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NGO介紹.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NGO介紹. Show all posts

Monday, 8 November 2010

【NGO介紹】碳作戰室Carbon War Room

英國維京集團創辦人Richard Branson覺得,除了捐錢之外(維京自己有基金會),還想要更深的參予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列。在2009年,他找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企業家,發起與成立Carbon War Room(碳作戰室)這個非營利組織,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然後再找一些有產經與環境管理背景的優秀年輕人來管理。

該組織的行事作風比較低調,要到2010年4月左右才開始透過Branson與執行長Jigar Shah說明他們的企圖目的,因為它們正開始啟動部份主要行動。
籌組這個組織就是希望採取有別於民間發起的草根組織。基本上它想利用企業圈的金錢、力量與影響力,更能在減碳議題上施力,推出市場導向的對抗氣候變遷策略與技術,並期許企業能在對抗氣候變遷戰役上扮演領導者角色,並創造出新的模式,新的思維,開創新的後碳經濟(post-carbon economy)。它們也不是只想要改變商業界本身,而是同時也希望在這個議題上連結政治立法、地方政府、商業與民間一起努力。觀察他們的職員組織,也可以看到未來還會投入生態、森林等更廣泛的研究領域。
他們關注的議題可能會是在:承襲維京之前承諾的海運/空運/貨運溫室氣體強制減量(包括黑炭、懸浮物質)、開發新的再生能源物質(如Biochar)以減少各國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工業能源效益、以及對島嶼國家與低度發展國家鄉村地區的調適基金。
目前已經推出的計畫則是Green Capital - Global Challenge,它篩選出幾個在對抗氣候變遷議題上較有前瞻性的城市(都是歐美國家),然後出錢來促進城市的能源效益與減碳措施,而該城市拿錢後,必須在未來2年內透過各方合作,並和資助夥伴共同達到承諾的目標。這個計畫是在2010年2月溫哥華冬奧期間所發布的。
官方網站上最新訊息的頁面比較好閱讀。

Monday, 26 July 2010

【行動】用單車幫助第三世界民眾謀生

Wheels4Life是美國立案的NGO組織。主要宗旨在於免費提供單車給發展中國家需要交通的偏遠地區民眾,以便他們就學、就業與就醫。這個NGO由德國出身的登山車與極限登山單車運動的好手Hans Rey創辦,組織裡的工作人員幾乎都是義工。以下短片有簡明扼要的介紹。



Wheels4Life(W4L)與非洲、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非營利組織合作,它們評估並通報有單車需要時,Wheels4Life就會送來單車。

所需要的民眾,主要是住在較為偏遠的聚落,當地人買不起自家車輛,或因為油價與公共交通費太高,而薪資太低,因此找不到工作。很多社區甚至沒有公眾交通。因此有了單車,等於是提供他們很多的就業機會,而且不需負擔額外的油費;或者是一些小販,有了單車可以擴大兜售的範圍。

有些是孩童因為學校太遠,或者是孤兒沒有人接送,而必須輟學,有了單車便可有就學機會;另外,醫療人員獲贈單車可便於到偏遠鄉間醫治年老病患。

Wheels4Life在網站上,對每個贈送計畫都寫了頗詳細的文章,說明獲贈者的生活,因為單車獲得了怎麼樣的改善。裡面也會提到個別的計畫是和哪些團體合作、捐贈單車數量,與獲贈者的背景。

贈送的單車有幾個來源,一個是採購自加州單車製造商「California Bicycle」的低價且堅固的車款,零件更換簡易,主要送到非洲國家。一個是在當地國家購買,以支持當地經濟,也方便使用者更換零件。再來是由美國各地義工發起的資金招募活動。

由於二手單車來源各異,零件更換複雜困難,所以他們並沒有徵收二手單車與修繕的工作;他們目前也沒有捐贈單車給美國窮人的服務,理由是人力不足,而且第三世界國家更需要單車來謀生。而以上這兩個Wheels4Life沒做到的工作,其實在美國有其他的非營利團體在做。

美國愛達荷州 Palouse-Clearwater Environmental Institute 有個計畫叫做Village Bicycle Project,便是招募全美的二手單車送往非洲的迦納、獅子山共和國等非洲國家。他們除了捐贈之外,還開班教導當地人維護修繕單車的技能,並且特別照顧女性的需求,因為非洲女性是弱勢中的弱勢。Village Bicycle Project 以500輛單車塞滿一個貨櫃為單位,運一個貨櫃到加納,其中150輛分送給首都外的村莊需要單車的居民手上,其他的則販售給當地的單車商,充作貨櫃運費。如此一來也可避免贈送單車衝擊當地脆弱的單車市場,並讓單車在市場上容易取得,而形塑單車風氣。維修需要的單車零件也容易在市場取得了。



Wheels4Life的行動,雖然帶有「俠客」色彩,不過它捐贈計劃的前後評估、多方合作、資訊透明度都非常好,可說是從事國際發展合作的中小型NGO的範例。Village Bicycle Project也考慮到當地市場機制與性別公平的層次。更重要的是,它同時做到減少貧困、幫助教育與改善醫療,以及推展綠色交通。這可以給台灣援外的NGO參考。

Thursday, 15 July 2010

【NGO介紹】憂思科學家聯盟

憂思科學家聯盟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UCS) 是美國的NGO組織,是個由科學家組成的智庫。它原先是在1969年,由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學生與職員組成,目的是抗議科學被用做(越戰)軍事用途,以及要在公共利益領域上推廣科學。

