預見的是,美國聯邦氣候相關政策立法可能會停滯很長一段時間

Wednesday 3 November 2010

【行動】向加州(2010年)23號公投案說NO(更新)

來居於對抗氣候變遷前鋒的加州,最近受到很大的挫折。綠色州長阿諾將於2011年1月下台但繼任的幾位候選人對氣候立法企圖心都不強。更糟的是有家化石能源公司Texas Oil在背後運作推出一個公投案,California No 23 (2010),將在11月2日公投。

此案要求暫緩加州溫室氣體減量法(AB 32)實施,直到加州失業率降到5.5%或以下,而且要連續四季。由於這個公投案的宣傳策略,巧妙把失業率拿出來和減量目標對壘,所以想必會獲得中低
勞工普遍的支持。

加州的環保NGO動員起來,不要讓石油公司灑錢支持的這個公投案通過。主要的反對陣營成立了一個Stop the Dirty Energy Proposition網站;並有許多集會與媒體行銷戰。
(~~~~~~~~更新~~~~~~~~~)
最後11月2日公投的結果,23號公投案沒有過,票數差距為61.4%比38.6%,可說還有很大的差距。同時舉行的加州大麻合法案差距還比較小(也沒過)。
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的繼任者為回鍋州長Jerry Brown,副州長為Gavin Newsom,剛好前者之前擔任過奧克蘭市市長、後者擔任過舊金山市市長,在市政上都很重視氣候政策。

Thursday 28 October 2010

【宣言】中國民間組織發表共同氣候立場

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組織今年將一場重要談判會議拉到中國天津舉辦,時間是10月4日到9日,讓中國有機會首次主辦氣候變遷公約下的國際會議,而且又是年底坎昆大會前最重要的會議,官方與民間組織莫不嚴陣以待。
在談判會議期間,在中國NGO自然之友等主要民間組織籌備下,中國多個民間組織在會議週邊進行一個以中國公民社會低碳行動為主題的民間會議,主要分享各團體在推動低碳、低空調、無車日、協助減災等行動。會議之後,有近60家民間組織發表了一份共同氣候立場聲明,呼籲世界各國積極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在天津談判,甚或坎昆會議上能解決問題。聲明中比較重要的,應該就是要求已開發國家兌現要給貧窮國家的氣候調適資金承諾,並以公共資金為主,私有與市場資金為輔。
(中國大多非營利推展公共事務的民間組織,並無法取得NGO的法律地位,因此在這邊以"民間組織"來泛稱。)

天津氣候談判中國公民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立場
氣候變化已成為全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
全球範圍內頻發的極端天氣事件和肆虐氣候災害,正導致疾病蔓延、糧食減產甚至絕收,很多人被迫流離失所,貧困日益加劇。
中國也正在遭受氣候變化的威脅。
2010年春天,中國西南五省遭遇的歷史罕見特大干旱使上千萬人重新陷入貧困,而緊隨其後從南至北的洪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亦為十年之最。
在過去50年裡,中國的平均氣溫升幅快於全球或北半球同期,達1.1攝氏度;中國西部82%的冰川正在退縮;到21世紀後半期,中國一些主要農作物年產量最多可下降37%。 同時,水資源供需矛盾將帶來更多生存壓力。
儘管當前全球氣候談判進展依舊緩慢,無力的減排承諾令公眾失望,但在國家內部,各國已開始進行或有意願進行低碳發展的嘗試。 不可持續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必將被未來社會淘汰;只有綠色、清潔的低碳競爭力、切實有效的適應措施,才能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為人類帶來持久的福祉。
中國已經行動起來。
中國政府由溫家寶總理擔任組長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領導小組,頒布了一系列推動循環經濟、植樹造林、節能環保產業等領域的政策,並提出了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強度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40-45%的目標。 同時,中國正在編制第二次氣候變化的國家評估報告和適應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在農業、森林、海岸帶、水資源等多方面建立災害預警機制,完善生態脆弱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適應能力。
中國公民社會也一直在各自的工作領域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內容涵蓋了公共宣傳倡導、推進公民行動、提供政策建議、參與政策制定、監督政策執行、推動排放信息公開、監督企業排放行為、為貧困和脆弱地區提供適應方案、參與低碳城市試點建設、保護生態系統等。
中國是目前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但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也遭受著嚴重的氣候變化影響,作為中國的公民社會,我們希望中國政府在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尤其應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立法工作,加強在減緩和適應方面的戰略研究和規劃,把握新的發展機遇,率先走向低碳發展之路,奔向綠色未來。
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其解決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需要每個人的積極行動。 中國公民社會呼籲各國政府和公眾行動起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我們呼籲各國政府:
1. 共同行動
在平等合作中探索全球低碳型可持續發展,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效,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新型能源,加大技術研發和資金投入,迅速降低低碳能源的成本,創造綠色就業機會。
2. 關注脆弱人群和地區
必須積極調整扶貧預警防災減災保險政策,減輕氣候變化對生態脆弱地區以及貧困人口的影響;提升貧困人口、弱勢群體和脆弱地區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和條件。
3. 發揮高碳排放人群的表率作用
通過意識倡導、經濟、立法、技術改進等手段,從能耗和碳排放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人群開始,促進公眾向可持續生活方式的轉變。
4. 完善透明度監督
通過國際合作和公眾參與,完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收集的體係以及數據監督的製度。
5. 制定公平的政策和市場手段
應充分考慮社會公平的原則,並積極創造節能減排的市場激勵,為企業(private sector)的低碳轉型提供政策支持。 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來達到更有效減排的結果。
6. 全面考察環境影響
預防和緩解氣候變化應對政策、市場機制和技術手段對本地社會、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 避免在氣候變化減緩及節能減排行動中,產生新的環境問題。
7. 支持公民社會行動和監督
應保障並鼓勵公眾和民間團體參與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製定以及實施過程的監督。 社會各方,包括政府、媒體、企業,要更加積極地提供資源支持公眾、民間團體和青年參與到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尤其在宣傳倡導、 教育、政策制定實施和監督、能力發展、創新實踐等領域。
關於國際談判:
1.為了避免最嚴重的氣候變化災難,各國政府應該在堅持公約和議定書基本框架下, 在科學的基礎上,制定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和明確責任分配。
2. 從公平和歷史責任的角度出發,發達國家須主動承擔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責任,接受全球碳排放空間有限的現實,率先大幅度減排,並保證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和轉型所需要的排放空間。 發達國家必須承諾在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至少減少40%,其中絕大多數應當在其本土執行,並規定出本土減排和通過市場機制海外減排的明確比例。
3. 在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前提下,發達國家必須採取資金支持、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支持等措施,幫助發展中國家更好地減緩和適應全球氣候變化。 在獲得來自發達國家有效援助的同時,發展中國家應當自主制定本國的排放控制指標,積極主動地在本國內系統地實施減緩、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以實現低碳發展模式。 發展中國家之間也應加強合作應對氣候變化。
4.國際社會應一起努力,以信任為基礎,將對氣候變化緊迫性的認識轉化為切實有效的行動,盡快達成一個真正公平、公正、並有法律約束力以及惠及貧困國家和弱勢人群的全球協議。 發達國家應加快落實資金承諾,保證額外、充足、可預測的資金援助和技術轉移,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能力建設,提高廣大發展中國家尤其是脆弱性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氣候資金應以公共資金為主,來自市場和私營部門的資金只能起到補充作用。

Monday 25 October 2010

【行動】英國的原油覺醒

一個氣候議題的國際環保聯盟Climate Justice Action發起氣候正義(直接)行動周,今年的行動是在10月12日-16日,請全球的夥伴團體在這幾週,或前後幾週的時間,舉辦「直接行動」(也就遊行、抗議之類的,而不是軟調的宣導與環境教育),來表達對氣候變遷下保障環境正義的訴求。

這些行動中,規模最大的是英國舉辦的Crude Awakening(原油覺醒)活動,在10/16日舉行。這個行動主要是針對英國的石油公司與煉油廠,還有一些最近英國環保團體「主打」的對象:受石油公司贊助的博物館和贊助石油鑽探的銀行(這是是匯豐銀行)。

活動的內容是分散式的到各個目標前去遊行抗議,封鎖煉油廠的道路。而其抗議觸角也有伸到法國的一處港口城市。

主場的抗議新聞(封鎖英國最大的煉油廠)。
主場的抗議影片-上傳者justdoingitfilm

Wednesday 20 October 2010

【專題】兩個氣候變遷主題的廣播節目

「IC之音/竹科廣播」這家新竹的廣播公司向來關心環境、社區議題,這兩年也曾透過旗下的基金會推動過環保與節能活動。2010年10月,他們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合作,推出常態性談氣候變遷議題的節目,名為「氣候戰役在台灣」,主持人為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阿乾,時間為每週一19:00-20:00。
如果錯過的話,可以註冊成為IC之音網站的會員,能夠收聽之前的節目。不過他有個點數的規則,請留意。

再來,彭啟明博士在中廣新聞網主持「氣象達人」節目也己經好多年了。隨著民眾對環境議題的了解,他的節目愈來愈常觸及各方面的暖化議題。這個節目撥出時間是15:10-16:00,有幾集有放上網路。說到氣象達人,也可以請大家看他在大愛主持的「Dr. Earth」,談氣象與生活。

Monday 18 October 2010

【行動】讓美國中小學建築更具有永續性與能源效益

美國有幾個以「綠色中小學」(Green School)為名的NGO行動,連地方政府也有類似行動。目前相關的NGO、政府單位,積極的中小學校,都加入了一個聯盟組織「綠色中小學聯盟」Green Schools Alliance (GSA)。這是一個比較鬆散的聯盟組織,比較像是資訊共享的平台,而不是共同行動的組織。
這裡的School,主要是指K-12,就是從幼稚園,到12年教育,也就是幼稚園到高中這個階段,屬於基礎教育。據估計,全美國20%的民眾(6千萬)每天都要去Schools,他們是學生、教師、職員與政府相關機構人員。這就是為何綠色中小學會顯得重要的原因。
本文的重點是。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在2010年10月成立了一個綠色中小學中心(the Center for Green Schools),專門協助中小學進行建築物的節能與永續改善,已達到永續建築標準(LEED),實施對象包括新建學校與舊有的學校。
他們設計了一個互動圖示,來說明該中心要改進的,包括自然採光、能源效益、環保建材、節水、提高回收率等等。
11月7日,猶他州將招開全美的綠色中小學高峰會。在這個高峰會中,會匯聚不同單位支持的各種綠色學校議題,包括生態(生物多樣性、學生種植計畫)、健康學區等等。屆時綠色中小學的議題可能會有更多的討論。

Friday 15 October 2010

【行動】350.org的10/10/10全球行動

350.org串聯旗下會員與志工、友好團體與名人,共同在2010年10月10日這天,在全球一起進行減碳、對抗暖化的行動,他們稱為10/10/10 Global Work Party。根據他們網站上的統計,這次共有188個國家的人,辦了7347場行動。
雖然很多行動是屬於我個人很不喜歡的「宣示性」行動,如排字拍照、騎單車舉海報排字拍照、潛水用石頭排字拍照...,但是想當然爾,這些參與者不是只單單排字拍照,他們都有進行其他實質性的環保行動,而且也落實該團體"草根"的本質。各種多元的行動,可以參見:
當然一天的行動是不夠的,該組織在網站上說,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是 count politically,大家再要做研究、再開會,去遊說政府制定新的策略,來減緩地球暖化。

