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直接行動.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直接行動. Show all posts

Monday, 22 August 2011

【抗議】白宮前靜坐抗議Keystone XL油砂管線

去年介紹過的反對油砂管穿過美國的 Stop Keystone XL行動,最近邁入新的高潮,數十名示威者花兩週時間,在白宮前靜坐與抗議,包括知名影星在內。因為之前眾議院有給總統機會通過或否決這案子,但期限是在今年11月前,而最近國務院又要遞交環境分析報告給總統,所以這會是歐巴馬最後一次機會決定過或不過。

以下請看中央社的報導

美國環保人士21日繼續在白宮外展開為期2週的靜坐活動,企圖阻止興建輸油管,第二天示威再度傳出數十人被捕。

環保團體「油砂行動」(Tar Sands Action)和地方及全國環保團體舉行示威,希望非暴力的抗議活動,能促使美國總統歐巴馬拒絕批准一項建案,不要從加拿大興建輸油管到美國墨西哥灣沿岸。

切薩皮克氣候行動網(Chesapeake Climate Action Network)主任泰德威爾(Mike Tidwell)說,當局20日的逮捕和整夜拘留行為,已點燃了一把火。

泰德威爾20日被捕後從獄中發表聲明:「現在越來越多人受影響,態度堅決,決定加入活動。」

「油砂行動」官網上說,白宮外靜坐人士21日拒絕依美國公園警察(US Park Police)的要求離開時,約有50人被捕,20日也有超過50人遭到拘留。

Sunday, 10 April 2011

【新聞】澳洲碳稅議題正熾

2010年底以來,澳洲接連的暴雨使得氣候議題成為政治界的火熱議題(這句話被指正了,暴雨有影響,但氣候政策一直都很火熱)。

而2011年3月以來,總理吉拉德的工黨執政政府拋出的「碳稅」議題沸沸揚揚,各種片面意見隨著陸續釋放出來的政策內容、新聞資訊,好像慢火煮青蛙一樣,在社會中激起愈來愈多的正反意見。

以下這則廣告跟這次行動無關。這則是2010年10月,澳洲社運平台團體GutUp!製作的影片,諷刺吉拉德大談氣候變遷,卻不對污染者(當時指的是礦業公司)收費。她上台時黨內競選曾經承諾,她當政期間是不會徵收碳稅的(there will be no carbon tax)。



結果在大水與超級風暴後,執政團隊便搬出氣候變化議題來表示政府也很痛定思痛,總理吉拉德在2月24日大動作招開記者會說明政府將對碳制價(carbon price),預定在2012年7月開始要污染者付費,並在3-5年後(2017年前)推展一個以市場為基礎的機制。(新聞一新聞二) 這個政策宣示只有架構,其他細部的政策內容都還待研議,只說他們想藉此改變目前依賴煤炭的骯髒能源結構。

反對黨動員所有人力來反對碳稅,把碳稅塑造成,會增加一般家戶能源帳單、會拖累澳洲經濟發展,並帶領中小企業一起出來抗議。另外,礦業能源大廠與出口商說話當然很大聲,而且它們還每隔一陣子就釋出「徵碳稅某某產業就完蛋了」的說法。

的確,新聞傳出的消息是說,政策規劃團隊也認為短期內會增加一般家戶的帳單。最近有許多網站冒出來反對碳稅,也有反對的網站是認為碳稅對於遏止氣候暖化毫無助益,只是把稅金交給工黨丟到水裡。反對的陣營也操作了許多氣候懷疑論的論調。

根據媒體報導,目前吉拉德的民調已經掉到低點了。

3月底到4月初這幾個禮拜,正反兩方的民間陣營,都在澳洲的幾個大城市陸續發起大型遊行,反對或支持碳稅,人數分別都破萬。

雖然國際媒體對於支持碳稅的環保團體陣營可能會比較感興趣,不過澳洲目前主要的聲音是反對碳稅的,主要的反對勢力是擔憂家庭支出變重的民眾、反對黨支持者,也包括納稅人團體、中小企業團體。而串連這些反對意見的主要還是反對黨的政治人物,他們也正在收割果實。

