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會議.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會議. Show all posts

Tuesday, 22 March 2011

【會議】氣候變遷、產業政策與風險管制研討會

3月5日低碳環境學會、台大國發所科技政策與風險治理研究中心、台大公共經濟研究中心等幾個智庫單位,合辦一場「氣候變遷、產業政策與風險管制研討會」,實際內容是學界對國光石化的深刻討論/辯論,不過可以看見在某些人物與組織既定立場下,討論仍流於各自表述。環保署長沈世宏也有參加這場會議。

討論資料(發言者簡報)以上網可下載。(這裡)
低碳生活部落格/謝孟哲 推升GDP外 國光石化的經濟風險
低碳生活部落格/朱淑娟 國光石化 挑戰政府環保救國決心
公民影音資料庫與公民記者「好奇寶寶」有全程錄影。(這篇)

Friday, 14 January 2011

【會議】斷崖邊的台灣─台灣氣候變遷高峰論壇

1月8日,宜蘭有場「斷崖邊的台灣─台灣氣候變遷高峰論壇」,主辦單位是宜蘭縣政府、縣議會,與宜蘭人文基金會、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裡面主要分為兩個主題分組研討─"低碳社會與國家競爭力"與"國土安全與區域發展",延伸到調適政策與能源相關立法,帶有展望2011年的味道。

會議手冊將會擺上官方部落格

Monday, 13 December 2010

【新聞】幾個NGO對COP16結果的立場(蒐集中)

坎昆氣候變遷公約大會(COP16)出乎意料的達成共識,做成《坎昆協議》,並獲得絕大多數國家的接受。坎昆協議的基本內容請見:低碳生活部落格的這篇(中文)、綠色和平的這篇(英文)、和NRDC專員中肯的簡介與評論(英文)。
以下將蒐集幾個主要NGO對此結果的立場:
WWF(國際)。氣候項目主任Gordon Shepherd發表的立場說,坎昆有不錯的進展,但政治上還有更多待做。在氣候基金與REDD上希望各國能給更明確的承諾。明年在南非德本的COP17之前,WWF點名希望歐盟、美國、中國與印度要有更明確的減碳作為與承諾。
After two weeks of negotiations, governments made measurable progress in several important areas, but a lot more work and some big political challenges remain.-氣候項目主任Gordon Shepherd
Pew Center(美國)。副主席Elliot Diringer表示,對於能達成基本的共識給予肯定,但期望能有助於在未來落實更強力的行動與協議。裡面有特別點出"透明化"的決策方式。
The Cancún agreement formalizes the fundamental elements of the Copenhagen Accord and starts to implement them. Key among these are a stronger support system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cluding a new climate fund, and a stronger transparency system to better assess whether countries are keeping their promises. Both will build trust and confidence, which will help produce stronger action and agreements in the future.-副主席Elliot Diringer
Sierra Club(美國)。給予肯定。
Germanwatch(德國)。理事長:坎昆的成功讓大家看到,各國的確是可以在氣候協商上,達成開創性進展的,冀望這個進展能成為COP17談判之基礎。政治主任:共識為本的進展,不能單靠美國主導或是低度的行動就可達成,還需要國家、社群與商業界中的先行者結盟以達成進展。行動、協商、結盟識重要的三步驟。
It was demonstrated in Cancún, that the UNFCCC process is able to reach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Those will be the foundations for next year's summit in South Africa. Long term financing of climate protection and rain forest protection as well as adaptation will be main issues to discuss, along with a legally binding agreement-理事長Klaus Milke
IUCN(國際)。在氣候基金與REDD方面都給予肯定。不過過幾天應該會有更完整的聲明出來。
The inclusion of REDD as part of the Cancun deal is a key step toward resolving the issue of climate change.....It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developments in the negotiations so far, and now this further push by governments makes REDD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limate deal. -摘自Stewart Maginnis 環境與發展部主任
FOE International(國際地球之友)。覺得失敗。主要是認為這個協議不能強力要求已開發國家減排,而且在森林議題上的漏洞還沒補好。地球之友肯定氣候基金,但認為此機制還是有些缺失。
Friends of the Earth International warns that this agreement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abandoning the Kyoto Protocol, replacing it with a weak pledge and review system as a legacy of the Copenhagen Accord, that would lead to a devastating five degree Celsius warming.
FOE Europe(歐洲地球之友)。同國際地球之友,覺得協議疲弱,也沒有達到真正的氣候公平與正義。

