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新聞炒作喜馬拉雅山區冰河融化速度的爭議,因為研究高山冰河的人認為,當地山區冰河厚達數百英尺,不可能會像IPCC第四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中預測的那樣,在2035年前完全融化。
結果IPCC在1月20日發表了正式聲明(PDF檔),說他們對於喜馬拉雅山區冰河融化速度的評估是不妥當的,IPCC表示遺憾(regret...)。但是整體而言未來淡水來源可能出問題,導致人類社會的壓力這些事情還是沒錯。
外電消息是說,IPCC去追查當初引用的資料,發現那是媒體報導未發表的研究報告時加油添醋,數據與趨勢是推測的。IPCC的科學家未經查證就引用到報告中,還引起國際間的關注。而且之前印度環境部長對冰河消融速度提出疑惑時,還被IPCC主席公開批評。
因為IPCC目前正著手第5次的評估報告。他們在上述聲明稿說,以後做報告時會更謹慎。不過這次事件已然成為IPCC最大的研究失誤,後續可能會有不小的動盪。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聯合國.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聯合國. Show all posts
Friday, 22 January 2010
Tuesday, 12 January 2010
【宣導】世界衛生組織氣候變遷與衛生工作計畫

在2009年12月份COP15之際,在網頁上發表了這篇文章「關於氣候變遷與健康的10個事實」,以圖片說明氣候變遷下,不同原因會導致對人類性命與健康的損害,包括降雨模式改變、極端氣象事件、缺水、傳染病模式改變等等。整個論述強調受害最深的是貧窮國家以及婦女、孩童。
在2010年1月發表的Facesheet中,則用文字較為全面性的闡述了氣候變遷與健康的關係。
以上連結都是簡體中文。
增:接下來的這本WHO報告「保護健康免受氣候變遷損害」是英文的,除了上述的-氣候變遷會造成哪些健康問題、誰會受害之外,也提出政策改善的建議。
Monday, 7 December 2009
【專題】哥本哈根大會議題一覽
這篇大部分是轉錄台灣中央廣播電台新聞所做的整理。雖然做的很清楚,不過還是有些闕漏。我直接補充在裡面。我補充與修改的文字以藍色標註。
要談什麼:京都議定書將於2012年到期。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締約國(包括美國)必須要討論出接續京都議定書的框架性國際協議,來約束溫室氣體的排放。或者是延續京都議定書的效期,但當然內容必須修改。
以下是談判桌上數個主要議題:
●限制排放量:
要談什麼:京都議定書將於2012年到期。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締約國(包括美國)必須要討論出接續京都議定書的框架性國際協議,來約束溫室氣體的排放。或者是延續京都議定書的效期,但當然內容必須修改。
以下是談判桌上數個主要議題:
●限制排放量:
- 聯合國從上屆到本次會議前,都在募集各國的政治減量承諾,也就是在2020 年之前減少多少廢氣排放量,而這是全球邁向2050年每年碳污染減半目標的重要墊腳石。
- 然而減廢必須付出能源使用效率及改用潔能科技所帶來的經濟成本,在經歷今年的金融危機之後,這項價格因素更加受到矚目。
- 富裕國家被歸咎為今日地球暖化的罪魁禍首,也較有能力對抗暖化。然而,明日可能爆發的夢魘主要來自開發中國家。目前開發中國家的廢氣排放量已佔總量一半以上。
- 也因此新的協議內容會更加重視開發中國家的減排責任,雖然中國、印度等國都已經提出政治減量承諾,但都有模糊地帶。
- 這一點是會議成敗關鍵。
- 目標是調動資金來幫助開發中國家轉型為低碳經濟,並支援對抗氣候變遷的措施。
- 較貧窮的國希望工業化國家承諾每年提供約1%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相當於4000億美元左右,資助對抗氣候變遷。歐洲聯盟估計,他們在2020年以前,每年需要1500億美元來對抗地球暖化。