這個組織發展到現在,已經有25萬名來自各行各業的公民與科學家加入。他們希望科學研究為獨立,不為軍事與財團利益,而是要將科學應用於大眾福祉,來「創造健康的環境與更安全的世界」。

他們的研究主軸圍繞著公眾健康安全,現在包括了核能、核武(輻射)、全球暖化、乾淨能源、潔淨運具(空污)、糧食安全(糧食政策與基改)等。而他們的研究員勤於做報告,與政策追蹤。根據財務報告,他們的經費絕大部分來自於會員會費與捐贈,以及基金生息,然後有85%的經費都投入計畫項目。可見得他們的獨立性與研究屬性。另外,基於它是科學研究為主的性質,他們的行動與報告,常會以科學人員為訴求。

就算在行動方面,他們也比較偏重研究報告的發表,辦會議演講,偶爾發動連署遊說官員,很少有遊行等直接行動。

UCS具有反戰、反商(其實是要確保科學用於公眾利益上)的特質,所以被外界貼上左派的標籤。而在一堆智庫中,它也被歸類到非主流的那一圈,也不屬於行動派的環保團體。不過它們竟然莫名奇妙的被氣候暖化懷疑論者盯上,有很多氣候懷疑論者三番兩次指稱UCS操作「全球暖化是人為造成的」這個立論。

為了要大動作迎戰「全球暖化不是人為造成的」這個謬論,最近UCS就發起了一個行動 Curious for Life。這個行動的本質是要訴諸科學人員的初衷與良心,捍衛科學真理,而這也是UCS成立40多年來所堅持的。

已經推出的平面廣告,感性地表現每個科學家最初如何嚮往進入科學領域,而他們的初衷是否安在。

這個行動還請科學家與民眾寄電子郵件給媒體大亨梅鐸,叫他注意旗下的fox新聞與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的抨擊科學家以及誤導的言論。然後請大家舉報媒體上任何對於全球暖化的謬論,再來也順便招募科學家入會。他們說後續會還會有一些廣告行動,但應該是針對科學人士(的良知之類的)。


我覺得在台灣各環評過程中屢屢存在學者立場爭議的現在,是該讓大家好好看看憂思科學家聯盟的這個行動。

Wednesday, 19 May 2010

【NGO介紹】氣候正義現在就要!

氣候正義,現在就要!」國際網絡 (Climate Justice Now! - 簡稱 CJN! ) 是個NGO聯盟,成員來自全球,2010年初已有160個左右的組織加入。網絡聯盟的宗旨就是對抗氣候變遷以及追求氣候變遷下的生態、社會與性別正義。

過去在京都議定書談判期間,很多民間團體就已經關注到碳交易與氣候變遷政策中,對社會弱勢族群,如婦女、原住民社區、農民的不公平處,於是就陸續彼此成立聯盟,籲求正義。

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組織在印尼巴厘島召開大會,但民間團體發現正式會場談判與主流聲音中,卻充斥著他們認為錯誤的氣候政策:碳補償、以森林為手段的碳交易、農作物的生質燃料、由政府與國際金融機構與跨國公司所推動(以環保為名的)貿易自由化與私有化。

而他們認為受環境災禍影響的社區、原住民、婦女與小農,這些弱勢族群所要的真正氣候危機對策,卻無法吸引政治領袖的注意。這些真正的對策應該如下:

  • 減少消費
  • 基於歷史責任與生態負債(Ecological Debt),北方國家應該將大量資金轉移到南方國家,用以作為調適與減緩氣候變遷的花費。而資金來源可為軍事預算重新分配、開創新的稅收與債務減免。
  • 讓化石燃料留存在地底下,轉而投資合適的能源-有效益並安全、潔淨,且社區能主導的再生能源。
  • 基於資源保育的權益,加強原住民土地權益並促進人民對於能源、森林、土地與水源的主權。
  • 永續的家庭式農作與人民對糧食的獨立自主的權力。
於是,這一群同理念的NGO共同成立了CJN!,這些NGO也就是那些關心發展、全球南北平衡、貧窮議題的那些組織,而共識就是要在氣候政治下追求環境正義。

他們的組成份子中,有兩個主要成員值得特別介紹:一個叫做Focus on the South,是1995年在東南亞成立的NGO聯盟組織,長年關注全球化侵害弱勢民眾與南北平衡的議題,是這領域的資深組織;另外有個看守碳交易組織,它成立於2002年,原本關注美國空污排放交易的闕失,爾後則投入碳交易的問題。雖然目前CJN!具有強烈的南方色彩(開發中國家議題),隨著陸陸續續有不同組織加入CJN!,或許未來會有不一樣的面貌。

CJN!這幾年做的事情,以積極參加各項氣候會議為主。另外就是參與了「碳交易的故事」短片製作,也在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大會期間與人民氣候高峰會(Klimaforum09)有合作。

台灣的綠色陣線在2009年開始參與CJN!的活動,他們設立了一個中文的網誌請大家去看看。

P.S.我知道在"成立背景"那邊我翻譯的蠻糟糕的,請自行參考他們成立當時的新聞稿

Wednesday, 12 May 2010

【NGO介紹】德國波爾基金會與氣候正義

德國的波爾基金會(Heinrich Böll Stiftung)以已故德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爾命名,其實是德國綠黨(Bündnis 90/Die Grünen)於1997年成立的基金會,推動全球民主、和平、生態保護與人權工作,其中有很大的心力投注在開發中國家。他們也關注氣候變遷對貧窮國家的影響,多年前便開始關心氣候議題,但該基金會的主流仍在放在國際政治上。