Klima-Allianz(德國氣候聯盟)。雖然只有小成果,但它肯定會議做出共識。前者的成果意指氣候基金。


以下待補

Greenpeace
全球森林聯盟
台灣的環保團體

Thursday, 28 October 2010

【宣言】中國民間組織發表共同氣候立場

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組織今年將一場重要談判會議拉到中國天津舉辦,時間是10月4日到9日,讓中國有機會首次主辦氣候變遷公約下的國際會議,而且又是年底坎昆大會前最重要的會議,官方與民間組織莫不嚴陣以待。
在談判會議期間,在中國NGO自然之友等主要民間組織籌備下,中國多個民間組織在會議週邊進行一個以中國公民社會低碳行動為主題的民間會議,主要分享各團體在推動低碳、低空調、無車日、協助減災等行動。會議之後,有近60家民間組織發表了一份共同氣候立場聲明,呼籲世界各國積極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在天津談判,甚或坎昆會議上能解決問題。聲明中比較重要的,應該就是要求已開發國家兌現要給貧窮國家的氣候調適資金承諾,並以公共資金為主,私有與市場資金為輔。
(中國大多非營利推展公共事務的民間組織,並無法取得NGO的法律地位,因此在這邊以"民間組織"來泛稱。)

天津氣候談判中國公民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立場
氣候變化已成為全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
全球範圍內頻發的極端天氣事件和肆虐氣候災害,正導致疾病蔓延、糧食減產甚至絕收,很多人被迫流離失所,貧困日益加劇。
中國也正在遭受氣候變化的威脅。
2010年春天,中國西南五省遭遇的歷史罕見特大干旱使上千萬人重新陷入貧困,而緊隨其後從南至北的洪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亦為十年之最。
在過去50年裡,中國的平均氣溫升幅快於全球或北半球同期,達1.1攝氏度;中國西部82%的冰川正在退縮;到21世紀後半期,中國一些主要農作物年產量最多可下降37%。 同時,水資源供需矛盾將帶來更多生存壓力。
儘管當前全球氣候談判進展依舊緩慢,無力的減排承諾令公眾失望,但在國家內部,各國已開始進行或有意願進行低碳發展的嘗試。 不可持續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必將被未來社會淘汰;只有綠色、清潔的低碳競爭力、切實有效的適應措施,才能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為人類帶來持久的福祉。
中國已經行動起來。
中國政府由溫家寶總理擔任組長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領導小組,頒布了一系列推動循環經濟、植樹造林、節能環保產業等領域的政策,並提出了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強度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40-45%的目標。 同時,中國正在編制第二次氣候變化的國家評估報告和適應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在農業、森林、海岸帶、水資源等多方面建立災害預警機制,完善生態脆弱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適應能力。
中國公民社會也一直在各自的工作領域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內容涵蓋了公共宣傳倡導、推進公民行動、提供政策建議、參與政策制定、監督政策執行、推動排放信息公開、監督企業排放行為、為貧困和脆弱地區提供適應方案、參與低碳城市試點建設、保護生態系統等。
中國是目前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但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也遭受著嚴重的氣候變化影響,作為中國的公民社會,我們希望中國政府在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尤其應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立法工作,加強在減緩和適應方面的戰略研究和規劃,把握新的發展機遇,率先走向低碳發展之路,奔向綠色未來。
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其解決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需要每個人的積極行動。 中國公民社會呼籲各國政府和公眾行動起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我們呼籲各國政府:
1. 共同行動
在平等合作中探索全球低碳型可持續發展,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效,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新型能源,加大技術研發和資金投入,迅速降低低碳能源的成本,創造綠色就業機會。
2. 關注脆弱人群和地區
必須積極調整扶貧預警防災減災保險政策,減輕氣候變化對生態脆弱地區以及貧困人口的影響;提升貧困人口、弱勢群體和脆弱地區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和條件。
3. 發揮高碳排放人群的表率作用
通過意識倡導、經濟、立法、技術改進等手段,從能耗和碳排放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人群開始,促進公眾向可持續生活方式的轉變。
4. 完善透明度監督
通過國際合作和公眾參與,完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收集的體係以及數據監督的製度。
5. 制定公平的政策和市場手段
應充分考慮社會公平的原則,並積極創造節能減排的市場激勵,為企業(private sector)的低碳轉型提供政策支持。 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來達到更有效減排的結果。
6. 全面考察環境影響
預防和緩解氣候變化應對政策、市場機制和技術手段對本地社會、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 避免在氣候變化減緩及節能減排行動中,產生新的環境問題。
7. 支持公民社會行動和監督
應保障並鼓勵公眾和民間團體參與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製定以及實施過程的監督。 社會各方,包括政府、媒體、企業,要更加積極地提供資源支持公眾、民間團體和青年參與到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尤其在宣傳倡導、 教育、政策制定實施和監督、能力發展、創新實踐等領域。
關於國際談判:
1.為了避免最嚴重的氣候變化災難,各國政府應該在堅持公約和議定書基本框架下, 在科學的基礎上,制定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和明確責任分配。
2. 從公平和歷史責任的角度出發,發達國家須主動承擔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責任,接受全球碳排放空間有限的現實,率先大幅度減排,並保證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和轉型所需要的排放空間。 發達國家必須承諾在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至少減少40%,其中絕大多數應當在其本土執行,並規定出本土減排和通過市場機制海外減排的明確比例。
3. 在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前提下,發達國家必須採取資金支持、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支持等措施,幫助發展中國家更好地減緩和適應全球氣候變化。 在獲得來自發達國家有效援助的同時,發展中國家應當自主制定本國的排放控制指標,積極主動地在本國內系統地實施減緩、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以實現低碳發展模式。 發展中國家之間也應加強合作應對氣候變化。
4.國際社會應一起努力,以信任為基礎,將對氣候變化緊迫性的認識轉化為切實有效的行動,盡快達成一個真正公平、公正、並有法律約束力以及惠及貧困國家和弱勢人群的全球協議。 發達國家應加快落實資金承諾,保證額外、充足、可預測的資金援助和技術轉移,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能力建設,提高廣大發展中國家尤其是脆弱性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氣候資金應以公共資金為主,來自市場和私營部門的資金只能起到補充作用。