- 目前提出的方案是,成立一個專門協助國際投資窮國氣候調適的金融機構,類似世界銀行的角色;另一方案則是直接透過世界銀行等既有的國際投資機構。這方案會與經費問題一起被討論到,不過此次不一定會有定案。
- 對窮國的氣候調適國際投資,可能壓縮到既有的扶貧計畫。這部份已經有慈善團體注意到。
- 儘管開了兩年的會,卻很少花時間討論關鍵且可能引爆政治爭議的協議法律位階上。意思是說,各國都是政治承諾,口頭說說可以不做,沒有國際法來約束大家務必要做到基本的目標。因此環保團體與聯合國公約組織都希望在新協議中有一定的法律約束性的文字。
- 美國不支持1997年京都議定書是因為該協定書在遏制排廢量目標上,僅規範工業國家而不規範新興大國。美國正推動一種想法,也就是各國做出承諾並以「報告並驗證」這種遵守規範的方法為基礎,而不要嚴格、可在國際間強制實施的處罰條款。
- 各國目前的政治態度仍舊比較姑息,對於不利於自身國家的項目,比較不希望有法律約束。而跳過這一點,談判進展的會比較快。因此這一點可能會比較快被犧牲。
- 擁有廣大森林的熱帶國家正極力爭取一項計畫(REDD),藉由這項機制,保留林地的國家能夠獲得財務上的獎勵。林地被視為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水槽」,也就是所謂的碳匯。
- 砍伐森林損失森林的碳匯能力,普遍認為因此增加的碳排放約佔世界上溫室氣體排放的1/5(但有科學家認為此一數據為高估)。
- 然而,這個計畫有著實務上的問題。比如說,要如何衡量保育成效?要如何防止詐騙和貪污?再者,要如何確保發展中國家技術轉型及其他援助所需的資金不會耗盡?
- 此外,「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召集逾30名氣候專家並在11月提出報告指出,森林濫砍在全球排廢所佔的比例已下滑,從20%降至12%。
- 另一方面,目前發現泥炭沼澤(半發育的煤炭)也有高度的碳匯能力,卻因為能源需要與棕櫚樹墾殖而被大量破壞。世界各國仍無法有效提供對策。
- 許多森林是原住民的傳統領域,但國際間討論REDD時,原住民無法參與。當REDD納入財務機制引入財團進駐時,原住民可能受到限制或驅趕,或是領土直接遭受剝奪。目前的REDD文件中完全沒有處理這些議題。
- 在京都議定書中寄望以碳交易方式作為有效促進溫室氣體減量的誘因。不過在試行與實施的這幾年來,正反意見雙方仍爭辯不斷,連環保團體間也有不同立場。碳交易會是此會議期間,被抗議的標的,但會議不一定會處理這個議題。
Thursday, 2 July 2009
Friday, 19 June 2009
【研究】2009全球再生能源現況
產官學合作的再生能源產業平台 REN21委請許多智庫研究員(看守世界Worldwatch研究員主導),第四度製作2009年版的全球再生能源現況報告(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新聞稿提到,這兩年各國政府逐漸關注到這塊政策領域,2007年底全球有66個國家擁有再生能源政策目標,而今天(2009年中)則有73個國家。印度與中國則開始在再生能源領域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新聞稿與報告下載頁面。
新聞稿與報告下載頁面。
Wednesday, 10 June 2009
【行動】NGO提出自己的哥本哈根氣候條約

裡面除了建議減碳的時程目標,強調工業國家的歷史責任,相對的,注重協助貧窮國家的技術與調適等問題。另外最特別是的是,明確的說他們想要成立一個「哥本哈根氣候組織」(Copenhagen Climate Facility),來促進氣後政策的技術、經驗交流之類的。
報告裡面內容頗多的。
Germanwatch新聞稿
報告下載(下載頁面,未來可能會更新)
Friday, 29 May 2009
【報告】家戶電器用電量將大增
Friday, 15 May 2009