Wednesday 13 October 2010

【工作坊】2010氣候變遷-台灣觀點公民會議

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10月2日在台北舉辦一場「2010氣候變遷-台灣觀點公民會議」,這是該基金會繼2009年與世界同步舉辦World Wide Views on Global Warming共識會議後,第二次舉辦這主題的公民共識會議。不過今年那個國際活動沒有舉辦,基金會只好自己辦了。
「2010氣候變遷-台灣觀點公民會議」公民共識大會由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與十大傑出青年當選人聯誼會主辦,分階段討論台灣的碳排放減量、科技與經濟調適、台灣因應策略、大台北都市規劃議題,最後對五都選舉提出環保政策的建議。

Tuesday 5 October 2010

【新聞】10:10行動激起眾怒的廣告

英國的減碳行動-10:10為了新一波活動宣傳,請到知名電影編劇與導演Richard Curtis拍攝了一則電視廣告,名為No Pressure (沒有強制壓力),經由盛大宣傳預告,影片在9月30日在線上首播。廣告內容自以為黑色幽默,但實際上卻十分血腥。影片描述教師在課堂上宣導10:10減碳行動,詢問學童願意行動的舉手,有兩位同學沒有舉手。教師雖然說這行動沒有強制壓力,但稍後教師按下一個按鈕,兩位不願承諾行動的同學便當場爆炸,血肉模糊。另外還有辦公室與足球隊兩個同樣故事的版本。

廣告影片請點閱此處 (注意:內容極度令人不悅,建議不要觀看)
儘管還是有人會認為這是黑色幽默,但這部影片不但血腥,也冒犯了個人的自由意志,而且炸掉小朋友更是惹惱了很多人。影片撥出後,想當然爾馬上引起巨大的批評聲浪。結果不到一天的時間,10:10行動的人員便撤下此廣告,行動的主要人物(主席)Eugenie Harvey還親自在網站上發了道歉信
想必此事件會為 10:10行動帶來汙點。首先,此行動原先與美國350.org組織合作,要在2010年10月10日(10/10/10)合辦減碳活動,也因為此事件,350.org宣布中止與10:10的合作關係。接著Sony也宣佈要抽出他們的贊助。

Monday 27 September 2010

【宣傳】美國石油研究所的草根行動宣傳戰

美國石油研究所(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簡稱API)是由石油產業界組成的類似公會組織,自1950年代以來,長期在進行"沒有化石燃料世界就不行"的行銷宣傳。他雖然以 Institute為名,但其實就是產會公會,完全不是什麼獨立性的研究單位。在墨西哥灣漏油案件後,API仍高調的要求繼續進行美國沿海海底鑽油,讓大眾更注意起這個組織。

為了反擊中央與地方政府投入再生能源發展,API以化石能源產業提供就業為名,在這兩年發起了一個Energy Tomorrow」行動。 行動的主旨就是要民眾協助API,要求國會議員反對向化石能源增稅、並且反對參議院通過《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以及其他相關的能源改革法案。這個行動一直持續到現在,還在猛打廣告,但行動策略有改變。
原先他們的廣告比較偏高質感的基調,強調能源安全(國家確保能取得夠用的能源)與環保。



後來他們逐漸加重庶民感受式的廣告,裡面說的是,對化石燃料增稅,以及現在仍昂貴的再生能源,會讓能源價格增加,使小老百姓與小企業的日子不好過。




然後,API在2010年8月起,開始籌設一個草根組織!!!
這個草根行動叫做「Rally for Jobs」,2010年9月1日在德州集會,向歐巴馬喊話說,提高化石能源稅收就是提高失業率,並且政府不要干預化石能源產業的發展(如:徵稅、禁止海底鑽油)。然後這個「草根團體」在9月巡迴各州,辦更多集會,請來在地的教授、政治人物助陣,在各地媒體增加了很多能見度。



而這場草根行動的集會中,除了有員工被迫參加的情形之外,API與石油產業的角色最讓人覺得爭議。另外,美國最大的工會組織AFL-CIO也在2010年下半年以來,主辦名為「One Nation Working Together」的集會,向政府要求工作,並計劃於10月2日在首都華盛頓特區,舉辦一場規模浩大的遊行。美國石油研究所API在此時舉辦類似的勞工集會,很明顯的搭了順風車,也混淆了AFL-CIO的行動訴求。
-------------------------------------------------------------------------------
相較於API把訴求擺在勞工就業,環保團體當然支持美國政府對化石能源業者徵稅,他們的訴求是擺在環保署2009年研擬的大汙染者付費的法案「溫室氣體裁減法(草案)(Greenhouse Gas Tailoring Rule, 2010年5月擬定),這個法案特別針對煉油與石油業者的空污排放課稅。於是環保團體紛紛提出「讓大汙染者負起責任」(Hold Big Polluters Accountable)的口號,他們發起連署,設置網站分享資訊,而這些行動在墨灣漏油之前便有了,在漏油事件之後當然獲得更多民間與政治圈的支持。(美國綠色和平的PolluterWatch網站、Sierra Club則把煤灰與空氣污染等議題綜合起來)
儘管普羅大眾反對污染,但這些行動的力道,目前看來沒有API的就業訴求強大。行動層次也不同,API把對象擺在歐巴馬總統與勞工階級,但環保團體則是擺在環保署的立法行動。
美國環保團體NRDC則拍攝了一則反諷廣告,要反制API的草根行動行銷戰,一樣偽裝成街訪的方式製作成。NRDC讓偽受訪者表現事不關己的態度,呈現出一種「反諷」的情境。不過應該會更讓觀眾混淆吧?!

Saturday 25 September 2010

【會議】日本再生能源政策研討會

7月1日,日本民間組織邀請政府單位,一起辦了一個「日本再生能源政策研討會」。(有簡報檔可以看)

這研討會是日本再生能源政策政策入口網站(自然エネルギー政策プラットフォーム, JREPP) 主辦的,這個平台目前由環境能源政策研究所(ISEP)擔任秘書處。組成成員包括:全國小型水力促進會、日本風力發電協會、風力發電經營者座談會、日本地熱開發企業協會、日本地熱學會、日本建築學會全球暖化對策推進委員會、太陽能設備振興協會。

這個平台的研究成員日前在5月的時候,參酌聯合國「Global Status Report」(REN21)的資料,製作了日本國內的再生能源現況與展望報告「日本再生能源白書2010」,簡介說這是日本第一次做這樣的報告。這個報告是7月會議中的主題之一。
會議中另一主題是針對再生能源收購的固定價格的圓桌會議。在2009年底,日本經濟產業省想要擴大對太陽能以外的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等政策,並廣徵民間意見,所以有關再生能源固定收購價格的議題在這一年來被討論的很多。
以上。

Wednesday 22 September 2010

【宣導】天下雜誌的台灣不碳氣

天下雜誌在6月底出刊的450期雜誌,以「行動綠生活」為專題,介紹了台灣的環境危機與民間的綠色行動。另外同時推出「台灣不嘆氣、行動綠生活」專題網站與行動。



這整個行動,是由天下雜誌集團各單位所籌劃。像是:
  1.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與教育部環保小組合作,舉辦「節能減碳、計算一『夏』」暑期學習行動,號招國中小學生在暑假60天內,每日上網計算並登錄「每日碳排放量」,鼓勵他們從事的減碳行動包括:今天少使用電腦1小時、我今天回收1支玻璃瓶 / 1支鋁罐。(沒錯,我也覺得很矛盾)
  2. 一般網友可以登錄減碳行動,或分享減碳記事,可參加抽獎。
  3. 另外,康健雜誌與天下雜誌把過去的生活環保報導,編輯成專文簡報檔,供民眾閱讀與參考。
  4. 由雜誌的整合傳播部企劃的「綠色縣市」專題,該雜誌的這個部門是承接各公司、政府機關的廣告行銷專案(我指的是,這專題的報導即使有可讀性,也是屬於行銷的一部分)
  5. 「樂活消費」專題,則是行銷天下雜誌所出版的環境議題相關書籍,以及澳洲進口的春捲包(後者實在很唐突)
由於天下雜誌具有高知名度,並配合活動在書店通路也進行此行動的宣傳,所以宣傳效益很大。就這樣。

Monday 20 September 2010

【行動】綠色和平槓上Facebook



Facebook(臉書)在2月時宣布,他們將在美國奧勒岡州的Prineville鎮增設一個數據中心(Data center)擺放超級電腦或伺服器,來應付他們擴張飛快的業務。綠色和平遂在當時便「以臉書抗議臉書」的方式,號召50萬民以上的網友,要求臉書要採用更多的再生能源,根據規劃,新數據中心的電力有半數以上的電力來自煤炭火力發電。

綠色和平在9月初展開新一波的行動,除了製作上面那則短片外,綠色和平執行長並於9月1日發出公開信給臉書的創辦人暨執行長查克柏格(Mark Zuckerberg),提出4點呼籲:
  • 承諾停止使用會造成污染的煤炭能源(發電)
  • 運用他的採購力來選擇乾淨、再生的電力來源
  • 在地方、國家與全球各層級都倡導更強有力的氣候與能源政策,確保當IT產業的能源需求增加的時候,能獲得再生能源的供應。
  • 把這樣的訊息公開在臉書的網站上,讓百萬用戶瞭解這間公司是氣候領袖。
根據統計,全球IT(資通信科技)所需要的能源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而電腦數據中心是能源耗用多且成長最快的部份。但由於近年來大家已經注意到這一點,所以像Google這樣的有點環保概念的公司,便會在數據中心的設計與能源取用上多花心力。比如,購買碳額度作為補償、利用自然冰涼的流水來冷卻伺服器溫度、注意電力來源的再生能源比例。
這次Facebook的新數據中心地點,設在Prineville鎮,是因為當地位處較高冷的地區,可減少冷卻的用電,再者他的電力來源是太平洋電力公司,這家公司雖然有半數仍使用煤炭、近半數來自核能,但仍有朝向再生能源電力的規劃。而且在再生能源電力無法完全保證取得的狀況下,臉書公司認為,他們應朝向提高能源效益方面著手。
不過,這樣的考量並不被綠色和平接受,他們要的是100%的再生能源。
然而,根據資訊產業界的電子報「Data Center Knowledge」所做的報導,就連綠色和平組織自己租用的伺服器,也不是100%的再生能源。該媒體表示,「綠色數據中心」這個議題很複雜,綠色和平把議題太過簡化了,以便於炒作。朝綠色數據中心邁進雖然有點困難,但許多廠商也都朝這方面前進,該媒體過去也報導整理過
這件事情上,我覺得綠色和平組織是過於苛責臉書了,因為人家也是老老實實的評估過節能的方式。我認為綠色和平是想要藉由修理臉書,來告訴大家IT產業的能源問題,但目前的情勢發展卻沒能讓大家了解到這議題,看起來只流於八卦性質。
綠色和平對於IT產業耗能議題是有一個整體性的行動,叫做 Cool IT,不過主要對於臉書的這一波行動,就惹起一些爭議,可能不是好事。IT產業明明就相對積極地投入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益,綠色和平的行動策略似乎要調整一下。