德國的氣候正義部落格(Klima der Gerechtigkeit)便是波爾基金會旗下從事氣候議題的研究員團隊,對當前的氣候議題做出評論的地方。這個團隊的成員參與重要的氣候會議、監督主要國家的綠色施政,也會邀集科學家發表相關出版品。而承襲基金會的主軸,氣候正義團隊也較偏重從國際政治來觀察氣候議題,因此特別關心世界不公平的現實下,受到氣候變遷之累的貧窮國家與弱勢者。這也是他們較特殊的地方。

他們在2009年12月推出的這支影片,清楚介紹了他們團隊的宗旨。



氣候正義部落格是以德文寫作,請用線上翻譯網站來閱讀。

Saturday, 10 October 2009

【專題】西方國家教會的氣候行動

Climatico的Sabrina Chesterman最近寫了一篇文章「Tackling climate change through the church」,裡面從南非最近教會對氣候的行動,寫道英國、加拿大等國家,教會最近舉辦的氣候變遷議題行動。裡面提到:

  • 南非教會協會(The South African Council of Churches)最近發表一份文件,著重在氣候變遷下的挑戰,而教會該怎樣應對。(註:其實這團體這幾年都有參與氣候議題的討論)
  • 蘇格蘭的綠色信眾(Eco-congregations)小組在9月底推出一本報告「Climate Change: Managing Your Carbon Footprint」,推動生活環保。(註:事實上,綠色信眾這個組織,就是從事天主信仰與環保之間的活動,分布於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愛爾蘭與加拿大。他們的網頁在此。)
  • 加拿大教會聯合會則大力參與民間團體對加拿大政府的氣候行動遊說KYOTOplus行動。也鼓勵大家參與接下來的幾場活動。
看起來很多國家的教會組織都有動起來~~
另外可參考環境資訊電子報報導-氣候變異關乎人命 人道機構關心減碳工作

Sunday, 10 May 2009

【NGO介紹】中外對話(英國)


中外對話(China Dialogue)是(簡體)中文與英語的雙語網站,關心世界的環境議題,特別是中國。透過中英語的文章、新聞互譯,把中國在環境議題的聲音傳到世界上去,也把世界的觀點傳到中國。之前文章有在台灣的環境資訊電子報刊登。

也算是個NGO
中外對話是個英國的非營利網路獨立媒體,名義上它隸屬於Open Trust(信託組織),但維持保有獨立自主的運作經營,仍必須自行募款,它的資金來源來自英國政府永續發展部門的信託資金,以及部分慈善機構的資助(如英國衛報等)。

運作方式
它將辦公室分別設立在倫敦與北京,除了新聞中英互譯,也會把評論部份互譯,目的就是要促進環境議題的「對話」。他們也向中國、英國與世界重要的環境人士邀稿,而有很多評論稿件來自合作的媒體英國衛報。隨著網路社群的流行,他們也開始使用影片報導(附中文字幕),以及twitter。請參考介紹中外對話的報導:作信託 搞獨立媒體 看中國經濟起飛下的環境變遷

氣候變遷議題
中外對話特別注視氣候變遷議題,也注意生活減碳的新聞,除了互譯很多這方面的文章與新聞,也製作了專欄:從巴厘到哥本哈根酷冷生活。而最特別的是,他們會邀請中國的專家與環保人士撰寫文章,而非由英美人士去看中國。另外,這些邀來的中文文章也具有程度與公信力,不是官樣文章。

這個網站與組織的作法,等於是把環境意識帶到中國與亞洲,特別是中國的知識份子和環保界。並且讓英美人士了解中國環境議題、民眾立場與觀點。對於也是讀中文的我們,也很方便,剛好可以搭上對話,也是不賴。特別在主流媒體普遍忽略環境議題的現在,這個網站真的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幫助。

Tuesday, 7 April 2009

【NGO介紹】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台灣)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是台灣頗早投入氣候行動的NGO之一。由於最初組成份子以環境領域學者為主,早期也投入協助台灣政府推動諸多環境政策,包括紫外線預報、環境荷爾蒙。氣候變遷則是目前的主要議題之一。

在國際間逐漸重視氣候變遷議題之際,約在1990年左右便與台大全球變遷中心組成氣候為主題的策略聯盟,環品會前董事長劉銘龍老師與全球變遷中心柳中明教授還常在報章雜誌聯名發表氣候變遷議題的投書,都能引起民眾的注意。(附註:環品會的靈魂人物劉銘龍老師目前擔任環保署主任秘書)