【研究】小規模生質燃料生產有利於鄉間貧困者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近期對於生質能源Bioenergy的初步研究有了個成果,他們在4月初出版一份報告,指出他們在拉丁美洲、亞洲、非洲某些國家的研究,認為小規模生質燃料生產,其實有利於鄉間的貧困者。
裡頭比較精彩的是後半部的案例研究,不同的社區有不同生質能源生產狀況,有的是在不適農作的田地上種能源作物,有的是利用畜牧的廢棄物。
FAO新聞稿 (有簡要的內容整理)
報告下載的頁面
FAO生質能源的專題頁面
Sunday, 1 February 2009
【會議】世界經濟論壇氣候變遷專題會議
Wednesday, 28 January 2009
【新聞】國際再生能源總署成立
在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秘書處的推動與德國的協助下,2009年1月29日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 IRENA )在波昂成立(註:波昂是氣候變遷公約秘書處的辦公室所在),未來期望可以與國際能源總署這種機構並列。他們先前已經2008年間進行籌備,目前成立只是一個階段的完成,接下來要做的是尋求更多會員國的簽署加入總署的條約,找更多相關單位/角色來參予,討論體制的細部架構,預計在2010年召開第一次會員大會,才會有重要的決策與行動。
網站:http://www.irena.org/
網站:http://www.irena.org/
Thursday, 25 December 2008
【會議】NGO參與波茲南氣候變遷會議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第14屆大會與京都議定書締約國會議,在12/1-12/12日在波蘭的波茲南Poznan舉行。由於按時程,2009年在丹麥的哥本哈根才會有最終的新協議內容,所以2008年這界普遍被視為墊腳石會議,沒有具體結果是可期的。
[週邊會議]這次NGO參與也很熱烈。NGO主要參與的是週邊會議與場外的活動。有些NGO每年會發布的報告,也都會利用周邊會議來吸引記者與專家來,如GermanWatch的氣候表現指數、ICLEI的年度願景與成果、日本IGES一年做的一大堆研究成果,都挑在這場合發表。碳交易排放協會依然是本屆最大的NGO代表團。
[青年代表]比較特別的是,今年有更多的青年團體參與,其中以美國新成立的 350.org這個團體最為活躍,與其它來自加拿大、澳洲的大批氣候變遷青年團結成一氣。另外,英國外交部旗下的基金會也贊助許多發展中國家的青年代表來到這裡,包括印度、新加坡。中國也有青年代表去,但我不確認他們的來頭。為此,公約秘書處特別安排了一場青年如何應對參與氣候變遷的座談,秘書長Boer還親自到場與青年暢談。這裡有台灣參予的青年所寫的專文介紹。
[每日通訊]每年例行的NGO場邊活動,就是氣候行動網每日出刊的通訊,以及幾個環保團體每日頒發,象徵阻礙會談進度的化石獎(化石獎今年沒有專屬網頁)。
[關注歐盟]今年另外一項重點是,歐盟在12/12-13日有高峰會,會通過氣候與能源套裝法案,歐洲地區的環保團體針對此運作,口號是,歐盟需要領導。後來法案在高峰會與議會都通過了,但有些團體如英國與歐洲地球之友覺得法案內容還是太鬆,愧於作為一個氣候改革先驅。綠色和平組織從11月底就進駐波蘭行動,強調波蘭過度依賴煤炭發電,並揭露波蘭總理當時抗拒歐盟氣候法案的態度。
[關注中國]往年會談進度都關心小島國家的發言,因為他們受到海水面上升的威脅。今年大家的關注都移往中國,因為中國在今年正式站上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總量的首位,因此中國的NGO很搶眼,此外綠色和平中國分會的代表來到這裡,也受邀在週邊會議上發言。
[REDD議題]2008年就森林保育相關的碳減量(REDD)訂出一個概略性的條文,在擬定的第一周期間,很多森林保育與原住民NGO在此運作,希望各國談判者把森林原住民權益與生物多樣性擺入條文中。但後來都沒有。這群包括全球森林聯盟在內的NGO還把原住民的長老請到會場外招開記者會,場面十分感人。如果想多瞭解REDD的議題,這邊有幾個參考:公約秘書處整理的一個REDD參考資料的彙整網站,注重原住民權益的NGOs也共同做了一個REDD-Monitor。雖然原住民NGO感覺挫敗,但澳洲的自然保育團體在twitter說,2007年時森林議題無法浮上檯面,2008年已然變成主要議題,相信2009年會有更大的進展。