Thursday 16 September 2010

【研究】英國最不依賴汽車的城鎮

英國有個信託組織「 Campaign for Better Transport」(簡稱CBT) 在9月14日發表一份汽車依賴度的評分報告,選了十幾個英格蘭地區主要城鎮(各區人口最多的兩市)的汽車依存度進行調查研究,發現Nottingham、London與Brighton&Hove雙子城是前三位最不依賴汽車的城鎮,也就是綠色運輸做的最好的。Milton Keynes則是依賴度最高的。
他們的評鑑是包含三個面向:
  • 公共運輸可及性與都市規劃(Accessibility and planning) -前者指便於接近,易成為替代汽車的選項,如可搭出城旅遊、市區易轉乘、還有站牌與車站維護。後者指的是都市發展上的規劃,便於發展永續交通。
  • 公共運輸品質並具有效益性(Quality and uptake of public transport)-後者的意思是,搭乘公共運輸更能節省時間、較為低廉(費率必須穩定)、時間也不會因轉乘而浪費,所以可以成為取代汽車的選項。
  • 步行與單車的規劃(Walking and cycling)-除了改善人行道與單車騎乘的安全、便捷環境,以取代行使汽車機會之外,也包括單車上電車的這種結合選擇。
它裡面也有給許多建議。也分別針對前三與後三名,直接指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成績。像是Milton Keynes的主要問題是本身都市規劃就有問題,使得公共運輸可及性太差。

p.s.英國很多NGO是以信託Trust的方式存在,不是只說他跟金融有關,也跟"英國信託"沒關係。

Wednesday 15 September 2010

【新聞】香港政府推出氣候變化策略草案

香港政府2008年延聘了一群專家要擬定香港的氣候變遷對策,預計於2009年底推出,不過推延到2010年9月10日才公佈。目前,這份「香港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及行動綱領(草案)」正交付公民諮詢,到2010年底截止。
世界自然基金會在10日也發表意見,認為這份策略「走捷徑,缺乏長遠承擔」,因為港府打算再增加引進中國的核電,另外減碳目標的範圍預留的空間太大了(以2005年為基準,實際減量19%-33%)。
這份策略除了上述改變發電結構外,重點還包括提高大樓能源效率、改善運輸能源效率,並且把「碳強度」當作未來施政的建議指標。
我看了網頁上的諮詢文件,發現幾個問題。由於香港主要碳排放式來自於發電部門,所以報告羅列了目前的發電結構與未來將採用的發電方式,後者包括風能、太陽能、增加進口核能,以及在2020年之前,建造並營運一座以廢棄物燃燒發電的電廠
可是在給民眾諮詢的選項問題,他們只問:「你是否同意在滿足本港電力需求方面,採取減少用沒而增加使用天然氣和非化石燃料的建議策略?從改善環境、供應、可靠性和成本的角度考慮,你認為在2020年香港達至建議的燃料組合是否合適?」這種統包性的問題,讓人民難以針對個別反對的發電項目表達意見,而使得諮詢意見的統計數字出現偏頗。
我覺得使用這種問卷技巧,真是可惡。

10/18補充:香港綠色和平的回應(9/20)。

Monday 13 September 2010

【會議】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

我國農委會在6月15日召開「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因為裡面有些政策指示,所以把新聞稿轉貼到這裡存檔。農委會也把會議總結報告,刊在在這次會議之後的農政專刊中,請參考。
另外,農委會請它的委外單位製作一系列有關氣候變遷調適的文章,弄了一個政令宣導的專題「氣候變遷 農業調適總動員」。

----------------------------以下是農委會新聞稿-------------------------------------
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閉幕 研擬以「低風險、低碳排、新商機」為願景的調適策略
文號:5842 99年06月15日
農委會於6月15日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召開「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針對農業之資源與生態、產業發展、防災救災及節能減碳等議題進行跨領域研討。 總統與行政院吳院長分別於開幕與閉幕時蒞臨致詞,提示政策方向。經過熱烈的討論,確立臺灣農業面臨全球氣候變遷影響,將秉持「健康、效率、永續經營」農業施政方針,研擬以「低風險、低碳排、新商機」為願景的調適策略。會中並特別提出7項關鍵性因應策略,分別是依風險程度建構糧食安全體系、整合科技提升產業抗逆境能力、推動低碳農業、發揮邊際土地之生態及滯洪功能、強化農村自主防災體系、開創低耗能、低碳排的綠金新商機,以及建立生物多樣性風險管理策略。本次會議結論依優先次序,擬定短、中、長程具體行動方案,推動實施,以確保糧食安全與臺灣農業的永續發展。
總統親自出席本會議,表達對此項議題的重視。 總統於致詞時表示,氣候變遷對人類與物種的影響及其相關因應已成為全球性的重要課題,也是國家永續發展的關鍵議題。總統表示,臺灣近年來歷次颱風所帶來的豪雨量及災害損失有愈趨嚴重的趨勢,政府應該設法來防範並替農民解決困難,而身為世界公民的一份子,也應該積極主動力行節能減碳。總統特別強調,因應氣候變遷是政府各部會應共同努力的工作,希望未來的經濟成長要具有增加就業、提高創新能力,以及能參與區域經濟組織,同時也要表現節能減碳,才是具有台灣特色的優質經濟成長。
行政院吳院長於會中指出,臺灣地理環境位處天然災害發生機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一定要注意因應氣候變遷的影響。院長說,農業施政要兼顧生產、生活及生態,生產方面要能維持生命的營養及健康的環境,讓生產者所獲得的利潤及消費者所付出的代價都能合理,並能兼顧節能減碳;生活方面,要讓人民能夠富足,才能注意環境的維護;生態方面,必須與生產維持適當的平衡。院長並期許未來精緻農業的推動,必須結合觀光、綠能、生技等新興產業,發展低風險、低碳排的新興綠金農業。
農委會陳主任委員在總結報告時指出,本次會議共獲致43項策略,計有相應之208項措施,對於農業未來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策略已有更明確的方向與更周延的作法。陳主委並提出將秉持「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的農業施政方針,研擬以「低風險、低碳排、新商機」為願景的因應對策與具體行動方案。期許未來氣候變遷對臺灣農業所造成的風險程度將降低至可因應之範圍內,農業產銷也將逐步調整為省能源、低污染,並擴大農業的碳匯功能;更重要的是,藉由發展新興生質能源、供應環保綠色消費及整合推動創新節能、健康安全的綠金農業,將可創造農業新商機、增加就業。
依據本次會議所獲得的寶貴結論,就其重要性與迫切性,歸納提出7項關鍵策略
  • 1.依風險程度建構糧食安全體系:除考慮糧食安全存量外,將依糧食安全、警戒狀況,分級規劃不同糧食生產結構及供應機制,並參與區域糧食安全儲備。
  • 2.整合科技提升產業抗逆境能力:研發抗旱、耐熱、耐鹽等抗逆境品種,應用氣象及資通訊等跨領域科技於產業經營,並維護生物多樣性。
  • 3.推動低碳農業:發揮在地生產優勢,鼓勵在地消費,發展低碳足跡農產品;同時,建立農業碳排放量盤查制度。
  • 4.發揮邊際土地之生態及滯洪功能:規劃易淹水地區作為濕地或提供為洪氾發生之緩衝帶;研擬受氣候變遷影響之財產權保障,提供必要之輔導及補償。
  • 5.強化農村自主防災體系:連結全國防災體系與整合資通科技,建制農村風險管理體系,提升農村自主防災能力。
  • 6.開創低耗能、低碳排的綠金新商機:發展節能、低碳排之新農業經營模式及健康安全的綠金農業。
  • 7.建立生物多樣性風險管理策略:擴大生態及海洋保護區,建構多元種原保存機制,設立生物多樣性資訊中心,追蹤物種變遷,維護生物多樣性。
農委會強調,氣候變遷是一個全球性的考驗與動態挑戰,除減緩與調適因應外,需改變思維創造利基,建構與時俱進的滾動式調整策略及擴大全民的共同參與。鑒於氣候變遷影響之規模與頻率等不確定性,資源投入必須體認抉擇之無悔性,考慮整體發展正向需求與經費最適運用,將本次會議結論依優先次序擬定短、中、長程具體行動方案,推動實施。未來將秉持「健康、效率、永續經營」農業施政方針,持續創新與追求動態平衡,化危機為新契機,發展低風險、低碳排及新興綠金農業,以確保糧食安全與臺灣農業的永續發展。

Sunday 5 September 2010

【行動】綠色和平抗議石油公司在北極海鑽探

有一家總部設於蘇格蘭愛丁堡的民間能源公司,叫做凱恩能源(Cairn Energy),8月份在北冰洋/北極海加拿大巴芬島與格陵蘭中間的戴維斯海峽海域,進行鑽井的探勘,這個探勘井為「Stena Don」。
8月23日左右,綠色和平組織的行動船「希望號」也到這附近,準備干擾這個探勘行動,但是被丹麥軍警包圍,威嚇他們不準靠近探勘井的500公尺範圍,否則就逮補。(新聞)
8月24日,凱恩公司說這個探勘井發現油氣。雖然這是可能有石油的指標,但還沒有發現石油。(新聞)
8月31日,綠色和平組織希望號4名成員避開丹麥軍方,爬上了凱恩的鑽油井,讓探勘作業停擺。不過事實上是,由於這個探勘井沒有探測到石油,凱恩也打算到附近其他地點探勘。(新聞)
這4名成員佔領鑽井兩天之後被逮捕,然後在9月4日左右被格陵蘭政府驅逐出境。
綠色和平組織反對石油公司在北冰洋鑽探石油,除了北冰洋獨特敏感的生態系,還因為北極海夏季以外的季節會冰封,若是發生鑽油平台漏油的危機,則搶救與復原的作業都受限於氣候環境,很難執行,譬如能在此作業的船隻就有限。另外,崩裂的冰山也可能對鑽油平台造成危險。
格陵蘭總理Kuupik Kleist反對綠色和平的行動。格陵蘭政府在8月底讓各大石油公司競標巴芬灣附近海域的鑽油權。在9月7日左右會宣佈得標廠商

Monday 30 August 2010

【報告】非洲農地被賣給外國拿來種生質燃料作物

歐洲地球之友與非洲地球之友合作,在六月底發表了一篇報告「Africa: up for grabs - The scale and impact of land grabbing for agrofuels」,說明一個令人不安的趨勢。非洲許多國家中,原本用來種植糧食的大片農地,被租或賣斷給外國廠商或外國政府,拿來生產糧食銷往國際市場,或是根本是拿來種植生質燃料作物,依據報告人員的訪查,後者的比例約1/3。
不過,這樣的發展情勢卻被參予其中的非洲國家認為是好事,認為他們在發展綠色能源,因此幾個國家組成了Green OPEC,其中有些國家有在推廣國內使用。
報告中質疑,這些外國公司以誤導的資訊或是直接以欺詐手法,來取得適宜耕作的土地;另方面,種植燃料作物的公司的行徑等於是競逐農作空間,讓農民失去去傳統耕作土地或是更不易取得土地耕種。而這些外國公司會對外聲稱,他們使用的土地是非農作,而且他們進駐會為當地居民帶來永續與社會支持。但其實失去農作,反而讓當地人民面對糧食價格上升的問題。
環境上的影響,包括干擾自然保育土地,或是農場避開環境影響評估。更不用說把農地拿去改種生質燃料作物會造成的環境與社會影響。另外,地球之友也擔憂基因改造的生物公司會透過生質作物熱潮,而進駐非洲市場。
因為歐盟等國政府對於生質燃料使用率的目標,加劇這樣的情況。許多在非洲發展的歐洲廠商,也有國家政府的在背後支持。因此歐洲地球之友與援助團體 ActionAid 就針對歐洲理事會進行遊說與抗議
所以地球之友提出兩個優先的對策,第一就是請各國政府,特別是歐盟,應該暫停生質燃料使用率目標,來遏止需求。非洲各國政府應停止把土地交給外國生產燃料作物。第二對策,就是請非洲國家思考國家優先發展政策,也就是糧食革命與能源革命。然後第三,是處理這些進駐非洲的外國土地投資客,要以更永續與正義的法令和協議,來規範他們。包括進行完整的環評。
報告下載 (PDF檔)。