基金會從事氣候變遷的工作如下
  1. 氣候保護紀念林:環品會與台大合作,鼓勵企業員工與民眾在台大所屬的實驗林林場中種植樹木,保護其40年之成長,以作為氣候保護。這個活動是呼應聯合國環境署「種十億棵樹保護地球」的活動。這些付出少數金額種樹的民眾,環品會也將他們組織為氣候保護之友。由此活動延伸出來,環品會開始投入老樹保護運動與永續林業活動。
  2. 酷台灣與<2度c:前幾年外國環保團體喊出每年減少攝氏2度的活動,環品會把它引進台灣,除了設置網頁宣導外,還規劃了「氣候密碼行動」,協調台北101大樓以燈光秀出相關口號字樣,協助宣導。
  3. 電腦節能:環品會響應WWF與電腦企業與消費者合作的模式,加入了「電腦節能拯救氣候行動」(CSCI),在台灣與台灣的電腦廠牌合作,推廣民眾使用電腦的節能行動。
  4. 推廣節能照明:當國外大力推展汰換白熾燈炮時,環品會也在台灣推廣這個概念。剛好適時獲得照明廠牌飛利浦的合作,除了和某些縣市政府合作於賣場推廣以鎢絲燈炮換節能燈泡的活動外,比較特別的是發起「點亮一萬個綠光」活動,和飛利浦一起捐助節能照明燈具給偏遠地區學校,讓他們有較好的照明品質且電費減少。
  5. 協助台北市溫室氣體減量:環品會長久以來一直擔任環保署與台北市政府溫室氣體議題的相關顧問工作,特別是台北市,不但幫台北市建立溫室氣體減量網站與規劃策略,還協助其加入ICLEI。
  6. 國際參與&會議籌辦:環品會代表有取得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的NGO觀察員資格,每年均陪同許多學者和我國政府官員參與氣候變遷公約大會。由於他們長期追蹤國際氣候變遷相關趨勢,本身又有學者的背景,所以不定期會舉辦學術研討會。
除了上述這些行動外,環品會還不時引進國外的行動到台灣來,像是減少環境負擔的開會方式「綠色會議」,他們就翻譯了一堆資料放在網站上。談地球暖化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上映期間,環品會也協助安排推廣。環品會也因為台北市政府的關係,過去與大企業間比較有互動,這個是跟台灣其他NGO比較不同的一點。

Saturday, 21 March 2009

【NGO介紹】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台灣)

我認為台灣從事氣候議題最勤勞的NGO就是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它是個產業贊助成立的基金會,屬於台達電子企業集團下的一員,而台達電子是做太陽能光電板等再生能源設備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與其他從事氣候變遷議題的台灣NGO不同的是,它幾乎是專門從事氣候變遷領域的NGO,又是產業出錢,而且致力培力人才,也懂得與他人協力,所以具有專業,與資金和人才的資源。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主軸在於環境教育綠色生活,對於氣候議題的關心主要也在這兩個層次,在低碳法案與政策討論上也不會缺席,不過它不會參與抗議行動,比較偏向軟訴求。它的行動內容,網站上有簡要的說明可供了解。身為有資金可運用的NGO,它也擔負起火車頭的角色,協調與支持許多環保NGO從事綠色生活的活動。這部份還與教育部的「能源教育列車」計劃有關,台達電子主動接下這計劃列車長的角色,與各NGO協力推動永續能源教育,目前已經卓然有成了,培訓了很多種子師資。

節能建築是台達電子企業的本業,不過基金會的主軸並不是推廣電子廠的業務,而是推廣住宅節能、安全。這領域它跟台灣綠適居協會有許多合作,另外也致力推廣新北投圖書館這棟綠建築的環保概念。在人才培養上,則是提供台達環境獎學金給環境政策與傳播領域的人才赴荷蘭進修(與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合作),另外爾後再開辦氣候變遷主題的獎學金,這是與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合作,贊助環境政策領域學子赴英國進修。

另外近年來它也贊助了幾本環境議題的書籍出版。他們網站上有介紹。

低碳生活部落格

大家對低碳生活部落格可能很熟悉吧。這個部落格是以專文和報導方式,深入淺出介紹氣候變遷與暖化的國際趨勢、綠色與低碳生活議題。板主阿乾是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的專員,連續幾年都參與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帶回來幾乎是台灣唯一的第一手報導。幾年下來,這個部落格非常受歡迎,也獲得一些重要獎項,關注氣候變遷議題的人都不會忽略的訊息中心。各位閱讀之虞,有時候也可以在低碳生活部落格留個言吧,說阿乾很帥之類的。

Monday, 16 March 2009

【NGO介紹】ICLEI地方政府環境行動理事會

ICLEI英語全名是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在台灣譯為地方政府環境行動理事會,這是一個全球各地地方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共同目的是追求永續發展。它是在1990年9月聯合國總部召開地方政府永續未來世界大會的時候,由與會的200個地方政府所發起。ICLEI的會員城市數量一直在增加當中。各位可以參考ICLEI條目在維基百科繁體中文的介紹,是在下翻譯撰寫的。

ICLEI想要達成從下到上,由地方把永續推廣到全球層級,他們認為在地發起的行動是更有效且具成本效益的途徑。透過ICLEI組織與各地分會,他們可以有效支持會員在地方層級上落實永續發展,包括提供落實永續發展的技術諮詢、訓練與資訊服務。ICLEI的會員為城市或地方政府,台灣率先加入為正式會員的有高雄市、台北市與台北縣。另外,他們也接受非城市身分但協助城市推廣永續的智庫與NGO加入會員,但此會員身份並不完全,比較屬於觀察員的角色。加入城市會員是要繳年費的,所以對某些窮國來說是個經濟負擔,費用請到網站找找。

P.S. 2010年9月為止,台灣已經有高雄、北市、北縣、台南、屏東縣、嘉義縣、宜縣、雲縣加入,另外NGO環境行動網也是會員。

ICLEI除了有總部外,在世界幾個主要大區與國家,設有分會,來聯絡總部,以及直接協助當地的地方政府會員。比如離台灣最近的分會有日本、東南亞、大洋洲、韓國,這些分部。有些分會是總部在當地招募人才設置辦公室,另外我看到韓國分會是某個NGO兼任ICLEI的分會,推展其業務。