Saturday, 25 September 2010

【會議】日本再生能源政策研討會

7月1日,日本民間組織邀請政府單位,一起辦了一個「日本再生能源政策研討會」。(有簡報檔可以看)

這研討會是日本再生能源政策政策入口網站(自然エネルギー政策プラットフォーム, JREPP) 主辦的,這個平台目前由環境能源政策研究所(ISEP)擔任秘書處。組成成員包括:全國小型水力促進會、日本風力發電協會、風力發電經營者座談會、日本地熱開發企業協會、日本地熱學會、日本建築學會全球暖化對策推進委員會、太陽能設備振興協會。

這個平台的研究成員日前在5月的時候,參酌聯合國「Global Status Report」(REN21)的資料,製作了日本國內的再生能源現況與展望報告「日本再生能源白書2010」,簡介說這是日本第一次做這樣的報告。這個報告是7月會議中的主題之一。
會議中另一主題是針對再生能源收購的固定價格的圓桌會議。在2009年底,日本經濟產業省想要擴大對太陽能以外的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等政策,並廣徵民間意見,所以有關再生能源固定收購價格的議題在這一年來被討論的很多。
以上。

Monday, 13 September 2010

【會議】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

我國農委會在6月15日召開「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因為裡面有些政策指示,所以把新聞稿轉貼到這裡存檔。農委會也把會議總結報告,刊在在這次會議之後的農政專刊中,請參考。
另外,農委會請它的委外單位製作一系列有關氣候變遷調適的文章,弄了一個政令宣導的專題「氣候變遷 農業調適總動員」。