環保團體對吉拉德稍早之前的對碳制價政策並不信賴。不過2月底的政策宣示,已經是修正過的版本,也算是明確有力,而且面對反對黨猛虎出閘的政治操作,所以GetUp!、澳洲保育基金會ACF等大多環保與行動團體也一改過去質疑吉拉德的態度,已經站出來支持碳稅的主張,並且發動這一波支持碳稅的遊行。WWF、澳洲青年氣候聯盟、向來支持氣候議題的澳洲工會,也都募集連署送交政府氣候變化部門,表達支持對碳制價政策。

由於工黨執政黨目前是少數政府(雖然勝選但在兩個國會都不過半),必須拉攏主要反對黨以外的小黨與綠黨合作,所以在政策擬定上必定需要小心翼翼,既然反對黨這麼反彈,這項政策也很可能無法闖過國會。而正在這麼膠著的氣氛中,總理吉拉德並沒有找關鍵小黨澳洲綠黨做碳稅政策上的合作,還在最近批評綠黨政策太脫離一般民眾感受...這樣暗喻綠黨激進的說法,已經引發媒體炒作紅綠惡鬥(紅-工黨)。

總而言之,澳洲這場對碳稅的討論,已經非常的政治化,議題的發展大概會走的愈來愈偏。


半島電視新聞對兩方遊行的報導


上傳者 AlJazeeraEnglish(半島電視台英語頻道)

吉拉德上電視解釋對碳制價的想法(點這邊)

P.S.澳洲目前的反對黨是以自由黨為主的保守勢力聯合政團。執政黨工黨在國會未過半,因為綠黨支持才得以組成少數政府,但綠黨並未加入執政團隊。

請參考 澳洲擬徵碳稅 社會討論熱烈(低碳生活部落格)

Wednesday, 8 December 2010

【行動】不離不棄京都議定書的誓言、真的人不能活在水裡

繼續報導坎昆舉行的氣候變遷公約締約國大會(COP16)的周邊NGO行動。

談判第一周時,日本代表團出於某種理由,突然提議不願意在往後延續京都議定書所規定的內容本質,也就是富國必須有減量目標這件事情。此一提議出來全場嘩然,讓日本拿到當日化石獎。而幾個NGO就在大廳的一處通道上豎立起一個大大的愛心圈圈,象徵京都議定書(KP)誓言,邀請路人合影留念。目的是要鼓勵日本不要離棄以日本城市為名的這個議定書。


影片來自WWF的暖化目擊者頻道。

綠色和平組織與tcktcktck、350.org合作,以無裝備潛水的方式(free dive),穿著日常衣服潛入水中和坎昆海邊水底400座真人大小的雕像合影。說明「真人不能活在水底」,突顯海平面上升對人類的生存威脅。的確有末世預言的味道。
這些雕像是先前由雕刻家Jason de Caires Taylo以中性材質打造的一座海底博物館,想讓珊瑚著生,並非為此行動而設。

影片來自墨西哥綠色和平的頻道。

Monday, 6 December 2010

【行動】頭埋進沙子裡、代表希望的馬雅金字塔、每日化石獎

大家知道目前COP16(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會員國大會)正在墨西哥濱海城市坎昆招開。大家對這次氣候談判,普遍沒有什麼期待。
NGO也一如預期有些行動。目前有幾個比較吸引人的行動。

12月3日的時候,來自美國的兩大環保社團Sierra Club與350.org合作,在坎昆的一處沙灘上,抗議者把頭埋進沙子裡,諷刺氣候談判的駝鳥心態。以下影片主要是行動者的訪問。



另外,另一個氣候NGO的聯盟"tcktcktck"則在會場附近設置巨大的馬雅金字塔,上面有許多照片和標語,照片都是來自各地的抗暖化行動。



全球氣候行動網(CAN)每屆大會的歡樂戲碼是頒發每日的化石獎,也就是,選出每日談判中阻礙氣候進程的那個國家。下面是其中一天的頒獎過程。



以上影片都來自OneWorld TV頻道

拉丁美洲龐大的草根NGO"農民之路"在11月30日也在墨西哥Morelia市辦了一場遊行,抗議者包括墨西哥鄉間城鎮遭受礦業污染、工廠污染的社區居民,呼籲社會與環境正義,裡面也有來自美國、加拿大的抗議者。


Monday, 25 October 2010

【行動】英國的原油覺醒

一個氣候議題的國際環保聯盟Climate Justice Action發起氣候正義(直接)行動周,今年的行動是在10月12日-16日,請全球的夥伴團體在這幾週,或前後幾週的時間,舉辦「直接行動」(也就遊行、抗議之類的,而不是軟調的宣導與環境教育),來表達對氣候變遷下保障環境正義的訴求。