Friday 27 August 2010

【會議】歐斯壯與氣候變遷國際高峰會

8/24-25日台北舉辦了一場「2010大師論壇─氣候變遷國際高峰會」,主辦單位是中經院、工研院與經濟日報等。
會議邀請到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伊莉諾.歐斯壯(Dr.Elinor Ostrom),她的專長是共有財(包括部分公共事務)的良好經濟治理分析。
歐斯壯在會中,開幕講座是以「氣候變遷之全球化及國際治理」為題。另外也以她的拿手領域"地下水資源管理"講了一場。她表示,推動氣候政策不能僅靠全球層次的協議,與國家中央提出的政策,應該在地、分權(多重中心)式的推展,不要依賴中央一體式的治理,因為可能會失敗。她也推崇加州政府的幾個太陽能政策,就是因為是在社區與地方層級推動。
這場會議還另外邀請國內的經濟官員、公會來賓、顧問與日本的講者。不過都講的沒什麼意思,沒辦法和Ostrom"真正的"對得上話。經濟日報是主辦單位之一,所以發了很多新聞稿,可是都帶入高層意見與梁啟源顧問等人的核能推銷讀者閱讀請謹慎
真希望讓歐斯壯知道台灣中科三期、四期的用水爭議,各地的農民徵用風波,以及國光石化選址議題,這些都牽扯到共有財的資源管理,不知道她的意見如何。

Thursday 26 August 2010

【行動】捐太陽能熱水器給山區國小

新竹IC之音廣播電台成立的「新竹市愛惜社區推廣協會」在2010年地球日後發起「節能復興運動」。這次行動主要是向廠商募集太陽能熱水器給10間桃竹苗山區的(原鄉)偏遠小學,提供他們在冬天時,可以使用熱水洗手與洗碗。
他們也有到這幾個小學各拍攝短片,簡介小學的發展狀況。然後也趁機推廣環保概念。

Monday 23 August 2010

【新聞】數月高溫傷害南亞的珊瑚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與美國NOAA的資料指出,2010年上半年北半球各地的高溫,不斷刷新多個國家的歷史溫度紀錄,並且可能會是19世紀以來最熱的一年。

這樣持續的高溫,已經在海洋造成珊瑚白化的危機。美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研究團隊在印尼亞齊(蘇門答臘)海域發現,當地的海水溫度攀升,使得大量珊瑚出現白化現象。另外,印尼安達曼海域的珊瑚有超過6成因為不耐海水高溫,已出現白化現象。(請參考台灣醒報報導)

而台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團隊則表示,高溫造成珊瑚白化的影響也出現在台灣。根據研究團隊的研究,台灣周邊海域的表水溫在今夏一直維持在29-30.5度C的邊緣,對於台灣周邊海域珊瑚適合水溫為28度C而言,已是偏高的狀態。而團隊8月份在蘭嶼的調查中,亦發現西南海域有較大範圍的白化現象。(請參考環境資訊電子報報導)

當然,今年的高溫是否與全球暖化有關,這點尚待商榷。不過由此趨勢可以看出未來全球暖化對珊瑚的殺傷力。

Saturday 21 August 2010

【創作】德國徵求氣候俳句

德國地球之友(BUND/德國環境與自然保護聯盟)在今年暑假發起了一個活動:募集「氣候俳句」。希望募集到以「氣候」主題創作的作品,然後在8月底會和伙伴團體日本之友,一起選出最好的三則,然後印在電子卡片上面,公開給大家使用,聽說會用來寄給政客遊說用。
民眾投稿的作品,不分名次都已經逐步放在他們的活動網站上。日本地球之友也順勢舉辦徵件的活動,選出的作品在九月會與德國一起發表。
俳句是日本的文學作品,作者會在一句極簡短的句子/短歌中,通常都是歌詠大自然之奧美,寫景紓懷。傳統上,俳句中都必須要放入一個字詞來表現季節或節氣時分,另外傳統上每個斷句的字數必須是5-7-5字,然後不必刻意押韻。
過去100年間,英文、俄文與法文都有文學家引入俳句這種優美的文學類型,並加以創作。他們在句式的原則,把5-7-5字轉換為5-7-5個音節。
而在Twitter興起後,因為與twitter每則140字的限制相契合,西方網路上有流行起「俳句」熱,特別是2008年以來。2009年9月美國匹茲堡舉辦G20高峰會時,匹茲堡製片人協會發起一個俳句徵件的競賽,參賽作品對G20有歡迎也有貶意,因為這活動被華爾街日報報導而受到矚目。到現在,日本以外的各國已經有蠻多以俳句創作為方式的徵件比賽了。
而且西方的參賽者,絕大多數都知道要參照5-7-5音節的句式來撰寫。真正厲害。
好有趣,台灣應該也來辦一下。

10月18日補充:優選作品在這邊

Friday 13 August 2010

【專題】一大堆氣候行動營的盛夏

氣候行動營 (Climate Action Camp/Camp for Climate Change) 是近年源自英國的一個行動方式,結合低碳生活、NGO交流學習、自主能源展示、佔地抗議於一體的嘉年華式直接行動,並且標榜非暴力。
這樣說起來很難理解嗎? 以2010年7/29-8/4在比利時列日舉辦的氣候行動營來說:
  1. 他們先招募一群志願者,選定烈日的郊區一塊地方紮營,佈置成行動營,共同生活幾天,裡面辦一些怎麼辦理公民倡議行動的課程,以及一些輕鬆的低碳生活嘗試 。當然,他們在這邊生活都要盡量減少碳足跡,落實環保。(照片)(照片二)。
  2. 他們會以嘉年華式熱鬧輕鬆的方式,去市區遊行,讓大家關注氣候變遷議題。這次的直接抗議對象是烈日的機場,因為飛機的碳足跡超大。(照片)
  3. 列日這場比較特別的,還辦了一次「單車臨界量」活動,宣導綠色交通。(照片)
每個行動營的組成組織與抗議內容都有些不同,但那種低碳生活與NGO學習交流的幾個要素,都有受到各個營隊的師法,非暴力則是主要的共通性。
然後,2010年這個到處都很熱的夏季,世界上也舉辦了很多的氣候行動營,A SEED網站就蒐集到這些:

Tu 20. Jul. – We. 18. Aug.
Robin Wood-rafting "Floßtour - Klimaschutz selbst gemacht"
Mo 26. Jul. – So 1. Aug.
Climate Camp Swiss / Gals/Chules (BE)
Th 29. Jul. – We 4. Aug.
Climate Action Camp Belgium / Liége
We 4. Aug. – Mo 9. Aug.
Earth First Summer Gathering / Derbyshire (UK)
Su 8. Aug. – Sa 14. Aug.
Localize this! Creative Tactics for Land and Sea Artful Action Camp / West Coast (US)
Fr 13. Aug. – Tu 17. Aug.
Climate Camp Cymru / Wales (UK)
Th 16. Aug. – Mo. 20. Aug.
Climate Camp Ireland / Victoria Bridge, County Tyrone (IRL)
We 18. Aug. – Su 22. Aug.
Quebec Climate Action Camp (CA)
Th 19. Aug. – Tu. 24. Aug
Camp for Climate Action UK / Edinburgh (UK)
Sa 21. Aug. – Su. 29. Aug.
Climate Camp Germany by Young Friends of the Earth / Erkelenz- Borschemich (DE)
Sa 28. Aug. – Su 29. Aug.
CJA meeting at the Groenfront (Earth First) gathering / Utrecht (NL)
We 29. Sep. – Su 3. Oct.
No Borders Camp Belgium / Brussels (BE)(not a climate camp, but important as well, and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relatations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refugee issue.)
We 1. Dec. – Su 5. Dec.
Camp for Climate Action Australia / Bayswater Power Station (AU)
Th 16. Dec.– Tu 21. Dec.
Climate Camp Aotearoa / Wellington (NZ)

有些看起來,很像是吸引年輕人的夏令營活動勒。
總而言之,這樣的行動模式,大家請參考參考。



BBC報導2009年英國的一場氣候營的抗議行動,強調他們非暴力。
英國衛報有照片集。那次行動對象包括貸款給石油與油砂礦公司的銀行業者。



當次行動營還特別請來加拿大的第一民族(原住民之意)代表,來談油砂開採的問題。座談地點就在行動營的帳棚。

Friday 6 August 2010

【新聞】珊卓布拉克和一則有漂綠嫌疑的公益廣告

美國演員珊卓布拉克在7月份參與了一個復元美國墨西哥灣海岸的公益行動廣告(Be the One /restore the Gulf),因為她這兩年太夯了,所以在這個公益行動上領銜。

不過有位網路公民記者踢爆說,這個行動的主辦團體背後有石油大廠的運作與金錢支持,在行動訴求上也含渾不清,想要透過人民連署的壓力,把BP該付的錢轉嫁給政府/全民買單。

另一家網站透過關係告訴珊卓布拉克這些事情,於是珊卓在7月底委託律師發表聲明,表示初期未查明此行動背景,要請該團體把她的部份從公益廣告中刪除,表示她要暫時退出這個行動,直到搞清楚這是不是石油公司的漂綠行為。經過十多天的觀察與考慮後,珊卓表示她會留在這場行動中,但是她表明立場,該負責的人就該付錢。



這件事情有點複雜,一口氣講完比較清楚。接下來來做些補充與疑點解釋。

[疑點]

這個行動「Be the One」主要是請大家連署。連署的內容是:「"I demand that a plan to restore America's Gulf be fully funded and implemented for me and future generations."」(我要求要有一個修復美國墨西哥灣的計畫,這個計畫要能充分的受到資助,並且要被貫徹,為了我以及未來的世代)

問題在於,連署要求修復計畫要給予充分的資助(be fully funded ),可是沒說是惹禍的英國石油公司要支付,連署文字感覺上是要求政府要支付。

主辦的這個團體,叫做「Women of the Storm」。不過這個活動有個夥伴團體America's WETLAND Foundation (AWF),兩者常共同舉辦活動。其背景是,前者的創辦人Anne Milling與後者現任主席 R. King Milling是夫妻。

問題在於,到AWF的資助者主要來自石油大廠,包括英國殼牌(Shell)、雪佛龍、英國石油等等,而且有些組織高層人士來自石油公司。AWF平常在做的是保育美國路易斯安那海岸,華盛頓郵報在2005年曾在報導中指出,殼牌石油因為擔憂其離岸的鑽油平台,所以投入數百萬美元給AWF作為公關活動。

因為AWF與石油大廠關係不單純,而這個活動的連署文字又被認為是要求政府付錢而非英國石油來修復海岸。所以使得這個行動遭到質疑。

[澄清]

Women of the Storm在珊卓布拉克的退出行動後,隨即提出澄清
他們組織以及這個行動並沒有拿AWF與石油公司的錢。
他們的訴求並未指明誰來付錢,是要讓國會與政府最後來做決定復元計畫要怎麼被支付。
但是他們訴求並沒有刻意讓復元經費的責任,由石油公司轉移到納稅人身上。

[再踢爆]

踢爆此行動主協辦團體與石油公司關係的公民記者是Desmog Blog的Brendan DeMelle與 Jerry Cope,他們後來也有把珊卓布拉克的暫時退出,與主辦團體的澄清,更新在原文章中。不過他們當然不相信主辦單位的說詞,所以繼續公佈一些調查資料。