ICLEI的體系中,每年都有年會與一些交流會議,可以彼此分享最新訊息與行動,以及進行國際宣傳。基本上讀者只要從其網站就可窺其「交流」成效與目的。會員城市有任何永續城市創意的政策,都可在網站上看到,彼此也會互相學習。ICLEI也會推出專案計畫(Program),如類似無車日的「易行城市」,鼓勵會員加入專案,推動政策(專案並不強制,為自由選擇加入)。

Cities for Climate Protection (CCP) 城市氣候保護行動

ICLEI最紅的專案是CCP,台灣的譯名有點紛雜,主要是「城市氣候保護行動」。至少台灣的幾個城市加入ICLEI,都是為了要從是氣候變遷行動。其實ICLEI大多的會員都有加入這專案。以致於大家會誤以為ICLEI是以氣候變遷議題為目的的組織,但其實應該只是一項專案,還是有些城市會員沒有加入。

CCP主要是由ICLEI人員協助地方政府或國家政府按部就班的推動減少溫室氣體的行動,像日本ICLEI人員之前訪問台灣時談到,他們協助京都這個城市盤查、減碳,推動一些城市的減碳行動,並希望成為日本範例。我在美國曾遇到ICLEI美國的人員,她積極參與一些政策討論,並與各社區、NGO都很熟悉。分會為了鼓勵美國城市進行溫室氣體盤查,所以設計了一套軟體,敎各個城市會員來自行盤查,另外有很多非會員的縣郡則共同購買這份軟體,來自行盤查。ICLEI美國分會還與Sierra Club合作推展cool cities的城市行動。

CCP重要的文件是他們之前簽署的一份溫室氣體備忘錄。隨著趨勢的發展,他們還發展出調適政策,最重要的是,這些城市減碳行動最好能與永續發展政策相契合。它們也有整理一些溫室氣體減量行動的參考資源與範例分析,不過已經改為會員得以參閱,但其實他們首頁上常會公開一些報告、簡報與影像,裡面都有各城市的永續行動範例的介紹。

Tuesday, 10 March 2009

【NGO介紹】美國山巒俱樂部


美國最大、最優久,聲望最高的環境保育團體是「山巒俱樂部(Sierra Club)」,成立於1892年的舊金山,目前全美國都有會員。在中國的譯名為「塞拉俱樂部」。他在活動與組織上與台灣的荒野保護協會有點像。我之前有拜訪過山巒俱樂部,所以可以介紹詳細一點。後面以SC作為山巒俱樂部之簡稱。

SC的發起,主要是為了保護壯麗的美國西部落磯山脈,爾後1百多年來也以生態保育為核心價值。當他們發現地球暖化會影響生態棲地,以及煤炭與天然氣開採破壞自然環境,他們逐漸加強氣候變遷議題的行動。基本上,他們在暖化與能源議題上的行動過去曾比較保守,歷經了很多內部的折衝(譬如,因為SC不明確反核,幾位核心幹部離開後創建地球之友),現在才比較大刀闊斧的在這議題上發揮。