這些行動中,規模最大的是英國舉辦的Crude Awakening(原油覺醒)活動,在10/16日舉行。這個行動主要是針對英國的石油公司與煉油廠,還有一些最近英國環保團體「主打」的對象:受石油公司贊助的博物館和贊助石油鑽探的銀行(這是是匯豐銀行)。

活動的內容是分散式的到各個目標前去遊行抗議,封鎖煉油廠的道路。而其抗議觸角也有伸到法國的一處港口城市。

主場的抗議新聞(封鎖英國最大的煉油廠)。
主場的抗議影片-上傳者justdoingitfilm

Sunday, 5 September 2010

【行動】綠色和平抗議石油公司在北極海鑽探

有一家總部設於蘇格蘭愛丁堡的民間能源公司,叫做凱恩能源(Cairn Energy),8月份在北冰洋/北極海加拿大巴芬島與格陵蘭中間的戴維斯海峽海域,進行鑽井的探勘,這個探勘井為「Stena Don」。
8月23日左右,綠色和平組織的行動船「希望號」也到這附近,準備干擾這個探勘行動,但是被丹麥軍警包圍,威嚇他們不準靠近探勘井的500公尺範圍,否則就逮補。(新聞)
8月24日,凱恩公司說這個探勘井發現油氣。雖然這是可能有石油的指標,但還沒有發現石油。(新聞)
8月31日,綠色和平組織希望號4名成員避開丹麥軍方,爬上了凱恩的鑽油井,讓探勘作業停擺。不過事實上是,由於這個探勘井沒有探測到石油,凱恩也打算到附近其他地點探勘。(新聞)
這4名成員佔領鑽井兩天之後被逮捕,然後在9月4日左右被格陵蘭政府驅逐出境。
綠色和平組織反對石油公司在北冰洋鑽探石油,除了北冰洋獨特敏感的生態系,還因為北極海夏季以外的季節會冰封,若是發生鑽油平台漏油的危機,則搶救與復原的作業都受限於氣候環境,很難執行,譬如能在此作業的船隻就有限。另外,崩裂的冰山也可能對鑽油平台造成危險。
格陵蘭總理Kuupik Kleist反對綠色和平的行動。格陵蘭政府在8月底讓各大石油公司競標巴芬灣附近海域的鑽油權。在9月7日左右會宣佈得標廠商

Friday, 13 August 2010

【專題】一大堆氣候行動營的盛夏

氣候行動營 (Climate Action Camp/Camp for Climate Change) 是近年源自英國的一個行動方式,結合低碳生活、NGO交流學習、自主能源展示、佔地抗議於一體的嘉年華式直接行動,並且標榜非暴力。
這樣說起來很難理解嗎? 以2010年7/29-8/4在比利時列日舉辦的氣候行動營來說:
  1. 他們先招募一群志願者,選定烈日的郊區一塊地方紮營,佈置成行動營,共同生活幾天,裡面辦一些怎麼辦理公民倡議行動的課程,以及一些輕鬆的低碳生活嘗試 。當然,他們在這邊生活都要盡量減少碳足跡,落實環保。(照片)(照片二)。
  2. 他們會以嘉年華式熱鬧輕鬆的方式,去市區遊行,讓大家關注氣候變遷議題。這次的直接抗議對象是烈日的機場,因為飛機的碳足跡超大。(照片)
  3. 列日這場比較特別的,還辦了一次「單車臨界量」活動,宣導綠色交通。(照片)
每個行動營的組成組織與抗議內容都有些不同,但那種低碳生活與NGO學習交流的幾個要素,都有受到各個營隊的師法,非暴力則是主要的共通性。
然後,2010年這個到處都很熱的夏季,世界上也舉辦了很多的氣候行動營,A SEED網站就蒐集到這些:

Tu 20. Jul. – We. 18. Aug.
Robin Wood-rafting "Floßtour - Klimaschutz selbst gemacht"
Mo 26. Jul. – So 1. Aug.
Climate Camp Swiss / Gals/Chules (BE)
Th 29. Jul. – We 4. Aug.
Climate Action Camp Belgium / Liége
We 4. Aug. – Mo 9. Aug.
Earth First Summer Gathering / Derbyshire (UK)
Su 8. Aug. – Sa 14. Aug.
Localize this! Creative Tactics for Land and Sea Artful Action Camp / West Coast (US)
Fr 13. Aug. – Tu 17. Aug.
Climate Camp Cymru / Wales (UK)
Th 16. Aug. – Mo. 20. Aug.
Climate Camp Ireland / Victoria Bridge, County Tyrone (IRL)
We 18. Aug. – Su 22. Aug.
Quebec Climate Action Camp (CA)
Th 19. Aug. – Tu. 24. Aug
Camp for Climate Action UK / Edinburgh (UK)
Sa 21. Aug. – Su. 29. Aug.
Climate Camp Germany by Young Friends of the Earth / Erkelenz- Borschemich (DE)
Sa 28. Aug. – Su 29. Aug.
CJA meeting at the Groenfront (Earth First) gathering / Utrecht (NL)
We 29. Sep. – Su 3. Oct.
No Borders Camp Belgium / Brussels (BE)(not a climate camp, but important as well, and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relatations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refugee issue.)
We 1. Dec. – Su 5. Dec.
Camp for Climate Action Australia / Bayswater Power Station (AU)
Th 16. Dec.– Tu 21. Dec.
Climate Camp Aotearoa / Wellington (NZ)

有些看起來,很像是吸引年輕人的夏令營活動勒。
總而言之,這樣的行動模式,大家請參考參考。



BBC報導2009年英國的一場氣候營的抗議行動,強調他們非暴力。
英國衛報有照片集。那次行動對象包括貸款給石油與油砂礦公司的銀行業者。



當次行動營還特別請來加拿大的第一民族(原住民之意)代表,來談油砂開採的問題。座談地點就在行動營的帳棚。

Tuesday, 13 July 2010

【遊說】反對油砂油管通過美國

有家加拿大的油管與能源傳輸公司 TransCanada近日向美國歐巴馬政府提出油管鋪設計畫申請,要把加拿大的油砂煉出的石油用油管由北向南穿越美國全境,運輸到美國境內的幾家石油公司據點(可能是該公司的客戶:BP與艾克森美孚)。這個油管計畫叫做Keystone XL。他們似乎已經拿到幾個州的許可,但是最終要過聯邦這關。

因為BP在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美國政府在考慮"替代能源",所以國會議員擔心反而讓油砂成為替代選項,覺得這事態很嚴重,於是有多位眾議員寫了公開信給國務卿柯林頓(希拉蕊),要全盤謹慎評估此計劃。

環保團體也集合起來,針對這個計畫進行了幾次的抗議與遊說行動。他們成立了Dirty Oil Sands網站,就是用來反對Keystone XL計畫,以及宣導油砂並非永續的能源,呼籲美國各界不要使用。環保團體也有使用一些油管風險的訴求,像是漏油會污染水源。

直接參與的團體有corporate ethics international,Sierra Club, 美國地球之友,NRDC,綠色和平,雨林行動網與environmental defence等等,這些美國知名的環保團體。

目前7月上旬這段期間,是Keystone XL計畫的公開審閱時期,環保團體鼓勵民眾連署寄出意見,共有10萬人以上寄信給歐巴馬總統。

然後7月8日是他們的行動日,這一天在紐約、華盛頓等大城市,環保團體發起遊行抗議的行動,呼籲政府停止這個油管計畫。他們新聞稿也提到一點,環保團體有找來一些權益受損的地主加入抗議。

以下是行動發起團體之一 Plains Justice 製作的解說影片:

Saturday, 3 July 2010

【行動】抗議BP贊助的藝術展

英國石油公司BP平時有很多公益專案,贊助藝文活動,許多博物館與美術館都收到BP長期或常態性的贊助。包括一項以BP為名的獎項-BP Portrait prize,以及以BP為名的展覽。倫敦泰德美術館Tate Britain6月底慶祝BP贊助20年的紀念活動,並且為新的展覽開幕。

有一個團體叫做Good Crude Britannia,聲稱包括藝術家、詩人等組成的團體,在Facebook上號召藝術家,在6月28日時倫敦泰德美術館這場紀念活動上,以行動抗議BP在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以及消極處理態度。然後他們當天就到場以行動劇,潑了幾桶像黑色原油的液體,以及灑了一堆羽毛,象徵因為漏油事件受害的鳥類。Good Crude Britannia於28日也在衛報發表一份公開信,說明他們的立場。