原來AWF正主辦一個行動「美國能源海岸(America's Energy Coast)」,並且要在10月開大會。Women of the Storm也掛名。他們說的能源海岸,是說沿海開鑿天然氣與石油,不談開鑿石油會造成的油污外漏風險,而是談能源海岸對當地就業與社區經濟的重要,而其中提到主要的環境問題,是海岸侵蝕,造成濕地、動物棲地喪失。

AWF甚至在漏油災後的廣告行動中,仍說要確保沿海的石油、天然氣能繼續開採,藉口是,所得要能分配來修復海岸。

另外還有其他的,就請自行參閱Desmog Blog的文章。

[再回頭]

8月10日,珊卓布拉克的公關發表聲明,表示珊卓願意回到這個公益廣告,她表示,能參予守護墨西哥灣的行動是榮幸的,但此舉並不是為了讓某些團體獲得私益,或是將別人理當應該擔負的責任,轉嫁成為納稅者的負擔。

Wednesday 4 August 2010

【報告】綠色和平呼籲台灣消費者抵制APP紙廠產品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台灣分會)8月3日發表一份調查報告,指出亞洲漿紙公司APP 在台灣銷售的8個紙張樣本中有3個樣本含有來自印尼熱帶雨林原生樹種的纖維成分,證明與森林砍伐直接相關。而全數產品都包含熱帶地區人工造林的主要樹種大葉相思與桉樹,但該公司毀壞印尼泥炭地的造林方式也十分可議,不但造成生物棲地破壞、泥炭地的溫室氣體大量排出,APP甚至被國際永續森林認證單位-森林管理委員會FSC撤除會籍。綠色和平呼籲台灣消費者與通路商要抵制APP的紙品,包括陶晶瑩代言廣告的倍舒柔衛生紙。

綠色和平新聞稿綠色和平揭露亞洲漿紙APP毀林惡行: 呼籲停售倍舒柔等產品

台北, 台灣 — 綠色和平(Greenpeace)今天發佈最新調查報告,指出亞洲漿紙APP 在台銷售的8個紙張樣本中有3個樣本含有來自印尼熱帶雨林的纖維成分。檢測結果不僅證實其毀林事實,且讓此惡劣行徑由台灣消費者共同買單。 綠色和平呼籲頂好、愛買、大潤發等正在銷售亞洲漿紙APP紙品的零售商立即停售亞洲漿紙APP旗下的品牌產品,包括倍舒柔(PASEO)、唯潔雅(VIRJOY)、優活(LiVi)等家用紙以及PAPERON、Paperline、Sinar Spectra、IK Plus等影印紙品牌。

在這份名為《紙漿星球:亞洲漿紙APP森林破壞紀實》的最新調查報告中,綠色和平委託獨立檢測機構「整合紙張服務有限公司」(Integrated Paper Services, Inc.,簡稱IPS)在今年7月份針對亞洲漿紙APP在台灣零售商通路銷售的8個紙張樣本進行纖維分析。檢測結果顯示:PAPERON、Paperline、Sinar Spectra這3個品牌樣本中均含有印尼混合熱帶硬木漿(MTH)成分。這明確地證明亞洲漿紙APP所生產的紙品使用採伐印尼熱帶雨林的原料。另外,倍舒柔等品牌所用的紙漿也來自持續砍伐熱帶雨林而擴張的人工種植林。種種證據說明亞洲漿紙APP直接促成印尼的森林破壞。

綠色和平森林保護專案主任許緯進指出:「亞洲漿紙APP在台灣一直強調以『科學發展人工林:促進林業資源再生,減少天然林砍伐』。然而,亞洲漿紙APP這種企業形象『漂綠』的行為,誤導了台灣廣大消費者。」

綠色和平從分析印尼政府的官方資料並結合實地考察,提出新的證據,揭露亞洲漿紙APP如何恣意破壞熱帶雨林和泥炭地,來為其兩家在蘇門答臘島的製漿廠供應原材料。印尼為全球第三大碳排放國,擁有全世界第三大的熱帶雨林,而破壞森林正是印尼碳排放的最主要驅力。綠色和平印尼雅加達辦公室的Nur Hidayati也表示:「亞洲漿紙APP在印尼的毀林是有目共睹的,而這些犧牲森林而製成的產品正被全世界所消費,我們希望台灣能一起參與國際抵制亞洲漿紙APP的行動,挺身拒買所有涉及毀林的產品」。

由於亞洲漿紙APP惡劣的毀林行為,嚴重威脅印尼當地原住民以及瀕臨絕種生物,並且加速全球暖化。目前包括金百利克拉克(Kimberly-Clark)、聯合利華(Unilever)、理光(Ricoh)、史泰博(Staples)以及時尚品牌Gucci等眾多國際知名企業已經紛紛公開拒購其產品。2010年,雀巢(Nestlé)、卡夫(Kraft)等企業也開始建立其全球永續性採購政策,表示不再向亞洲漿紙APP及所其屬的金光集團購買任何涉及毀林的產品,如紙品與棕櫚油。另外,家樂福(Carrefour)也已宣佈家樂福品牌的衛生紙不採用亞洲漿紙APP的原料。

該報告也說明亞洲漿紙APP與台灣市場由來已久的關係。許緯進最後說:「我們希望頂好、愛買、大潤發等台灣企業能夠跟進國際企業的社會責任,也希望家樂福能貫徹其採購方針,立即停售亞洲漿紙APP旗下品牌產品,並制定永續性採購政策,確保我們消費者購買的產品能夠遠離森林破壞。」
下載《紙漿星球:亞洲漿紙APP森林破壞紀實》報告書 (PDF檔)

===========================================

在這份報告中,綠色和平有專門對台灣市面上APP的產品進行通路調查。不過尚未針對速食店等紙品包裝部份進行調查,而雜誌用紙方面的普查也是直接引用綠色和平之前在中國做的調查(台灣許多出版用紙確實都來自中國與印尼)。

另外,根據自由時報報導:「大潤發、愛買、頂好、松青、康是美、屈臣氏等通路表示,將請採購跟供貨商確認紙品原料來源,並請供貨商出示原料產地證明,再決定後續如何處理。」

不過由於紙品的纖維會混合各種來源,如APP台灣代理公司(金盛世紙業)的網站上,便標明倍舒柔衛生紙「採用超細歐美紙纖」,依據綠色和平這本報告中委託IPS進行的纖維調查,倍舒柔的紙纖有70%左右來自熱帶雨林的造林紙漿,那麼其他的30%應該就是來自溫帶樹種。所以產地的標示上仍有盲點可以運用。

總而言之,大家選購衛生紙與辦公用紙時,請務必選擇有標示「FSC」認證的產品,不要成為毀滅雨林與促成地球暖化的幫手,或成為不肖廠商「漂綠」行銷的冤大頭。

Friday 30 July 2010

【競賽】清除海上浮油大獎賽

美國科技教育領域的「X大獎基金會」(X PRIZE Foundation)在7月29日宣佈了第六個大獎計畫Wendy Schmidt Oil Cleanup X CHALLENGE。 總獎金140萬美元,由創辦人夫婦捐出。

此計劃是一個競案,參賽隊伍提出清除海上浮油的最有效作法。第一名可得100萬美元,第二名30萬,第三名10萬。提出方案期限到2011年4月,之後評審會選出10個最佳提案的隊伍,到紐澤西州美國國家漏油應變研究與再生能源測試機構 (OHSMETT) 去實地測試,最後評審決選出最有效且在花費與部署上都可行的方法。

主辦單位從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看到災害的嚴重性,但也認為這不會僅是個案,因為全世界有很多海上鑽油平台,還有更多的油輪運送這些原油,都有可能會溢出而危害環境。X大獎基金會除了舉辦競賽,也會把蒐集到的創新方法放在網站上,分享給全世界的科學家、工程師與企業。

此計劃的新聞稿與辦法,請點閱這邊

Wednesday 28 July 2010

【行動】羅賓漢稅-對銀行交易課一丁點稅來扶助窮人與對抗氣候變遷

英國社福、環保等多個NGO在2010年2月發表公開信,要求政府向銀行課徵羅賓漢稅(Robin Hood tax)。概念是,從每筆銀行交易中課徵少許稅收,每年可以蒐集到上千億英鎊的稅收,而政府有了這筆錢,便可以來挹注公共服務(如教育與醫療)、減貧、與對抗氣候變遷。依據他們的說法,這筆稅收可以作為公共服務的避險基金。詳細請見以下中央社報導

劫富濟貧 英民間促政府課徵羅賓漢稅

(中央社倫敦10日路透電)近50個組織聯名致函英國政壇領袖,表示應該對全球銀行金融交易課稅,所得稅款可用來打擊貧窮、保護公共服務並對抗氣候變遷。
這個今天發起的「
羅賓漢稅」(Robin Hood Tax)運動,除獲得樂施會(Oxfam)等慈善團體支持,也得到援助機構、工會、環保團體、金融家與經濟學家的響應,並邀請英國演員比爾奈伊(Bill Nighy)演出宣傳影片。 他們在致函英國政黨領袖的信寫道:「你可以忽視這個世界面臨的嚴重問題… 或者你可以努力找出創新、有別於傳統且穩定的集資方式。」
信中寫道:「我們請求你們認真的把『羅賓漢稅』視為這個激進新選項,對銀行家課徵一筆小額稅款,有望讓英國、赤貧各國及我們的地球變得大不同。讓我們把銀行面臨的危機轉變成英國與全世界的機會。」

這個團體表示,羅賓漢稅將能徵集數千億英鎊,課徵對象是金融機構之間的交易,而非銀行與一般銀行客戶之間的交易。不同的交易會採不同稅率,但平均將在0.05%左右,從每交易1000英鎊課稅5便士起跳。



這些團體組成一個行動聯盟在推動這個議題。推動過程中遇到一個重大變折,就是原本支持此案的首相布朗辭職下台,所以他們要重新對接任的聯合內閣進行遊說。總而言之,這個聯盟匯集民間力量,順利找到許多名人與明星來代言,不過他們還是在G8、G20等重要政治經濟場合進行發聲與遊說,舉辦影片競賽、網路號招支持,也花了一些精力去說明「羅賓漢稅」是可行的,不是白日夢。

不過,這個想法一直都有人質疑,這些質疑可以參照維基百科中的說明。主要是考慮到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而實際上,這兩年因為金融風暴,有很多人,包括德、英、法元首,都開始呼籲政府課徵托賓稅(Tobin tax)。托賓稅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賓(James Tobin)在70年代就提出的想法,他主張對外匯交易課徵交易稅,來遏止有心人的投機行為。托賓稅當時並未被採納,而當這兩年再被提出時,其實已經是擴充了托賓稅的概念,來對應於現在的金融危機情勢。

現在說的羅賓漢稅,可以說也是由托賓稅而來,但實質操作上還是不同。有蠻多媒體與評論已經混用了托賓稅與羅賓漢稅的內涵,比如說國際貨幣基金或是國家元首主張對銀行課徵交易稅,通通被冠上羅賓漢稅,但其實不代表與羅賓漢稅行動相同。這一點請特別注意。

「羅賓漢稅」這個行動,已經在幾個國家有了分身,包括加拿大澳洲德國...美國等其他國家也有行動者呼應。

Monday 26 July 2010

【行動】用單車幫助第三世界民眾謀生

Wheels4Life是美國立案的NGO組織。主要宗旨在於免費提供單車給發展中國家需要交通的偏遠地區民眾,以便他們就學、就業與就醫。這個NGO由德國出身的登山車與極限登山單車運動的好手Hans Rey創辦,組織裡的工作人員幾乎都是義工。以下短片有簡明扼要的介紹。