----------------------------以下是農委會新聞稿-------------------------------------
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閉幕 研擬以「低風險、低碳排、新商機」為願景的調適策略
文號:5842 99年06月15日
農委會於6月15日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召開「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針對農業之資源與生態、產業發展、防災救災及節能減碳等議題進行跨領域研討。 總統與行政院吳院長分別於開幕與閉幕時蒞臨致詞,提示政策方向。經過熱烈的討論,確立臺灣農業面臨全球氣候變遷影響,將秉持「健康、效率、永續經營」農業施政方針,研擬以「低風險、低碳排、新商機」為願景的調適策略。會中並特別提出7項關鍵性因應策略,分別是依風險程度建構糧食安全體系、整合科技提升產業抗逆境能力、推動低碳農業、發揮邊際土地之生態及滯洪功能、強化農村自主防災體系、開創低耗能、低碳排的綠金新商機,以及建立生物多樣性風險管理策略。本次會議結論依優先次序,擬定短、中、長程具體行動方案,推動實施,以確保糧食安全與臺灣農業的永續發展。
總統親自出席本會議,表達對此項議題的重視。 總統於致詞時表示,氣候變遷對人類與物種的影響及其相關因應已成為全球性的重要課題,也是國家永續發展的關鍵議題。總統表示,臺灣近年來歷次颱風所帶來的豪雨量及災害損失有愈趨嚴重的趨勢,政府應該設法來防範並替農民解決困難,而身為世界公民的一份子,也應該積極主動力行節能減碳。總統特別強調,因應氣候變遷是政府各部會應共同努力的工作,希望未來的經濟成長要具有增加就業、提高創新能力,以及能參與區域經濟組織,同時也要表現節能減碳,才是具有台灣特色的優質經濟成長。
行政院吳院長於會中指出,臺灣地理環境位處天然災害發生機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一定要注意因應氣候變遷的影響。院長說,農業施政要兼顧生產、生活及生態,生產方面要能維持生命的營養及健康的環境,讓生產者所獲得的利潤及消費者所付出的代價都能合理,並能兼顧節能減碳;生活方面,要讓人民能夠富足,才能注意環境的維護;生態方面,必須與生產維持適當的平衡。院長並期許未來精緻農業的推動,必須結合觀光、綠能、生技等新興產業,發展低風險、低碳排的新興綠金農業。
農委會陳主任委員在總結報告時指出,本次會議共獲致43項策略,計有相應之208項措施,對於農業未來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策略已有更明確的方向與更周延的作法。陳主委並提出將秉持「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的農業施政方針,研擬以「低風險、低碳排、新商機」為願景的因應對策與具體行動方案。期許未來氣候變遷對臺灣農業所造成的風險程度將降低至可因應之範圍內,農業產銷也將逐步調整為省能源、低污染,並擴大農業的碳匯功能;更重要的是,藉由發展新興生質能源、供應環保綠色消費及整合推動創新節能、健康安全的綠金農業,將可創造農業新商機、增加就業。
依據本次會議所獲得的寶貴結論,就其重要性與迫切性,歸納提出7項關鍵策略
  • 1.依風險程度建構糧食安全體系:除考慮糧食安全存量外,將依糧食安全、警戒狀況,分級規劃不同糧食生產結構及供應機制,並參與區域糧食安全儲備。
  • 2.整合科技提升產業抗逆境能力:研發抗旱、耐熱、耐鹽等抗逆境品種,應用氣象及資通訊等跨領域科技於產業經營,並維護生物多樣性。
  • 3.推動低碳農業:發揮在地生產優勢,鼓勵在地消費,發展低碳足跡農產品;同時,建立農業碳排放量盤查制度。
  • 4.發揮邊際土地之生態及滯洪功能:規劃易淹水地區作為濕地或提供為洪氾發生之緩衝帶;研擬受氣候變遷影響之財產權保障,提供必要之輔導及補償。
  • 5.強化農村自主防災體系:連結全國防災體系與整合資通科技,建制農村風險管理體系,提升農村自主防災能力。
  • 6.開創低耗能、低碳排的綠金新商機:發展節能、低碳排之新農業經營模式及健康安全的綠金農業。
  • 7.建立生物多樣性風險管理策略:擴大生態及海洋保護區,建構多元種原保存機制,設立生物多樣性資訊中心,追蹤物種變遷,維護生物多樣性。
農委會強調,氣候變遷是一個全球性的考驗與動態挑戰,除減緩與調適因應外,需改變思維創造利基,建構與時俱進的滾動式調整策略及擴大全民的共同參與。鑒於氣候變遷影響之規模與頻率等不確定性,資源投入必須體認抉擇之無悔性,考慮整體發展正向需求與經費最適運用,將本次會議結論依優先次序擬定短、中、長程具體行動方案,推動實施。未來將秉持「健康、效率、永續經營」農業施政方針,持續創新與追求動態平衡,化危機為新契機,發展低風險、低碳排及新興綠金農業,以確保糧食安全與臺灣農業的永續發展。

Friday, 27 August 2010

【會議】歐斯壯與氣候變遷國際高峰會

8/24-25日台北舉辦了一場「2010大師論壇─氣候變遷國際高峰會」,主辦單位是中經院、工研院與經濟日報等。
會議邀請到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伊莉諾.歐斯壯(Dr.Elinor Ostrom),她的專長是共有財(包括部分公共事務)的良好經濟治理分析。
歐斯壯在會中,開幕講座是以「氣候變遷之全球化及國際治理」為題。另外也以她的拿手領域"地下水資源管理"講了一場。她表示,推動氣候政策不能僅靠全球層次的協議,與國家中央提出的政策,應該在地、分權(多重中心)式的推展,不要依賴中央一體式的治理,因為可能會失敗。她也推崇加州政府的幾個太陽能政策,就是因為是在社區與地方層級推動。
這場會議還另外邀請國內的經濟官員、公會來賓、顧問與日本的講者。不過都講的沒什麼意思,沒辦法和Ostrom"真正的"對得上話。經濟日報是主辦單位之一,所以發了很多新聞稿,可是都帶入高層意見與梁啟源顧問等人的核能推銷讀者閱讀請謹慎
真希望讓歐斯壯知道台灣中科三期、四期的用水爭議,各地的農民徵用風波,以及國光石化選址議題,這些都牽扯到共有財的資源管理,不知道她的意見如何。

Friday, 2 July 2010

【會議】2010世界經濟論壇與氣候變遷相關的講座影片

世界經濟論壇」本身是非營利組織性質的基金會,除了每年固定在瑞士達沃舉行年會,也會在年中規劃在其他地點舉辦其他的專題會議。它主要是邀請政府元首、資本家/大企業代表、經濟學家,與有名的智庫與NGO代表,來針對當前全球與經濟局勢來討論、發表演講。

它不是一般NGO可以隨便參加的主要場合,過去由於其偏向貿易全球化的立場,當然爾成為許多NGO的抗議目標。雖然如此,世界經濟論壇的確是讓上述的這些不同的"有名公眾人物"能夠坐下來,說說自己對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看法,其實有它一定程度的重要性在,僅管大多是以經濟觀點來討論。

世界經濟論壇在2010年這屆,在1/27-31舉行(議程),全 部影像都有放上Youtube。因為是在哥本哈根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的一個月後舉行,所以有規劃了一些與能源、氣候變遷相關的專題小組講座,我在這邊為各位轉貼過來幾場。它有配字幕,可以選取翻譯,不過翻譯怪怪的。

Davos Annual Meeting 2010 - Financing Low-Carbon Growth (1/27)
Estimates show that about US$ 500 billion needs to be invested yearly between now and 2030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Davos Annual Meeting 2010 - Rethinking Energy Security (1/27)
What is needed to tackle the interlinked issues of energy security, economic growth and climate change?