這個抗議行動之前與之後,都在藝術圈引發了一些討論,也就是石油公司的藝術贊助到底該不該拿。因為除了BP,還有殼牌石油也會大筆贊助,而BP的前總裁Lord Browne of Madingley是泰德博物館集團的主席。Tate數天前與幾個夥伴博物館/美術館發表共同聲明,表示有企業贊助藝術是很重要,對藝術展覽是很大的幫助。某些藝術評論者也在媒體上說道,BP並未對作品進行審查,而且長期的贊助是很難得的,對藝術家很有幫助。

BBC的報導:Protesters foul Tate Britain over BP art sponsorship
BBC的整理:Q&A: Arts sponsorship 這篇提到,藝術家過去也針對殼牌石油與奈及利亞處死環保名人Ken Saro-Wiwa有關,而杯葛過殼牌的贊助。



P.S.
我覺得這個事件有特別的是,博物館與抗議團體都有充分說明他們的立場,而且媒體也有深入去分析藝術贊助的問題,採訪藝評家的意見。要是在台灣,根本就沒有媒體會報導,更不會深入分析吧。

Monday, 14 June 2010

【行動】612全球抗議BP日

美國有一個Facebook群組發起「Worldwide BP Protest Day」,以表達對英國石油公司處理墨西哥灣漏油不夠積極的態度。第一次行動挑在6月12日。

它是屬於遍地開花型的鬆散行動,所以13日當天各大城都只有零星幾個抗議者,幾乎全數都在美國。紐約有7個人聚集在紐約時報廣場順便抗議該報刊登BP的公關廣告稿。波特蘭有20多人聚集在人來人往的廣場舉牌抗議BP。其他地方則多數挑在加油站抗議,引來加油站業者不滿,說抗議此舉是影響到在地商業

這個群組並沒有整合的行動方案與進階的環境議題策略思考,只訴求"表達你的不滿"。雖然地方媒體上報導很多,但這次抗議行動也招致許多批評。

而這個群組已經討論出下一波全球抗議BP日訂於7月10日

美國主要的環保團體並未參予這個活動當中。包括Sierra Club,NRDC這些美國主要的環保團體針對BP油災的對策,都是呼籲政府更積極通過乾淨能源與氣候立法,並且重視沿海鑽油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段期間出現很多喊著杯葛BP的行動,譬如這個Facebook群組三個月不向BP消費的請願。然而杯葛BP的油,而把加油的錢轉去殼牌、Chevron或Exxon 這些其他石油大廠,就比較環保嗎?這在網路與媒體間也出現了一些討論,而當然是沒有定論的。

Tuesday, 8 June 2010

【行動】幫英國石油重新設計商標

綠色和平組織英國分會(Greenpeace UK)鑒於英國石油(BP)的環境惡行:墨西哥灣的深水海平面鑽油平台爆炸爆炸造成漏油污染、在加拿大開採油砂。所以發起,替英國石油重新設計商標與Logo的行動

這個行動的背景是,BP在幾年前改了他們的Logo,叫做「beyond petroleum」,讓大眾以為BP想要脫離石油,朝向再生能源邁進。不過現實並不是這麼回事。該公司政策還是專注在化石燃料。於是在很多環保運動的場合,這個名不符實的Logo就被大家用來做文章,而且變成漂綠的案例。

現在綠色和平英國分會則是以此為題發起「Behind the Logo」行動,要民眾為BP設計新的商標或Logo張顯他們的環境污染素行,然後上傳到網路相簿 Flickr 的同名群組上。然後,這些商標設計會進行評比,優勝的商標會被綠色和平採用,在環境運動上拿來對付石油公司。



然後在五月中的時候,綠色和平英國分會的人士則是拿了重新設計畫上污漬的BP Logo旗幟,拿到BP總部大樓揮舞,還貼了一張在他們的門口。

Friday, 29 January 2010

【行動】廣州的不穿褲搭地鐵行動

多年前紐約有人發明了不穿褲搭地鐵的j活動(The No Pants Subway Ride),目的是惡作劇,沒有其他意義,不過如果有人要引用這個點子(發起活動之類的),可自由引用,但要標明出處。2010年的活動在1月10日舉行,有的城市好像比較晚。