Wheels4Life(W4L)與非洲、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非營利組織合作,它們評估並通報有單車需要時,Wheels4Life就會送來單車。

所需要的民眾,主要是住在較為偏遠的聚落,當地人買不起自家車輛,或因為油價與公共交通費太高,而薪資太低,因此找不到工作。很多社區甚至沒有公眾交通。因此有了單車,等於是提供他們很多的就業機會,而且不需負擔額外的油費;或者是一些小販,有了單車可以擴大兜售的範圍。

有些是孩童因為學校太遠,或者是孤兒沒有人接送,而必須輟學,有了單車便可有就學機會;另外,醫療人員獲贈單車可便於到偏遠鄉間醫治年老病患。

Wheels4Life在網站上,對每個贈送計畫都寫了頗詳細的文章,說明獲贈者的生活,因為單車獲得了怎麼樣的改善。裡面也會提到個別的計畫是和哪些團體合作、捐贈單車數量,與獲贈者的背景。

贈送的單車有幾個來源,一個是採購自加州單車製造商「California Bicycle」的低價且堅固的車款,零件更換簡易,主要送到非洲國家。一個是在當地國家購買,以支持當地經濟,也方便使用者更換零件。再來是由美國各地義工發起的資金招募活動。

由於二手單車來源各異,零件更換複雜困難,所以他們並沒有徵收二手單車與修繕的工作;他們目前也沒有捐贈單車給美國窮人的服務,理由是人力不足,而且第三世界國家更需要單車來謀生。而以上這兩個Wheels4Life沒做到的工作,其實在美國有其他的非營利團體在做。

美國愛達荷州 Palouse-Clearwater Environmental Institute 有個計畫叫做Village Bicycle Project,便是招募全美的二手單車送往非洲的迦納、獅子山共和國等非洲國家。他們除了捐贈之外,還開班教導當地人維護修繕單車的技能,並且特別照顧女性的需求,因為非洲女性是弱勢中的弱勢。Village Bicycle Project 以500輛單車塞滿一個貨櫃為單位,運一個貨櫃到加納,其中150輛分送給首都外的村莊需要單車的居民手上,其他的則販售給當地的單車商,充作貨櫃運費。如此一來也可避免贈送單車衝擊當地脆弱的單車市場,並讓單車在市場上容易取得,而形塑單車風氣。維修需要的單車零件也容易在市場取得了。



Wheels4Life的行動,雖然帶有「俠客」色彩,不過它捐贈計劃的前後評估、多方合作、資訊透明度都非常好,可說是從事國際發展合作的中小型NGO的範例。Village Bicycle Project也考慮到當地市場機制與性別公平的層次。更重要的是,它同時做到減少貧困、幫助教育與改善醫療,以及推展綠色交通。這可以給台灣援外的NGO參考。

Friday 16 July 2010

【新聞】NGO與國光石化碳排放疑義(補充說明)

預定要在彰化大城填溼地打造的八輕-國光石化,已經引起很多紛爭。國光石化預計是生產石化產業的中、上游原料,類似六輕,所以溫室氣體排放理當是與六輕的排放狀況類似,也就會排很多。不過,詳細排放量當然會有所差異,要看國光石化是否:使用了更先進的設備?使用了更大比例的汽電共生?使用再生能源電力來源?其他的減排措施?...而國光石化打算做的減排措施,都寫在環評報告書,以便通過環評審查。

這些環評書上的減碳承諾,卻引發了環保團體與環保署的不同觀點。

臺灣環境保護聯盟國光石化環評分析小組在6月發表了一系列新聞稿,分析國光石化環境議題,在第一篇針對溫室氣體排放提出多項質疑,包括排放的計算、產值的預估與種樹補償問題,如:
  • 「臺灣過去四十年高耗能產業一直耗用全臺灣1/3的能源。 根據台塑六輕在四期環境影響評估書件, 六輕每年排放6755.7萬公噸CO2, 相當全臺灣2008年排放之26.5%。 規模相當的國光居然年CO2排放僅1187萬公噸。」
  • 「根據能源局所提供煤、天然氣與燃油熱值, 及單位量所釋放之CO2計算, 與台塑六輕規模相當之國光石化如果全部用煤, 年排放量應該與台塑六輕相當, 約6700萬噸。 若全改燒天然氣, 年CO2排放量應為4270萬噸; 全用燃油則年排放5353萬噸; 依照國光石化環評書建議: 60%天然氣, 40%燃油, 年排放量應該約4700萬噸, 相當於臺灣2008年總CO2排放量2.55億噸的18.4%。 國光石化環評書中所列1187萬噸顯然過度低估。」
爾後,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在「苦勞網」上發表「減碳BAU真的減碳了嗎?」一文,指出:
  • 「口口聲聲要節能減碳,環保署卻採用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英國首相所提出來的 BAU (Business as Usual) 概念來做為減碳目標,也就是「馬照跑、舞照跳」讓原本要開發的高排碳產業仍然持續規劃,只要新增加的排碳量要符合削減達45%,就符合了節能減碳的目標。」
蔡理事長的文章並非是質疑BAU的概念,而是質疑政府不減少耗能產業的發展,卻允許耗能產業在承諾減碳量符合BAU情境下便可繼續增設:
  • 「這種情境式的減碳,先增胖再減肥,號稱只要BAU前提下減碳45%,就可以在2020年回到2005年的排碳標準,這樣的情形不但無法減少失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反過來說其實就是在2020年仍然維持比2005年多5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然後環保署在他的網站上刊出「回應媒體報導『減碳BAU真的減碳了嗎?』」,說明了減碳BAU與環保署對於新設高碳排產業的立場。
  • 「...我國溫室氣體基線排放量(BAU)的預測,需將國內從目前到2020年以前的重大開發建設投資促成高經濟成長情境,所增加的排放量納入,作為整體減量規劃的考量,則2020年全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其實須規劃較當年的BAU應減少至少45%。因此,環保署審查中國光石化開發案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減量規劃,及其他國內重大開發案環境影響評估溫室氣體排放減量規劃的審查,須以不影響國家減量目標達成的前提下進行,即須以國家GDP為高成長時,較2020年的基線(BAU)排放量減少至少45%,作為各開發計畫對等的規劃標的。

雖然環保署誤讀了環盟的投書意圖,但也正面解釋了環保署對產業的立場。

而該篇新聞稿中段,引述了國光石化的減碳承諾措施,可減少49.8%排放量,不過它不是根據現在類似產業(六輕)所應用的技術基準,而是根據最差的狀況(採用傳統製程、使用部分燃煤,且不回收廢氣廢熱),所以可以得出更漂亮的減碳計算。

關於這點,環保署在7/16「回應「石化王國的「碳」息,國光石化現形記」投書」中有說明他們並沒有背書國光石化的減碳承諾:
  • 國光石化案仍尚在環評審查中,其減量成效係為其環評報告書件自行提出,本署並未認可,將透過「溫室氣體」議題專家會議釐清該案之排放量及減量成效。

本文於7/16補充修正

Thursday 15 July 2010

【NGO介紹】憂思科學家聯盟

憂思科學家聯盟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UCS) 是美國的NGO組織,是個由科學家組成的智庫。它原先是在1969年,由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學生與職員組成,目的是抗議科學被用做(越戰)軍事用途,以及要在公共利益領域上推廣科學。

這個組織發展到現在,已經有25萬名來自各行各業的公民與科學家加入。他們希望科學研究為獨立,不為軍事與財團利益,而是要將科學應用於大眾福祉,來「創造健康的環境與更安全的世界」。

他們的研究主軸圍繞著公眾健康安全,現在包括了核能、核武(輻射)、全球暖化、乾淨能源、潔淨運具(空污)、糧食安全(糧食政策與基改)等。而他們的研究員勤於做報告,與政策追蹤。根據財務報告,他們的經費絕大部分來自於會員會費與捐贈,以及基金生息,然後有85%的經費都投入計畫項目。可見得他們的獨立性與研究屬性。另外,基於它是科學研究為主的性質,他們的行動與報告,常會以科學人員為訴求。

就算在行動方面,他們也比較偏重研究報告的發表,辦會議演講,偶爾發動連署遊說官員,很少有遊行等直接行動。

UCS具有反戰、反商(其實是要確保科學用於公眾利益上)的特質,所以被外界貼上左派的標籤。而在一堆智庫中,它也被歸類到非主流的那一圈,也不屬於行動派的環保團體。不過它們竟然莫名奇妙的被氣候暖化懷疑論者盯上,有很多氣候懷疑論者三番兩次指稱UCS操作「全球暖化是人為造成的」這個立論。

為了要大動作迎戰「全球暖化不是人為造成的」這個謬論,最近UCS就發起了一個行動 Curious for Life。這個行動的本質是要訴諸科學人員的初衷與良心,捍衛科學真理,而這也是UCS成立40多年來所堅持的。

已經推出的平面廣告,感性地表現每個科學家最初如何嚮往進入科學領域,而他們的初衷是否安在。

這個行動還請科學家與民眾寄電子郵件給媒體大亨梅鐸,叫他注意旗下的fox新聞與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的抨擊科學家以及誤導的言論。然後請大家舉報媒體上任何對於全球暖化的謬論,再來也順便招募科學家入會。他們說後續會還會有一些廣告行動,但應該是針對科學人士(的良知之類的)。


我覺得在台灣各環評過程中屢屢存在學者立場爭議的現在,是該讓大家好好看看憂思科學家聯盟的這個行動。

Tuesday 13 July 2010

【遊說】反對油砂油管通過美國

有家加拿大的油管與能源傳輸公司 TransCanada近日向美國歐巴馬政府提出油管鋪設計畫申請,要把加拿大的油砂煉出的石油用油管由北向南穿越美國全境,運輸到美國境內的幾家石油公司據點(可能是該公司的客戶:BP與艾克森美孚)。這個油管計畫叫做Keystone XL。他們似乎已經拿到幾個州的許可,但是最終要過聯邦這關。

因為BP在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美國政府在考慮"替代能源",所以國會議員擔心反而讓油砂成為替代選項,覺得這事態很嚴重,於是有多位眾議員寫了公開信給國務卿柯林頓(希拉蕊),要全盤謹慎評估此計劃。

環保團體也集合起來,針對這個計畫進行了幾次的抗議與遊說行動。他們成立了Dirty Oil Sands網站,就是用來反對Keystone XL計畫,以及宣導油砂並非永續的能源,呼籲美國各界不要使用。環保團體也有使用一些油管風險的訴求,像是漏油會污染水源。

直接參與的團體有corporate ethics international,Sierra Club, 美國地球之友,NRDC,綠色和平,雨林行動網與environmental defence等等,這些美國知名的環保團體。

目前7月上旬這段期間,是Keystone XL計畫的公開審閱時期,環保團體鼓勵民眾連署寄出意見,共有10萬人以上寄信給歐巴馬總統。

然後7月8日是他們的行動日,這一天在紐約、華盛頓等大城市,環保團體發起遊行抗議的行動,呼籲政府停止這個油管計畫。他們新聞稿也提到一點,環保團體有找來一些權益受損的地主加入抗議。

以下是行動發起團體之一 Plains Justice 製作的解說影片:

Wednesday 7 July 2010

【遊說】美國玉米酒精與海洋死區

美國玉米農民協會(National Corn Growers Association)在6月中推出一支電視廣告,影片中說,墨西哥灣BP漏油這麼嚴重,所以美國要使用再生能源來降低對骯髒燃料的依賴,那就用美國玉米做的生質酒精燃料(乙醇 corn-based ethanol)!協會也預告,到8月時還會有一波廣告行動。他們的廣告行動要訴諸民意,呼籲政府繼續補貼玉米酒精。