Davos Annual Meeting 2010 - Global Energy Outlook (1/28)
這場與談者都是石油公司與化學大廠



Davos Annual Meeting 2010 - From Copenhagen to Mexico: What's Next? (1/29)
What immediate steps should governments, businesses and civil society take towards a long-term climate path that is both environmentally effective and economically efficient?



Davos Annual Meeting 2010 - Rethinking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1/30)
與談人除了WTO與UNEP代表外,都是各國主要商會的人。



Davos Annual Meeting 2010 - A Roadmap for a Sustainable Recovery (1/31)
The Annual Meeting Co-Chairs examine what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should do to lead the global economy on a path of sustainability and job growth in 2010



Davos Open Forum 2010 - Climate Change: Financing Urgent Adaptation
講對氣候變遷調適的援助,與談者包括主要的援助角色

Tuesday, 11 May 2010

【會議】第二屆亞太綠人會議

第二屆亞太綠人會議(The Asia Pacific Greens Network ,APGN)在台北舉辦,時間是4/30-5/2。會議議題大主軸即是氣候變遷,包括減緩與因應的政策。吐瓦魯總理葉雷米亞也應邀在會中發表專題演講,敘述該國面臨氣候變遷的急迫性。

大會最後通過17項決議文,包括「修正巴西聖保羅氣候宣言,控制地球升溫在1.5度C以內」、「要求政府在制定氣候變遷對策中納入原住民智慧和常民知識。」、「支持台灣參與UNFCCC(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與「訂定台北氣候變遷與再生能源條約,要求各國政府訂定明確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和再生能源補助。」這些與氣候變遷相關之決議事項。

詳細報導與資料請參見其會議網站

Wednesday, 28 April 2010

【會議】第一屆世界人民氣候變化與地球母親權利會議

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Evo Morales)所倡議推動的民間版氣候變遷會議,4/19-22日在玻利維亞中部的科恰班巴省蒂基帕亞市 (Cochabamba,Tiquipaya)舉行,名為世界人民氣候變化與地球母親權利會議(World People's Conference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Rights of Mother Earth)。會議特別的是找了原住民社群等弱勢者來參與。會後發表了人民協議(people's agreement)。

他們官方網站
有位台灣人撰寫了參與的觀察報告()、
()
薛翠的文章-玻利維亞之行特別報告
新聞報導: ENS新聞報導、BBC報導


Sunday, 28 March 2010

【會議】婦女與氣候變遷論壇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在3月8日辦了一場「婦女與氣候變遷論壇」,包括兩個主要講座:氣候變遷如何影響女性的生活(臺大實驗林管處長王亞男教授)與女性對氣候變遷的影響力(臺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陳曼麗),中央社記者做了簡要的報導。

氣候變遷 環團籲女性平等參與決策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3月8 日電)今天是婦女節,環保團體舉辦「婦女與氣候變遷論壇」,希望更多民眾關注性別意識與氣候變遷等議題,落實於行動中保護環境,政府也能注意到女性平等參與決策的機會。

論壇主辦單位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表示,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所造成的環境及社會經濟問題,已是人類必須嚴正面對的挑戰。占世界一半人口的女性,有可能較男性受到更大的影響。 謝英士說,根據統計,世界貧窮人口中有70% 是女性,氣候變遷不僅會加劇貧窮與不平等,對原本愈是邊緣弱勢的族群,將造成愈嚴重的衝擊。

謝英士並說,雖然女性經常可能是受害者,但在決定居家生活對氣候變遷的作用影響,以及領導低碳的生活方式,女性的領導作用不容忽視。例如已開發國家女性與男性相比,因少肉食、自行開車習慣等,通常排放較少的溫室氣體,同時是重要的教育者、變革推動者以及消費族群。

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陳曼麗表示,女性在氣候變化中的調適能力,要比一般人辛苦兩、3 倍。傳統以來,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幾乎都是家人三餐的提供者、家務清潔的管理者、家人健康的照顧者以及社區無償勞動的參與者。女性做為消費市場的主力,應從自身做起、力行綠色消費與節能減碳,並影響周遭人。