志工組成的龐大NGO如何運作
SC是以志工與志願研究員為主的NGO,正職人員的比例不多,除了位於舊金山的會長與執行長辦公室與會計室、Sierra雜誌的編輯、登山戶外活動的規劃、網站企劃與維護,另外分別在華盛頓特區與加州沙加緬度設置遊說辦公室。除此之外,每個分會的運作幾乎都是志工負責,而分會正職工作人員也只有少數。
  1. 領導階層:SC的決策領導者是15人的董事會,他們是志工、3年一期但任期錯開,而且是由全體會員投票,然後每年董事會再選出一位會長(有津貼)。會員大會每年召開,主要是各州分會的代表來舊金山開會,報告工作狀況與SC未來方向。執行長則是有給職的工作人員,負責組織的營運、遊說運動、募款等所有的事情。
  2. 登山戶外活動是SC最悠久的行動,目前是他們的金雞母,因為戶外活動營隊的收入占它們經費來源的大宗,而且,有許多志工與會員是透過戶外活動才認識SC,甚至支持其環保訴求。SC的環境教育也是透過戶外活動來推廣。負責戶外活動與環境教育活動的人主要是有給職的工作人員,以舊金山辦公室為統籌,各地工作人員與志工帶隊。
  3. Sierra雜誌是會員人手一本的刊物,我朋友說,要證明你是否為會員,就看是不是會收到這本期刊。工作人員則說,會刊等於是凝聚會員的物品。這本雜誌後半部是當期的登山、營隊、戶外活動。前半部則有各種環境議題的專文,配合SC的環境訴求。
  4. 遊說辦公室有兩處,分別設立於華盛頓特區與加州沙加緬度,分別追蹤聯邦與加州的環保法案,提案或參予立法,研究員是有給職的,因為必須全天投入遊說、開會與研究。
  5. 各地分會算是獨立運作的,特別是各地的環境議題,都是各地分會自己去抗議、自己去與地方政府合作一些環境教育活動。當然在煤炭開採破壞土地這樣大的行動,則會拉高到全國的層次。目前分會據點則以西部最為密集,在加州幾乎已經到達「郡」層級的分會,其他地方分會則是「州」的層級。
  6. 議題研究:SC有很多義務的研究員,有的是別的智庫或大學退休的研究員為SC義務幫忙,有的是拿別的智庫的薪水,但會替SC做研究。基本上美國的NGO,如NRDC和WRI都有這種情況。SC有許多的政策議題,2008年大幅整合變成Goal,大致上是乾淨能源、交通、棲地保育、煤碳議題、社區安全等。此外還有許多多元議題的專案,與志工組成的委員會。委員會的志工由研究員、地方官員、學者、SC正職人員與分會人員自由加入,在各專案各議題尋求共識,並發起行動。所以在議題上發起的行動很多且靈活,而且也找得到研究人力投入。
  7. 支持綠色候選人:龐大的會員是SC的資產,所以當有重大選舉時,分會與總部都會不避諱的呼籲會員投票給支持環境政策的候選人。地方選舉時,SC甚至會動員會員,向選區挨家挨戶打電話或登門拜票。可見得他們很重視政治圈的環境政策,而政治人物也必須妥善規劃環保政策已獲取選民支持。
SC與暖化有關的議題
SC的議題因為有許多是志工的操作(如委員會),所以議題包羅萬象。與暖化和氣候變遷有關的議題,在這邊粗略的介紹密切相關的,如下:
  1. 煤碳議題(全國層級):煤碳議題會被特別獨立出來,而且被當作優先項目,並非火力發電廠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是企業為了省錢,不挖坑道,而以炸山方式,移除整個山頭,來採取煤炭(Mountaintop removal mining )。這種開採方法造成自然棲地毀滅、河川污染、空氣污染、水土流失與其造成的災害。現在,煤炭議題已經結合暖化議題,針對全美個火力電廠進行行動。
  2. 潔淨空氣(全國層級):所謂的Clean Air其實是對抗空氣污染的議題。但是由於加州設立較高標準的汽車空污標準,結果使得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的降低。而小布希政府時代,由於不簽署聯邦級的溫室氣體管制辦法,各州政府則以聯邦環保署Clean Air Act為主,由空氣污染相關的法律切入,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3. 能源議題(全國層級):基本上是推動再生能源、減少石化能源使用,也減少石化能源開採石的破壞。不過,再生能源開發時會遇到的一些生態棲地問題,偶爾會造成內部爭議,例如內華達州沙漠設置集中的太陽能發電廠,需要建設連到城市的電網,會員擔心會影響沙漠生物棲地。
  4.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全國層級):推動法案、進行研究與推廣。其中很大部分是在生活節能減碳的部份,這是在一個專案叫做「2%的解答」,主要是說每年減少2%的二氧化碳排放,2050年就可以減少80%。他們還推廣換燈泡、節水、補助拍紀錄片之類的活動。
  5. 酷城市(專案):Cool Cities是SC與ICLEI美國分會合作的專案。背景是西雅圖市長在2005年發起城市級的氣候保護計畫(Climate Protection Initiative),酷城市就擔負起宣導、教育與經驗分享的平台。
  6. 環境法律(專案):有很多環境爭議,例如在保護區裡的開發案、石油鑽探、北極熊不列為頻為物種等企業與政府的犯罪與失職,美國的環保團體都是告上法庭待候判決。SC曾經成立一個法律部門,後來獨立出去變成非營利目的的法律事務所「地球正義」(Earthjustice)。現在,SC會揭同NRDC等團體,在共同議題上合作進行環境訴訟,常常委託地球正義事務所來打官司。
  7. 綠色交通(全國層次):他們這個網頁用的照片是台北捷運,所以特別抓圖下來存證。綠色交通主要是推動更嚴格的汽車尾氣排放標準,更環保的燃料與更有效益的車輛,還有大眾運輸。基本上,加州本身的溫室氣體減量政策有一大部分放在交通上,所以這個議題大致會以加州模式為本。這議題另一個面向是,減少交通需求,要靠住商混合式的都市規劃。


下面這則影片是SC人員敎大家DIY在加安裝暖氣的溫度自動調節器:



下面這則影片是為了抗議環保單位/法院放行100多件移除山頭的煤炭開採作業,所以Kentuckians for the Commonwealth與山巒俱樂部合作2009年2月-3月份發起一連串遊行抗議行動,影星艾希莉賈德也參與其中,也有線上連署,前述兩個單位在2008年也發起環境訴訟

Saturday, 7 March 2009

【NGO介紹】日本地球溫暖化防止活動推進會


日本地球溫暖化防止活動推進會(Japan Center for Climate Change Action,全国地球温暖化防止活動推進センター,簡稱JCCCA)這個組織的成立很特別。它是依據日本1998年提出、1999年實施的「溫室效應策略促進相關法」,而於1999年7月成立。

地方與中央兩個層面的組織
依據上述的法令,日本各地陸續成立地方的推進會(或稱推進中心),與JCCCA互不隸屬,但具有夥伴關係。說清楚一點,各縣市政府依規定,要在地方成立各地的推進會,通常是由在地本來就存在的NGO來承辦,推動地方的對抗暖化與節能減碳推廣活動。而JCCCA則是負責全日本的這類推廣活動,以及作為各地推進會的資訊平台與經驗交流中心。基本上都是具有官方半隻手伸進來的NGO。

中央的JCCCA
JCCCA主要提供日本民眾與企業,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議題之資訊與協助,包括基本知識與可能採取的行動。中心網站也提供相關照片、活動、統計數字與圖表供下載,以及作為日本政府列抗氣候變遷措施的訊息平台,如法規與最新行動訊息。簡言之,它算是民間暖化議題的入口網站,不過從2008年的更新速度慢了下來。

它的行動以推廣教育為主,包括配合政府的推廣活動、辦理演講與座談等等。比較重要的年度活動是停止溫暖化「一村一品」全國大會的評比,也就是各地的推進會、社區、NGO組織、學校、企業可以提出各式各樣具有創意且確實實行的減碳行動。有興趣的可以從得獎案例中找到可學習的行動,真的很推薦大家好好研究一下。