[台灣參與]這次會議還是有很多台灣NGO人士透過各種方式到那裡觀摩。除了我們政府的學者加官員的團隊外,高雄市這次再以ICLEI會員派出代表團,而且其中還招募了公民青年代表,以及三位NGO代表。當然最重要的是,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的版主今年又苦命的到波茲南,單槍匹馬為台灣讀者做詳細深入的報導。許多每年都會參予的環保團體也沒有缺席,像是台灣環保聯盟代表便前往參與,還參加會場許多NGO一起舉行的反核活動。
台灣參與的相關報導在此。
[週邊會議]這次NGO參與也很熱烈。NGO主要參與的是週邊會議與場外的活動。有些NGO每年會發布的報告,也都會利用周邊會議來吸引記者與專家來,如GermanWatch的氣候表現指數、ICLEI的年度願景與成果、日本IGES一年做的一大堆研究成果,都挑在這場合發表。碳交易排放協會依然是本屆最大的NGO代表團。
[青年代表]比較特別的是,今年有更多的青年團體參與,其中以美國新成立的 350.org這個團體最為活躍,與其它來自加拿大、澳洲的大批氣候變遷青年團結成一氣。另外,英國外交部旗下的基金會也贊助許多發展中國家的青年代表來到這裡,包括印度、新加坡。中國也有青年代表去,但我不確認他們的來頭。為此,公約秘書處特別安排了一場青年如何應對參與氣候變遷的座談,秘書長Boer還親自到場與青年暢談。這裡有台灣參予的青年所寫的專文介紹。
[每日通訊]每年例行的NGO場邊活動,就是氣候行動網每日出刊的通訊,以及幾個環保團體每日頒發,象徵阻礙會談進度的化石獎(化石獎今年沒有專屬網頁)。
[關注歐盟]今年另外一項重點是,歐盟在12/12-13日有高峰會,會通過氣候與能源套裝法案,歐洲地區的環保團體針對此運作,口號是,歐盟需要領導。後來法案在高峰會與議會都通過了,但有些團體如英國與歐洲地球之友覺得法案內容還是太鬆,愧於作為一個氣候改革先驅。綠色和平組織從11月底就進駐波蘭行動,強調波蘭過度依賴煤炭發電,並揭露波蘭總理當時抗拒歐盟氣候法案的態度。
[關注中國]往年會談進度都關心小島國家的發言,因為他們受到海水面上升的威脅。今年大家的關注都移往中國,因為中國在今年正式站上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總量的首位,因此中國的NGO很搶眼,此外綠色和平中國分會的代表來到這裡,也受邀在週邊會議上發言。
[REDD議題]2008年就森林保育相關的碳減量(REDD)訂出一個概略性的條文,在擬定的第一周期間,很多森林保育與原住民NGO在此運作,希望各國談判者把森林原住民權益與生物多樣性擺入條文中。但後來都沒有。這群包括全球森林聯盟在內的NGO還把原住民的長老請到會場外招開記者會,場面十分感人。如果想多瞭解REDD的議題,這邊有幾個參考:公約秘書處整理的一個REDD參考資料的彙整網站,注重原住民權益的NGOs也共同做了一個REDD-Monitor。雖然原住民NGO感覺挫敗,但澳洲的自然保育團體在twitter說,2007年時森林議題無法浮上檯面,2008年已然變成主要議題,相信2009年會有更大的進展。
[台灣參與]這次會議還是有很多台灣NGO人士透過各種方式到那裡觀摩。除了我們政府的學者加官員的團隊外,高雄市這次再以ICLEI會員派出代表團,而且其中還招募了公民青年代表,以及三位NGO代表。當然最重要的是,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的版主今年又苦命的到波茲南,單槍匹馬為台灣讀者做詳細深入的報導。許多每年都會參予的環保團體也沒有缺席,像是台灣環保聯盟代表便前往參與,還參加會場許多NGO一起舉行的反核活動。
台灣參與的相關報導在此。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