陳曼麗指出,在環境變遷議題上女性應積極發聲,在2008年,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中,氣候變遷已成重要議題;2009年,在亞太經合會(APEC)上,女性和永續發展也列入論壇,可見女性影響力已受到重視。

臺大實驗林管處長王亞男表示,氣候變遷影響的是人類,不僅是女性;但對女性影響的關鍵在於教育,這一方面台灣已做得不錯,男女受教權是平等的;不過,氣候變遷影響在政策制定上更為重要,此一部分,也就是女性參政權,台灣還有待努力,尤其在台灣國家級的環境會議中,女性參與很少。

Sunday, 24 January 2010

【會議】煤炭業者與環保人士的辯論會Kennedy vs Blankenship

美國西維吉尼亞州Charleston大學在1月21日舉辦了一場「能源未來論壇」,請到Massey能源公司的總裁兼執行長Don Blankenship與護水聯盟(Waterkeeper Alliance)的理事長Robert F. Kennedy, Jr.來進行辯論。Charleston大學校長當主持人。

辯論主題圍繞在「山巔移除 (Mountain Top Removal, MTR) 」的採煤方式進行辯論,因為該公司在當地阿帕拉契山區的採礦方式頗受爭議。環保人士則呼籲該州應努力投入乾淨能源來替代骯髒的煤礦。然後辯論扯到對氣候變遷法案的看法、煤炭業牽涉很多就業人口、。

當天現場聽眾限於受邀的對象,共950人參予。其他人則是透過當地電視台與網路上的直播來收看,協辦的護水聯盟與雨林行動網也分別以@Waterkeeper@RAN 在Twitter上實況轉播。

以下辯論影片由TheRealNews上傳到Youtube的影片而匯整。



---
主要媒體都報導了這場辯論,另外一些部落客也有寫相關文章:紐時英國衛報雨林行動網Grist... 相較於辯論的內容沒有新爆點,這場正式辯論會本身的意義比較特別一點。因為過去煤炭業者與環保人士進行交鋒時,往往是在政府公聽會之類的場合內外,不會有好好對話的場域。

Wednesday, 6 January 2010

【會議】2009低碳都市推進國際會議資料

日本在2009年10月5日舉辦的「2009低炭素都市推進囯際会議」,内閣官房的地域活性化統合事務局已經把簡報資料擺到網站上,有英文與日文版的。請參考吧。有大連、北九州、京都、波特蘭、斯德哥爾摩等...。

Thursday, 17 December 2009

【專題】台灣的COP15參與者部落格

有些台灣的參與者有設置部落格發表參與的觀察與心得,我來表列一下:

公民記者抓地文俠的部落格。這個人就是清大教授王俊秀老師,目前擔任台灣環保聯盟會長,環保聯盟長期參與氣候變遷相關的國際會議,所以老師的文字與圖片切實的記錄了NGO在那邊活動的情況。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青年代表的網誌。似乎很喜歡永續能源的主題。

氣候變遷小組@COP15這個青年團體是清華的學生組成,看來平常就有讀書會之類的,所以他們的會議觀察都寫的很切中問題。

低碳生活部落格的阿乾就不用贅述了。

馬朝誌,這個人是一位退休教授。

綠色陣線協會的思穎也去哥本哈根,報導文章發表(強迫邀稿?!)在環境資訊電子報,因為會西班牙文,所以她會觀察報導南美洲的觀點。

Wednesday, 9 December 2009

【專題】遠端掌握哥本哈根大會的工具

前兩屆的COP我都沒出國,而是在台灣的筆電前用各種網路工具緊盯會議。這邊我稍微分享一下我使用的工具。

我做的資訊匯集的網站Climate Conference Notes 裡面有訂閱新聞訊息、我以twitter分享的相關訊息、重要的會議報導與連結放在右上欄位。(自前年用到現在,今年懶得多做整理)

會議轉播官方網站:開幕式時和馬康多試著觀看,以IE瀏覽器來看會非常的順,其他瀏覽器可能要再試試。轉播的內容可以查頁面下半部的時間表,或是訂閱這個twitter帳號@COP15Liveagenda,會通知轉播內容。我覺得拿來練英文聽力不錯,因為大家會一直重複說同樣的要求。

IISD的每日報是這個單位每天整理當天會議的資料,包括照片與文字(左上角有PDF檔),另外也有周邊會議(side events)。個人覺得這是最為一目瞭然的每日報,而且啊,這家單位都會拍到最美麗的與會者,很難說是無意的。

CAN的ECO每日報是以一針見血見長。這個單位是Climate Action Network,他們以NGO的觀點,彙整前一日會議的重點,並且會選出前一天談判立場最差勁的國家(或人物之類的)。這份每日報是會場上午進場時人手一張的那種普及性,所以也會帶動大家討論。

英國衛報的報導算是比較有公民觀點,偶爾會有專題(像這個會議簡介),照片集,以及用文章即時轉播會議談判。路透社環境記者的Blog會有很多會議的報導。BBC也有位特派員會做每日報導