地方的抗暖化推進會
各地的推進會分會是由日本各地的環保團體委辦,因此能配合地方政府、地方社區、企業與民眾的需要辦理相關活動。如愛知縣溫暖化防止活動推進中心協助愛知博覽會之減廢、減碳策略規劃。而愛知縣這個推進會是由在地的「環境創造研究中心」兼任。

Tuesday, 13 January 2009

【NGO介紹】加拿大的大衛鈴木基金會

大衛鈴木基金會(David Suzuki Foundation)是加拿大一個知名度高,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環保團體。主要是因為創辦人大衛鈴木先生自1970年代起自遺傳學博士退休後,就是著名的環保作家與節目主持人。他擔任共同作者的書《樹 - 一棵花旗松的故事》中文版2008年在台灣上市,可以去看看。

大衛鈴木基金會關心的議題很廣泛,以保育自然與生態為主,議題均圍繞在自然,如海洋保育(永續漁業)、自然棲地(氣候變遷與潔淨能源)...。由於大衛鈴木的人脈,基金會可以投入議題科學研究,必且與官方有互動。

在氣候變遷的議題上

基於大衛鈴木的高知名度,他會利用媒體進行佈道式的環境教育,告訴大家要注意暖化議題,採取行動。但除此之外,基金會也有具有活力的策略。他們把鈴木先生的演講影片上傳到Youtube上,另外在2007年把一台小巴士改造為行動車,到全國幾個點去讓民眾說出:假如我是加拿大總理的話我要做什麼。以這種方式促使民眾去理解公共事務。

爾後基金會發起挑戰自然(Nature Challenge)活動,由基金會提供或透過會員彼此分享綠色生活方式,幫助會員從生活食衣住行中減碳。

落實「碳中和」也是他們活動的重心。首先他們製作了一個「碳中和會議與活動」指南式網頁,讓舉辦會議者都可以照著做。然後接著是碳中和婚禮、基金會的碳中和辦公室個案。之後動作更大,他們找上北美國家冰上曲棍球聯盟,計算其訓練活動比賽的二氧化碳釋放量並購買金級碳中和(Golden Standard Offset)。然後向加拿大政府遊說在加國舉辦的2010冬季奧運需要碳中和,提供給政府一堆建議。此外,基金會也提供企業、建築、學校、旅行...各方面的低碳策略建議。

大衛鈴木基金會的策略實際上很簡單,就是促使大家多想到環境議題。而他們發表的研究報告多半是加拿大與美國的研究機構人員進行研究,基金會協助發表。他們也將世界資源研究中心與其他機構的低碳策略拿來加拿大「在地化」再推廣出去。而他們最大的資產就是大衛鈴木先生,只要他演講或出席場合都可以獲得一定的媒體與民眾關注。從一個環保節目出發,到現在可以讓加拿大人視聽能跟得上世界環保趨勢,並且落實行動,確實是件很大的成就。

Monday, 20 October 2008

【NGO介紹】香港地球之友

要說到香港比較有影響力的環保團體,應該是香港「地球之友」。香港地球之友成立於1983年,是根據香港相關法令註冊的慈善團體,透過教育、研究與活動保護與改善環境。他們做的事情包括:監督政府與民間之環保表現、遊說永續政策、致力於污染防治、減廢、資源回收利用、永續消費、監督環境影響評估等議題等等...,其中在減費與回收上,地球之友在民眾教育宣導上,做的很多。

氣候與能源議題上他們已經有很多的成果,包括阻止電力公司在郊野公園建立發電廠、促進無鉛汽油引進香港,並舉辦一系列宣導活動,如:為地球植樹(特別在郊野公園)、太陽能車大賽、環保短片製作比賽等。香港地球之友監督香港政府政策的方式,是每當政府有一項環境相關政策出來時,地球之友便會以新聞稿予以回應。他們目前的事務部經理朱漢強先生,曾任記者,常在報紙上發表評論,指正政府施政,有時候也會與其他香港團體合作來加強回應強度。

2005年夏季,他們舉辦「冷房」的糾舉,要民眾舉發冷氣開太強的公共場所,還把香港戲稱為「凍感之都」。有趣的是,他們的新聞稿提到,國外旅遊書籍會特別提醒到香港旅遊的遊客,香港的室內溫度特別低。這一個活動影響了台灣環保團體,像台灣環保聯盟曾經拿著溫度計到大賣場去量室溫並公布,主婦聯盟則監督政府機關與連鎖門市的冷氣使用問題。

另一個比較特別的是,香港地球之友善於利用議題發起行動,譬如像台灣一樣,在中秋節前夕發起月餅包裝減量的活動外,2008年春節他們製作「綠色春節」的環保行動,對民眾宣導資源再生、減少用紙、拜年搭乘大眾通工具等節能與減廢的生活策略。

2008年趁著與台灣荒野協會合作「夏日關燈」行動,他們在香港發起一個整體的「夠照」活動,指出香港的夏間照明太過於誇張浪費,要政府改善、企業自律,並發起民眾糾舉浪費照明的行動。地球之友還出版了一本名為「夠照」的書籍,希望根本改變香港浪費的夜間照明慣習。整體的行動規模與深度已經超過台灣的「夏日關燈」更多。

從這幾個活動,可以了解香港地球之友在對政府、企業與民眾都發揮一定的影響力,並時時保持改革的力度,非常值得台灣NGO注意與學習。

P.S. 香港地球之友並不隸屬於世界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 International)的一支。慈善團體指的是公益團體,與香港對非營利組織的法令有關。
------------------------------------------------------------------------------------------------