該協會在他們的網站上,也有一個專區專門放他們的遊說行動,包括要求聯邦延長給玉米酒精燃料的補貼,協助開拓市場等等。

不過,其實美國以玉米酒精來製造生質燃料引起了很多問題。舊金山紀事報7月6日針對這個廣告與墨西哥灣的死亡區(Dead Zone),寫了一大篇報導文章。在此摘錄說明:

墨西哥灣臨密西西比河河口區沿岸,有一大塊海洋死區,也就是巨藻類繁殖旺盛,造成海域氧氣耗盡,其他海洋生物難以生存。密西西比河口是全球第二大的海洋死區,僅次於波羅的海,而前者還持續擴大。



墨灣死區主因是來自於每年從密西西比河流下的大量肥料硝酸鹽,而這些肥料是因為中下游大量的農耕區。尤其是作為生質燃料的玉米,因為這些玉米不是拿來吃的,所以肥料會用更多。前幾年有報告指出,直指就是玉米造成海洋死區。

最近科學家認為,墨灣BP的漏油可能會加劇海洋死區的範圍與程度。他們還在觀察中。(請參考科學雜誌的這篇)

過去種植玉米的美國草原地區,因為逐漸有農民不耕作,所以政府推出保育方案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讓一些農地回復為草生地。結果因為各州推廣再生能源,有使用率目標、規劃在各州設置生質酒精煉製廠,讓生質玉米酒精產業因需求提高而蓬勃起來,又在聯邦補助的催化下,結果有很多農民索回保育土地復種玉米。這些草生地原本可以有碳匯功能,但耕作為玉米與大豆之類的,就讓土地中積聚的碳排放出來。

生質能源的推動者,也嘗試在推廣比較環保的纖維素生質酒精(cellulosic ethanol),因為纖維素來源是廢玉米桿,或是長年生的草,以及原先的草生地植物,不需要額外的肥料,也對環境衝擊比較小。而且它產製成為酒精的比例也比傳統糧食作物較高。

不過因為玉米農民的人數眾多,勢力龐大,政治影響力很大,玉米生質燃料的發展一直沒辦法抑制下來,而且補貼也都被搶過去。根據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的研究,目前政府對生質酒精的林林總總補貼,占所有再生能源補助的2/3,其他太陽能、風力與其它加起來才佔1/3。在2005-2009年間,玉米酒精花了納稅人170億美元。

而因為上述政府對玉米酒精的利多與補貼政策,有科學家就擔心玉米的種植會更為擴大,肥料用更兇,然後墨灣死區會更嚴重。

另外我要補充的是,美國主要用來製造酒精生質燃料的是玉米,而根據美國農業部在2010年5月的估計,美國玉米的生產量又破了紀錄,達到134億蒲式耳

Saturday 3 July 2010

【行動】抗議BP贊助的藝術展

英國石油公司BP平時有很多公益專案,贊助藝文活動,許多博物館與美術館都收到BP長期或常態性的贊助。包括一項以BP為名的獎項-BP Portrait prize,以及以BP為名的展覽。倫敦泰德美術館Tate Britain6月底慶祝BP贊助20年的紀念活動,並且為新的展覽開幕。

有一個團體叫做Good Crude Britannia,聲稱包括藝術家、詩人等組成的團體,在Facebook上號召藝術家,在6月28日時倫敦泰德美術館這場紀念活動上,以行動抗議BP在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以及消極處理態度。然後他們當天就到場以行動劇,潑了幾桶像黑色原油的液體,以及灑了一堆羽毛,象徵因為漏油事件受害的鳥類。Good Crude Britannia於28日也在衛報發表一份公開信,說明他們的立場。

這個抗議行動之前與之後,都在藝術圈引發了一些討論,也就是石油公司的藝術贊助到底該不該拿。因為除了BP,還有殼牌石油也會大筆贊助,而BP的前總裁Lord Browne of Madingley是泰德博物館集團的主席。Tate數天前與幾個夥伴博物館/美術館發表共同聲明,表示有企業贊助藝術是很重要,對藝術展覽是很大的幫助。某些藝術評論者也在媒體上說道,BP並未對作品進行審查,而且長期的贊助是很難得的,對藝術家很有幫助。

BBC的報導:Protesters foul Tate Britain over BP art sponsorship
BBC的整理:Q&A: Arts sponsorship 這篇提到,藝術家過去也針對殼牌石油與奈及利亞處死環保名人Ken Saro-Wiwa有關,而杯葛過殼牌的贊助。



P.S.
我覺得這個事件有特別的是,博物館與抗議團體都有充分說明他們的立場,而且媒體也有深入去分析藝術贊助的問題,採訪藝評家的意見。要是在台灣,根本就沒有媒體會報導,更不會深入分析吧。

Friday 2 July 2010

【會議】2010世界經濟論壇與氣候變遷相關的講座影片

世界經濟論壇」本身是非營利組織性質的基金會,除了每年固定在瑞士達沃舉行年會,也會在年中規劃在其他地點舉辦其他的專題會議。它主要是邀請政府元首、資本家/大企業代表、經濟學家,與有名的智庫與NGO代表,來針對當前全球與經濟局勢來討論、發表演講。

它不是一般NGO可以隨便參加的主要場合,過去由於其偏向貿易全球化的立場,當然爾成為許多NGO的抗議目標。雖然如此,世界經濟論壇的確是讓上述的這些不同的"有名公眾人物"能夠坐下來,說說自己對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看法,其實有它一定程度的重要性在,僅管大多是以經濟觀點來討論。

世界經濟論壇在2010年這屆,在1/27-31舉行(議程),全 部影像都有放上Youtube。因為是在哥本哈根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的一個月後舉行,所以有規劃了一些與能源、氣候變遷相關的專題小組講座,我在這邊為各位轉貼過來幾場。它有配字幕,可以選取翻譯,不過翻譯怪怪的。

Davos Annual Meeting 2010 - Financing Low-Carbon Growth (1/27)
Estimates show that about US$ 500 billion needs to be invested yearly between now and 2030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Davos Annual Meeting 2010 - Rethinking Energy Security (1/27)
What is needed to tackle the interlinked issues of energy security, economic growth and climate change?



Davos Annual Meeting 2010 - Global Energy Outlook (1/28)
這場與談者都是石油公司與化學大廠



Davos Annual Meeting 2010 - From Copenhagen to Mexico: What's Next? (1/29)
What immediate steps should governments, businesses and civil society take towards a long-term climate path that is both environmentally effective and economically efficient?



Davos Annual Meeting 2010 - Rethinking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1/30)
與談人除了WTO與UNEP代表外,都是各國主要商會的人。



Davos Annual Meeting 2010 - A Roadmap for a Sustainable Recovery (1/31)
The Annual Meeting Co-Chairs examine what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should do to lead the global economy on a path of sustainability and job growth in 2010



Davos Open Forum 2010 - Climate Change: Financing Urgent Adaptation
講對氣候變遷調適的援助,與談者包括主要的援助角色

Thursday 1 July 2010

【說帖】要美國錯誤的乙醇補貼政策VEETC走入歷史


美國有4間NGO:憂思科學家聯盟、NRDC、地球之友(美國)與Clean Air Task Force,在6月30日發布了新聞稿,要求美國政府讓「從量式酒精貨物稅免稅額」(Volumetric Ethanol. Excise Tax Credit, VEETC)這項聯邦政策,在今年底就劃下終止符。

VEETC這項稅收在過去五年來總值將近210億美元,所得是拿去給石油公司把乙醇(酒精)混入他們的石油產品中。環保團體覺得很奇怪,為何要拿納稅人的錢去補貼石油公司。

由於其5年時效即將到期,所以國會正在審議,是否再延長5年。所以上述4個團體展開遊說行動,要求國會切勿延長此案五年,否則又有310億美元在未來5年流入石油公司口袋。

環保團體要求要把這類稅收拿去投資在乾淨能源以削減溫室氣體的汙染、創造綠色就業,並且不要拿去鼓勵會有環境衝擊的工業化農業(美國用來生產生質酒精的主要是玉米)。

Friday 25 June 2010

【宣導】香港請住戶關切住宅大樓誇張的耗電

香港綠色和平最近發起了「燒碳樓盤傳真」行動。香港最近蓋了很多高聳的住宅大樓,包括過去類似國民住宅的屋邨社區,也都改成大樓。港府為了鼓勵建商興建以及鼓勵居民搬入,還給了公設空間的豁免。

結果環保團體發現一個趨勢,就是這些住宅大樓的公共空間耗電非常的兇。綠色和平去查了政府對這些住宅耗電的統計,發現平均下來,住戶負擔的公共電費竟然比自家電費還多出近60%(這是平均值)。

綠色和平也發現,這些住宅的公用耗電電費單不夠透明。以致於他們推測,居民無從了解公用電費花到哪裡去,難以監督。

所以他就呼籲住戶們(香港稱業主),要向發展商及物業管理公司要求公開公用耗電量,以嘗試減少用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香港電力主要來自火力發電廠)。綠色和平也會要求港府,針對建築物耗能提出有效政策。

Tuesday 22 June 2010

【地方政府】倫敦邀請民眾一齊想氣候調適的點子



這位有喜感的大叔是英國倫敦的市長Boris Johnson。

他在2008年上台後,就在籌備大倫敦市的氣候變遷調適(適應)策略(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Strategy),然後在2010年2月公佈市府的草案版本,接著進入公告與接受公眾評議的程序。

不過就在這個階段,他特別邀請倫敦居民都來湊熱鬧,提供他們對氣候調適政策方案的點子(ideas),擺在專屬的網站上。如果是照一般的官方公告程序,應該很少有非相關領域的民眾會提出意見,可是倫敦市府辦了這個活動後,就會吸引更多人關注氣候調適這個議題,也確實讓更多民眾丟出了點子。

但是啊,仔細看那個網站上的民眾意見,會發現被評價最前面的都是氣候懷疑論的意見...。這似乎是莫可奈何的事情,不過市長都已經說過,不管是人為或是自然的暖化,倫敦都會面臨洪患、乾旱與熱浪頻率增減的問題。本來就該有所準備。

公告階段已在五月底結束,這份策略正式版本會在夏天公佈,然後在九月左右正式實施。

Wednesday 16 June 2010

【新聞】 歐巴馬總統針對BP漏油案的白宮演講

1. 歐巴馬總統於6月15日晚上8點,針對BP漏油案專門進行白宮演講
2. 總統在白宮辦公室演講是很嚴重的大事
3. 政府焦頭爛額但防堵成效不佳;民間與地方政府已表達出對中央政府的不信任
4. BP到現在都還未完全防堵漏油,又爆出BP事先就知道深水地平線鑽油平台有問題
5. 過幾週美國政府網應該會有中文翻譯,再貼過來
6. 英文演講全文

Monday 14 June 2010

【行動】612全球抗議BP日

美國有一個Facebook群組發起「Worldwide BP Protest Day」,以表達對英國石油公司處理墨西哥灣漏油不夠積極的態度。第一次行動挑在6月12日。

它是屬於遍地開花型的鬆散行動,所以13日當天各大城都只有零星幾個抗議者,幾乎全數都在美國。紐約有7個人聚集在紐約時報廣場順便抗議該報刊登BP的公關廣告稿。波特蘭有20多人聚集在人來人往的廣場舉牌抗議BP。其他地方則多數挑在加油站抗議,引來加油站業者不滿,說抗議此舉是影響到在地商業