低碳生活部落格的阿乾會做會議進度的報導。公視新聞的環境記者也過去哥本哈根了。環境資訊電子報則會有各方匯集的專文。

Twitter可以找到很多有趣的訊息,雖然龐雜卻棄之可惜。你可以在Twitter的右邊搜尋欄位中鍵入關鍵字,最好是COP15,次好是 #climate#Copenhagen

中國入口網站網易的氣候大會專題頁面又快又完整,是華文世界的第一,記得頁面要往下拉。台灣的新聞媒體與網路媒體都不知道在幹麻哩。

Monday, 7 December 2009

【專題】哥本哈根大會議題一覽

這篇大部分是轉錄台灣中央廣播電台新聞所做的整理。雖然做的很清楚,不過還是有些闕漏。我直接補充在裡面。我補充與修改的文字以藍色標註。

要談什麼:京都議定書將於2012年到期。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締約國(包括美國)必須要討論出接續京都議定書的框架性國際協議,來約束溫室氣體的排放。或者是延續京都議定書的效期,但當然內容必須修改。

以下是談判桌上數個主要議題:   

限制排放量
  • 聯合國從上屆到本次會議前,都在募集各國的政治減量承諾,也就是在2020 年之前減少多少廢氣排放量,而這是全球邁向2050年每年碳污染減半目標的重要墊腳石。   
  • 然而減廢必須付出能源使用效率及改用潔能科技所帶來的經濟成本,在經歷今年的金融危機之後,這項價格因素更加受到矚目。   
  • 富裕國家被歸咎為今日地球暖化的罪魁禍首,也較有能力對抗暖化。然而,明日可能爆發的夢魘主要來自開發中國家。目前開發中國家的廢氣排放量已佔總量一半以上。
  • 也因此新的協議內容會更加重視開發中國家的減排責任,雖然中國、印度等國都已經提出政治減量承諾,但都有模糊地帶。
  • 這一點是會議成敗關鍵。 
經費
  • 目標是調動資金來幫助開發中國家轉型為低碳經濟,並支援對抗氣候變遷的措施。   
  • 較貧窮的國希望工業化國家承諾每年提供約1%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相當於4000億美元左右,資助對抗氣候變遷。歐洲聯盟估計,他們在2020年以前,每年需要1500億美元來對抗地球暖化。
  • 目前提出的方案是,成立一個專門協助國際投資窮國氣候調適的金融機構,類似世界銀行的角色;另一方案則是直接透過世界銀行等既有的國際投資機構。這方案會與經費問題一起被討論到,不過此次不一定會有定案。
  • 對窮國的氣候調適國際投資,可能壓縮到既有的扶貧計畫。這部份已經有慈善團體注意到。
法律問題/是否需要法律約束(binding)
  • 儘管開了兩年的會,卻很少花時間討論關鍵且可能引爆政治爭議的協議法律位階上。意思是說,各國都是政治承諾,口頭說說可以不做,沒有國際法來約束大家務必要做到基本的目標。因此環保團體與聯合國公約組織都希望在新協議中有一定的法律約束性的文字
  • 美國不支持1997年京都議定書是因為該協定書在遏制排廢量目標上,僅規範工業國家而不規範新興大國。美國正推動一種想法,也就是各國做出承諾並以「報告並驗證」這種遵守規範的方法為基礎,而不要嚴格、可在國際間強制實施的處罰條款。
  • 各國目前的政治態度仍舊比較姑息,對於不利於自身國家的項目,比較不希望有法律約束。而跳過這一點,談判進展的會比較快。因此這一點可能會比較快被犧牲。
減少森林濫砍濫伐的溫室氣體排放(REDD)
  • 擁有廣大森林的熱帶國家正極力爭取一項計畫(REDD),藉由這項機制,保留林地的國家能夠獲得財務上的獎勵。林地被視為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水槽」,也就是所謂的碳匯
  • 砍伐森林損失森林的碳匯能力,普遍認為因此增加的碳排放約佔世界上溫室氣體排放的1/5(但有科學家認為此一數據為高估)
  • 然而,這個計畫有著實務上的問題。比如說,要如何衡量保育成效?要如何防止詐騙和貪污?再者,要如何確保發展中國家技術轉型及其他援助所需的資金不會耗盡?   
  • 此外,「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召集逾30名氣候專家並在11月提出報告指出,森林濫砍在全球排廢所佔的比例已下滑,從20%降至12%。
  • 另一方面,目前發現泥炭沼澤(半發育的煤炭)也有高度的碳匯能力,卻因為能源需要與棕櫚樹墾殖而被大量破壞。世界各國仍無法有效提供對策。
  • 許多森林是原住民的傳統領域,但國際間討論REDD時,原住民無法參與。當REDD納入財務機制引入財團進駐時,原住民可能受到限制或驅趕,或是領土直接遭受剝奪。目前的REDD文件中完全沒有處理這些議題。
碳交易(Cap and Trade)
  • 在京都議定書中寄望以碳交易方式作為有效促進溫室氣體減量的誘因。不過在試行與實施的這幾年來,正反意見雙方仍爭辯不斷,連環保團體間也有不同立場。碳交易會是此會議期間,被抗議的標的,但會議不一定會處理這個議題。