今年,廣州有一夥人響應,目的是宣導環保低碳。發起人叫做梁樹新,是位普通老百姓,在網路上號招網友響應,結果約有18位年輕男女響應。他們在正午時間不穿外褲,下半身只穿內褲或平口四角褲,搭乘廣州地鐵。參與者拿白紙寫上訴求:rescue the earth、低碳亞運之類的,但是照常聽音樂或看書報。媒體後來把活動目的引導至低碳亞運上去。

因為媒體很感興趣,所以有記者去跟拍。深圳電視台有影片可以看。

後續比較好玩。廣州地鐵表示這行為違犯了廣州地鐵軌道交通管理條例,明年不許這麼做,因為反駁的太正式了,感覺好歡樂啊。然後,梁樹新又公開寫信給廣州市長(1月20日),呼籲廣州市辦設置「低碳月」。公開信的建議蠻有意思的。

Monday, 21 December 2009

【行動】我愛孩子、不要核子

台灣環保聯盟、綠黨、主婦聯盟與在地的反核團體在12月14日在行政院門口發起「我愛孩子、不要核子」陳情活動,表達抗暖化與反核是可同步進行,及表達對於核一、核二延役、核廢料、核四建廠的反對立場

這場行動也是響應國際「Don’t Nuke The Climate」串聯活動,與多個國家、團體共同反核,表達節能減碳核能不是唯一選項。環保聯盟在網頁上也鼓勵網友參予全球連署。

環境資訊電子報-低碳家園不靠核能 環團高喊「我愛孩子、不要核子」
環保聯盟-環保團體發起「我愛孩子、不要核子」 呼籲政府實踐非核家園

Friday, 18 December 2009

【行動】我愛能源稅的急凍快閃

台灣2009年以特別的方式響應每年12月中的全球氣候行動,也就是用「急凍快閃」,主題是「我愛能源稅」。發起單位表示能源稅能約束用電大戶,較為公平,而碳交易只是向外國購買碳權,卻讓全民受害。

急凍快閃行動主要在12月12日12分,於台北車站大廳進行五分鐘,然後再轉移陣地到新光三越百貨站前店門口,於12點45分急凍五分鐘。這活動向來由台灣一群環保團體輪值主辦,今年輪到TEAN、主婦聯盟、綠黨等。世新大學有許多學生也加入行動。

活動過程可看環境資訊電子報的報導
網友拍的影片

後續還有資料的話,我再補上。

Tuesday, 27 October 2009

【行動】350組織的國際氣候行動日

350組織(350.org)把10月24日這天選為國際氣候行動日,也就是認同他們理念的人士,在全球串聯,在這天以人身排列出350字樣(或其他各種方式突顯出350這個數字),然後拍攝下來,並告訴大家應該對地球氣候採取行動,減緩暖化的威脅。

台北市也有人響應,是兩位補習班的外籍老師發起,環保團體有合作,在台北東區街頭成功排列成350字樣

各地行動的照片請看350網站的相簿
英國的衛報也有照片集

350的意義在於,他們覺得要把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至少回復到350ppm,才可以讓暖化溫度不多過2度,不然的話,而對地球造成更嚴重的影響。

本網誌之前對350.org做的介紹

Monday, 28 September 2009

【行動】街頭的2兆美元面額紙鈔




美國兩個團體-Rising Tide North America 與 Climate SOS 製作4公尺多的美鈔,面額是2兆美元,相當於美國碳交易市場的淨值。他們利用這張巨幅美鈔表達對於2009美國乾淨能源安全法案(American Clean Energy and Security , ACES)的質疑,主要是認為法案中碳交易不可行,法案對氣候的傷害,可能比沒有法案還要來的大。

他們在紐約氣候週的最後幾天9月25日懸掛在知名環保團體NRDC的紐約辦公室外,並且拜訪NRDC、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 (EDF)與 Nature Conservancy的辦公室,提交意見。上述幾個環保團體是美國氣候行動夥伴(USCAP)的成員,這個組織是官、商與NGO聯合推動氣候立法,支持ACES以及其中的碳交易Cap and Trade策略。

反對這個法案的美國環保團體仍有很多,都比較小,以 Climate SOS 這個NGO聯盟為主導。他們的說帖可以在這裡看到。近來由於參議院在這幾個月會議絕此案,因此他們也在積極遊說參議員不要通過這個法案。Climate SOS 的行動包括於9月展開全美巡迴遊說之旅,要求支持者寫信遊說各自的參議員,全國各大城市辦理遊行,也盯緊美國立法的工作。