這個群組並沒有整合的行動方案與進階的環境議題策略思考,只訴求"表達你的不滿"。雖然地方媒體上報導很多,但這次抗議行動也招致許多批評。

而這個群組已經討論出下一波全球抗議BP日訂於7月10日

美國主要的環保團體並未參予這個活動當中。包括Sierra Club,NRDC這些美國主要的環保團體針對BP油災的對策,都是呼籲政府更積極通過乾淨能源與氣候立法,並且重視沿海鑽油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段期間出現很多喊著杯葛BP的行動,譬如這個Facebook群組三個月不向BP消費的請願。然而杯葛BP的油,而把加油的錢轉去殼牌、Chevron或Exxon 這些其他石油大廠,就比較環保嗎?這在網路與媒體間也出現了一些討論,而當然是沒有定論的。

Wednesday 9 June 2010

【行動】別把印尼雨林做成紙袋

很多像Tiffany、Gucci、范倫鐵諾、Prada這樣的奢侈品品牌,都會在購物後提供顧客精製紙袋,上面有品牌名稱,偶爾會塞個小禮盒。雨林行動網在這兩年與多家奢侈品品牌廠商合作,檢視所有包裝材料,換成對環境友善的永續森林製品,不再向印尼的Asia Pulp and Paper這些有問題的公司買紙漿。這個行動叫做「Don’t Bag Indonesia’s Rainforests」。

他們的行動獲得蠻大的進展,例如供應許多奢侈品牌的包裝紙袋公司PAK2000決定響應行動,許多大品牌也陸續表態做出落實的承諾,如GucciTiffany,除了控管紙漿來源,他們也會進行減少包裝的措施。

雖然其他環保人士可能對奢侈品本身代表的消費主義有疑義,但至少在這個行動上還進行的不錯。而台灣很多紙漿都來自於東南亞,NGO與政府都還無力去監督。

Tuesday 8 June 2010

【行動】幫英國石油重新設計商標

綠色和平組織英國分會(Greenpeace UK)鑒於英國石油(BP)的環境惡行:墨西哥灣的深水海平面鑽油平台爆炸爆炸造成漏油污染、在加拿大開採油砂。所以發起,替英國石油重新設計商標與Logo的行動

這個行動的背景是,BP在幾年前改了他們的Logo,叫做「beyond petroleum」,讓大眾以為BP想要脫離石油,朝向再生能源邁進。不過現實並不是這麼回事。該公司政策還是專注在化石燃料。於是在很多環保運動的場合,這個名不符實的Logo就被大家用來做文章,而且變成漂綠的案例。

現在綠色和平英國分會則是以此為題發起「Behind the Logo」行動,要民眾為BP設計新的商標或Logo張顯他們的環境污染素行,然後上傳到網路相簿 Flickr 的同名群組上。然後,這些商標設計會進行評比,優勝的商標會被綠色和平採用,在環境運動上拿來對付石油公司。



然後在五月中的時候,綠色和平英國分會的人士則是拿了重新設計畫上污漬的BP Logo旗幟,拿到BP總部大樓揮舞,還貼了一張在他們的門口。

Monday 7 June 2010

【行動】Beyond Oil 行動

美國會員最多的保育團體 Sierra Club 針對BP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起了 Beyond oil 行動,並開設了一個專門網站。此行動主要是用來遊說歐巴馬總統與其他政治人物,要讓美國擺脫對石油的依賴,以避免類似災難再度發生...。

他們請民眾上網寄信給歐巴馬,要他當個有遠見的總統。另外,網站連接一些與此漏油事件相關的資訊與即時影像報導。他們也陸續推出平面與影像廣告,準備打廣告戰。

Sunday 6 June 2010

【新聞】台灣低碳競爭力對話平台

環境日的前夕,民進黨立委田秋堇、國民黨立委鄭麗文、與台灣競爭力推動小組宣佈共同成立「台灣低碳競爭力對話平台」。未來預計未來每月2次,在立法院內邀請產官學界與社會各界、民間團體針對氣候暖化、低碳發展等議題的對話,寄望平台的成立成為台灣推動低碳競爭力的一股引領力量,以利政府制訂完善的相關政策配套措施。

這個平台是想要推動產、官、學、民各方面的對話,共同推動台灣邁向低碳。而使用的運作模式是套用過去的「立法院永續會」。

台灣環境NGO的資深人士(陳曼麗、王俊秀、何宗勳、林子倫、黃正忠等)都以台灣低碳競爭力推動志工的成員身分加入。

新聞稿全文在這裡

Thursday 3 June 2010

【調查】關心美國童書的紙張來源

雨林行動網發表一份報告,分析美國出版的童書所使用的紙張,是否來自於非法砍伐的木材。

雖然在過去幾年,出版業者在自律下,多半是採用永續森林認證的紙張與紙漿。不過隨著印製作業逐漸外包到中國去,而中國進口的紙張又多半來自印尼,所以木材的來源就很讓人擔憂。所以雨林行動網就買了美國市面上發行,由中國印製的童書來分析,以童書來看出版業的整體狀況。

他們先後蒐集30本童書,送到美國的Integrated Paper Services (IPS) 實驗室去分析紙張組成分子,包括檢查是否有大葉相思,與其他只在熱帶天然林中生長的樹種。大葉相思是近年印尼造紙企業瘋狂大量種植的樹種,但通常都是砍伐原始森林環境來種植。

結果就是,30本中的18本童書,其紙張纖維含有高比例的(上述)有問題樹種纖維,也就是與印尼的森林砍伐有關。而童書共來自10家出版業者,只有1家的出版品紙張沒有檢驗到上述情況。


其實台灣也大量進口印尼的紙漿勒。

Friday 28 May 2010

【書籍】鐵馬革命

鐵馬革命:如何用自行車打造好城市這本書是美國記者Jeff Mapes所撰寫的,原美國版《Pedaling Revolution: How Cyclists Are Changing American Cities》於2009年初出版。

這本書都不是在講對抗暖化或節能減碳,而是在講美國的單車行動團體,如何透過各種方式,把單車重新介紹到現代社會中(特別是都市),進而改變社會。

由於作者是政治記者,所以從政策與行動的這方面切入是很精準的,例如他在內容設定上,就放進來波特蘭、紐約、阿姆斯特丹推動單車的經驗,並著重在都市。另外他也提到很多當代重要的單車與行人路權行動、組織與網站。本書所在乎的,其實是單車騎士安全舒適的都市用路空間,描寫的對象主要是草根行動。

我有翻閱到一段話蠻有趣的。一位單車行動團體的執行長對作者說,他很不喜歡跟美國主要的大型環保團體合作的原因之一是,與他們合作期間,收到對方寄來的電子報,報刊圖片卻是俊男美女站在時髦的油電混合車前,畢竟還是丟不掉汽車文化 ... 。

以上簡單介紹完畢。

Monday 24 May 2010

【書籍】綠領經濟

綠領經濟:下一波景氣大復甦的新動力》(The Green-Collar Economy: How One Solution Can Fix Our Two Biggest Problems) 是近年一本很重要的書籍。

原作是美國年輕的環境議題倡議者范‧瓊斯Van Jones。他原來參與許多的社會運動,爾後在2007年創辦環保組織Green for All,便參與許多環保草根運動,並且參予阿波羅聯盟(Apollo Alliance)這個加州產、官、民交流的平台。同時他也發表很多的環境議題文章。他在創辦Green for All的時候,宣示要建立綠色經濟,於是當時便投入這本書的寫作,英文版於2008年10月出版。

英文版出版後,不但獲得環保與政治界的重視,而且也賣得很好,很快就把這個名詞「綠領」打入一般大眾的心。

范‧瓊斯在2009年被歐巴馬政府延攬入白宮擔任白宮環境品質委員會的顧問,但隨即受到外界各方的批評,這些批評多與他過去參予的民間運動有關。後來他就在幾個月後辭職了。

《綠領經濟》裡面清楚的說明綠色就業與綠領經濟如何刺激並轉變傳統的經濟模式,並且創造就業;而這些環境、社會與經濟可以攜手並前。書中也對美國政府作出許多倡議。

儘管它是本好書,不過中文版的出版畢竟晚了1年半。這段期間內,氣候變遷大會開過了兩次、歐巴馬當上美國總統、國際經濟逐漸回復平穩,國際情勢與新興的環保思潮都有些改變。所以請大家讀這本書時,也要注意到這個時間差。

Sunday 23 May 2010

【書籍】抗暖化關鍵報告

這本書抗暖化關鍵報告是由環境教育學者葉欣誠教授著作的(與研究助理們的協助),以科普的方式,由淺至深解釋了很多暖化議題。讀者對象設定為成年人。其中特別把一些常被大家討論卻沒有深入的議題,如碳循環、陸地與海洋碳封存的議題、為什麼大家都在談2℃、海平面會上升多快....

這本書設定的結構包括六大核心關鍵
  • [光合作用] 先懂光合作用,抗暖化才奏效!
  • [能源供需] 高能源效益與低碳綠能要並進
  • [綠色經濟] 綠色經濟是抗暖化的強心針
  • [調適作為] 抗暖化,我們準備好了嗎?
  • [超越減碳] 愛地球,不是只有減碳
  • [馬上行動] 以知識和行動,抗暖化!
很推薦大家去看這本書。

中廣氣象達人節目在5月8日訪問了葉欣誠,網路上可以收聽→這邊
另外有這本書的Facebook粉絲頁面,可以加入。

Friday 21 May 2010

【專題】馬總統就職2週年記者會上宣示「環保救國」

馬總統5月20日就職2週年記者會上,揭示六大主張:「創新強國、文化興國、環保救國、憲政固國、福利安國、和平護國」,以打造未來黃金十年。這也算是正式的政策宣示。新聞稿在這裡 (連結到總統府網頁)。

在「環保救國」的部份,摘錄(未刪改)如下:

「第三是「環保救國」,要用綠能來打造低碳家園,現在大家都瞭解環保問題是要命的,如果極端氣候不斷出現,台灣會遭遇到非常難以迴避的大難。最近有好幾位小朋友寫信給我,有封信寫道「美麗的地球因為人類開發過度,因而改變了外貌,現在已經向我們抗議了,全世界有許多災難不斷發生,台灣也陷入其中」,各位看看,這是我們下一代的呼籲,我們做大人的千萬不能忽視,要有具體的行動。   

建立低碳家園是世界趨勢,政府在推動低碳方面已經有些具體成果。我們去年與前年連續兩年,排碳量前年減少4.4%,去年下降5%,但是我們不會滿足,雖然我們原來的2008年標準年已經下降到2005年,換句話說,標準提得更高,同時2020年時,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我們將它訂到預測的基線,即 BAU(Business As Usual)量的30%以上,這在同級的國家來說,是蠻大的一個承諾,比韓國、新加坡目標還要高,需要政府與人民一起來努力。   

我們減碳的四個法律,要全力通過與推動,同時全力發展低碳經濟、綠色能源,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每年要以2個百分點提高,同時鼓勵再生能源,而且要有計畫的去打造低碳城市與低碳社區。

其實我們的綠能科技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去年LED光電照明、風力發電和電動車在未來幾年中,在台灣都會有相當大的發展。我們希望這些關鍵技術的發展,不但能夠在消極面做到節能減碳,更要積極地推動這方面的產業,提升我們產業的競爭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具體來講,明年全國的交通號誌燈都會改用發光二極體(LED)。」

[各界回應整理]
因為近期高耗能高排放的汙染開發案實在太多,卻沒有在總統「環保救國」宣示中提到,也與總統揭示的低碳時程相悖,所以應該會有很多NGO與投書陸續會做出回應,我會蒐集到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