Tuesday, 29 September 2009

【會議】全球暖化世界公民高峰會WWViews

丹麥科技委員會於9月26日舉辦了「全球暖化世界公民高峰會」(World Wide Views on Global Warming, WWViews),總共邀集39個國家共襄盛舉,台灣也有參與。該活動企圖透過公民參與對話,對氣候變遷提出具體的建議。

台灣合辦的單位是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計劃的主持人是台大政治系的林子倫老師。台灣場次在台北舉辦,從主動報名的700多位公民中抽出125位,包含了70歲以上的長者、金門、澎湖離島的民眾、音樂製作人、教師等來自各地不同職業的民眾,但實際參與只有108位公民

公民在當天,接受解說、討論,草擬決策,最後除了提出自己對於氣候變遷政策現狀的觀點外,也提出自己覺得最該實施的對策。台灣這邊提出的對策中,有項很有台灣特色,就是建議把蔬食納為減溫的對策,可見得公民中有很多是吃宗教素與生態素的啊。

丹麥那邊WWViews已經大致整理好結果,火速的把各國通報結果放在網站上,速度比台灣政府在莫拉克風災時要快的多。

Tuesday, 22 September 2009

【研習】TEAN氣候變遷青年培訓

台灣的環境行動網協會TEAN於8月25、26日與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清華學院氣候變遷小組合辦Build A Generation to Combat the Climate Crisis培訓活動。(p.s.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每年都會提供機會讓台灣青年參予氣候變遷議題的討論,每年的合作對象與形式可能有些不一樣。)

TEAN把當天的過程記錄了下來,放在網站上,在這邊

最後學員們分為四組:350低碳生活、網路行動串聯活動、自然生態之旅、推廣環保餐具,他們會在12月中舉行成果發表會。敬請期待。到時候我再補充。

Saturday, 15 August 2009

【新聞】波昂氣候會談進展慢 WWF批錯失機會

(中央社記者周盈成日內瓦8月14日專電)在德國波昂舉行5天的聯合國非正式氣候諮商會議今天結束,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批評與會各國錯失了一次加速氣候談判進程的機會。

WWF全球氣候計畫負責人卡斯登森(KimCarstensen)在聲明中說,這次會談是有一些進步,但速度太慢,「各國代表花太多時間爭論程序與技術細節,這不是個克服富國與窮國之間不信任的辦法」。

他說,與會代表受到政治僵化牽制而裹足不前,「政治領袖們現在必須疏通進程」。 WWF說,現在各方都寄望9月間舉行的一系列高層政治性會議場合,包括聯合國大會、主要經濟體論壇(MEF)、20國集團(G20)等,能在年底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會議前取得突破。

定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基礎公約(UNFCCC)第15屆締約國會議,預計要定出2012年以後的全球氣候協議。限制工業化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的第一階段承諾期將在2012年截止。

180國參加的波昂會議的緩慢進展已引起普遍憂心,UNFCCC秘書長波爾(Yvo de Boer)也表示,如果照目前速度下去,預期哥本哈根會議不會成功。

WWF表示,目前談判的一個主要障礙,依然是窮國因應氣候變遷所需金援的數量和來源問題;至於正面發展,則是愈來愈多國家支持在哥本哈根產生有法律拘束性的結果。

WWF:Bonn climate meeting: missed opportunity, all eyes on Unga, G20 and Bangkok

Wednesday, 3 June 2009

【會議】 台灣綠領工作發展性座談會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6月2日舉辦 「綠領工作在台灣可有未來? 」 座談會,特別邀請勞運團體與環保團體進行對話。與會者希望台灣未來也出現「藍綠聯盟」,也就是勞工與環保團體的聯盟,共同尋求綠領就業機會。

勞工團體代表也提出一些意見,不過概念似乎不足,發言侷限在為勞工上環境教育,真是可惜。看來大家要多多交流,彼此學習。

新聞報導請見:
推動綠領工作 環保、勞工團體首度對話(環境資訊電子報)

請參考以下與會者的相關文章:
讓每份工作 都成為綠領工作 (張楊乾)
綠領經濟 台灣不可及的夢想? (趙家緯)
世界性經濟衰退與藍綠紅勢力的回應(上) (康世昊)
世界性經濟衰退與藍綠紅勢力的回應(下) (康世昊)
2009前瞻:救地球、救經濟的雙重解藥──新綠領崛起 (環境資訊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