Tuesday, 22 September 2009

【行動】香港綠色和平無車日

無車日這個東西在台灣已經被玩到濫了,只剩下「萬人騎單車領獎品」這樣的選項,而且台北縣的活動還塞單車,成為大笑話。來看看今年香港的綠色和平怎麼玩9月22日無車日。

首先成立facebook群組邀請名人站台,設計識別Logo與海報。

9月8日,綠色和平致贈曾特首一輛單車作為代步,因為他們發現曾特首每日搭座車去辦公以及去附近的教堂參加彌撒。

9月初,遊說政府長官與曾特首支持無車日。

9月14日,綠色和平號召一百多位民眾以單車環繞香港市區,名為氣候英雄單車行,鼓勵市民不開私家車改騎單車。其中綠色和平自己的隊伍人員帶上潛水蛙鏡騎單車,吸引人注意。

9月22日無車日前夕,綠色和平人士在香港各地地面上與人行道上,包括政府單位門前,用水柱噴上無車日的Logo與口號「9.22 唔揸車救氣候」,稱為無車日洗街宣傳

9月22日無車日當天,曾特首與部份局處首長步行上班,綠色和平人員身穿北極熊裝想要陪特首走一段,當然只走一小步就被架開,不過還是有機會送上無車日徽章。

Sunday, 19 July 2009

【行動】搬冰山到巴黎給G8領袖警惕

最近的G8高峰會在義大利古城拉奎拉(L'Aquila)舉行,時間是7月8~10日。法國的綠色和平特地搬了一座冰山到巴黎的艾菲爾鐵塔前,警惕G8領袖,特別是法國總統,應該在國際間對溫室氣體減量作出有約束力的目標。

法國綠色和平的新聞稿(法文)

結果這屆G8峰會有提出一個減碳目標:(富有國家)在 2050年前減少80%的溫室氣體排放;同時希望說服發展中國家在2050年前減少50%的溫室氣體排放。這樣的遠程目標太過模糊,也欠缺中程、近程目標,讓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也不禁在9日批評這些富有國家的努力不夠

Saturday, 18 July 2009

【行動】針對台電電廠整體減碳計畫之行動

環保署於7月10日召開「台電公司電廠整體溫室氣體排放減量計畫」專家延續會議,高雄在地環保團體「地球公民協會」為首的環保團體,當天發表「誰讓馬總統的鼻子變長了?台灣減碳支票註定跳票」新聞稿,又在環保署門口上演行動劇。

地球公民協會主要是針對政府與台電一直增加煤炭發電與核能電廠的發電量,枉顧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民間團體在新聞稿中提出五點訴求:

  1. 既有燃煤電廠之更新應以二氧化碳不增加為前提。
  2. 減碳政策應優先推動省電節能、提昇能源效率、增加再生能源的配比。
  3. 從源頭停止碳排放高速成長,停止擴張高耗能產業。停止新建燃煤電廠與核電機組,落實非核家園之朝野共識。
  4. 地方政府和居民有權要求電力公司於興建電廠時使用潔淨能源,以保障民眾健康、環境品質與綠色產業發展空間。
  5. 目前在環保署環評會專案小組下專家會議審查之「台電公司整體溫室氣體排放減量規劃」,層次太低,且欠缺民眾參與機制。本案涉及國家重大減碳政策,應依行政程序法舉辦多次聽證會,釐清各界爭議。
然後,環保署一如往常,也在第一時間又發了新聞稿回應。


Sunday, 5 July 2009

【活動】英國夏日Mili-band

英國氣候變遷部長Ed Miliband從4月以來,拋出潔淨煤、碳儲存等多項政策均圍繞火力電廠,使得英國環保團體不免質疑其偏重煤炭火力的低碳政策。環保人士另一方面在阻擋全英國幾處火力發電廠建案與擴廠案。

因為上述的背景,英國綠色和平於這個夏季發起了一個活動叫做Mili-band,是以手拉手的人鏈方式,表達對煤炭火力電廠的抗議。與會者穿藍色上衣、自製標語、親子出遊,當作夏日郊遊活動去抗議。7月4日是第一場,在Kent 近郊的Kingsnorth電廠外抗議。Mili-band這個名字是來"推崇"Ed Miliband的煤炭政策。

活動介紹
7月4日的活動twitter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