Wednesday, 8 October 2008

【NGO介紹】雨林行動網(美國)

總部設在美國舊金山的雨林行動網( Rainforest Action Network)是個行動力極高、抗議行動不絕、令人覺得桀傲不馴的環保團體,它們自成立以來所關心的目標,就是全球的熱帶森林的保育,以及週遭衍生的相關議題:包括破壞熱帶雨林生產的不正當產品的國際貿易、在保護區內開採煤炭與石油的公司、對煤炭火力電廠貸款而獲利的銀行,都遭受到雨林行動網成員的抗議。

除此之外,他們也關心人權(如因森林被跨國企業砍伐而衍生的人權問題)和永續經濟(保育森林需要建立在地的經濟實力)。

雨林行動網是因為棲地保育而切入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的議題,近年尤其在「煤炭」以及「企業化的農業生質能源」上著力甚深。由於他們關注熱帶雨林保護,接觸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因此對於南北經濟不平衡的問題特別有研究,對於跨國公司的不當貿易行為非常深惡痛絕,因此在許多的行動上,特別強調企業責任,針對某些企業(如貸款給煤炭火力發電公司的花旗銀行)已經到了死纏爛打的地步,可說非常執著。

而他們的行動往往具有令人絕倒的創意,在這邊舉兩個例子來分享:

棕櫚油產業是一種砍伐熱帶雨林(特別是印尼)來企業化種植的典型,因此在近年已成為環保團體撻伐的對象。雨林行動網在2008年5月左右成立一個網站 www.TheProblemWithPalmOil.org 將各家環保團體對棕櫚油的指控整理在這個網站裡。介紹完了棕櫚油如何促使森林砍伐與地球暖化後,他們建議民眾帶著貼紙到超級市場去找出他們介紹的不良品牌產品來貼上,提醒其他的消費者不要購買。



第二的有創意的行動是針對金融業,他們發現花旗銀行與美國銀行是美國煤炭火力電廠在開發與營運,以及煤礦開採的最大投資者,因此發起一連串的抗議行動。在最初的行動中,他們發動成員「佔領」這兩家銀行的提款機,以黃色警示封條或裝扮成北極熊進行抗議行動,告訴存款戶這兩家銀行的不義之舉。與這兩家銀行的對峙仍在進行中,包括遊說、郵寄說帖、與各種抗議行動。

雨林行動網與大學生環保社團有合作,為大學生開辦訓練課程外,也與他們共同策劃抗議行動。2007年有大學生社團跑去底特律汽車展抗議,以及在各地花旗銀行前的抗議,都跟雨林行動網有關。

Monday, 6 October 2008

【NGO介紹】綠色和平組織

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 成立於1971年,主要宗旨是以研究、遊說與外交達成揭露環境犯罪、督促政府與企業保障人類環境與未來的目標。其在保育、減少有毒廢棄物、推廣企業責任上均有重大成效。目前綠色和平組織在全球各地許多國家設有分會,基本上都具有獨立運作的性質,並在主要議題上互項串聯並使用總部的捐款與研究報告。目前國際總部設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另有有個辦公室留在創始地加拿大的溫哥華。離台灣較近的分會是日本的綠色和平香港(中國)綠色和平以及東南亞分會

減緩暖化的行動

綠色和平組織的成立與打響名號,主要是在反核,以及保育行動上。但是他們在減緩暖化上的行動也很精采、多樣。
  1. 對政治人物遊說並發動抗議:綠色和平人士喜歡以直接行動,來對企業或政府表達意見,因此有時候可以看見其成員駕駛彩虹戰士號與捕鯨船對峙、或是某個國家的綠色和平成員在企業或國會門口張貼大抗議布條。在減緩暖化的行動上,他們曾成功說服紐西蘭政府取消建造燃煤火力發電廠計畫、成功遊說阿根廷政府禁用鹵素燈泡等。
  2. 投入研究、提出可行策略:綠色和平組織除本身進行大量研究、報告、策略與說帖研擬外,也結合各地學術或其他民間組織進行合作研究,包括:「Renewable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Futu[r]e Investment - energy」結合歐洲的再生能源智庫研究,作為全球推廣再生能源的策略。當抗議與遊說時,同時提出建議策略,更可以說服企業與政府。
  3. 綠色和平亦與企業合作:例如在綠色和平組織總部促成下,可口可樂在2007年9月承諾2008年為北京及其他六個奧運協辦城市所有的奧運場館提供環保冰櫃及自動售賣機。這些綠色設備不但不含氫氟碳化物,也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4. 積極參與國際會議,僅可能與聯合國相關部會或各國政府合作。
  5. 向民眾宣導,包括網站、遊行、製作減碳宣導影片與手冊等。

主要議題:


綠色和平組織在各地的減緩暖化行動訴求,以下列這幾個議題為主:再生能源(下載說帖)、反煤炭火力發電、反對在保護區的石化燃料鑽採、日常生活的減碳如更換燈泡與節約用電等。另外與此相關的,綠色和平積極從事森林保育,也對減緩暖化有一份助益。


P.S.台灣最常被提及的綠色和平是一家電台,跟綠色和平組織沒有關係。不過,過去台灣環保人士曾經成立一個綠色和平組織,雖然從事環保運動,但跟國際綠色和平組織沒有任何關係。反倒是近年台灣與香港、東南亞綠色和平組織分會常有互動。

底下是綠色和平組織東南亞分會製作的兩則有趣的減碳廣告,提醒大家待機耗的電力很兇。





--------------------------------------------------------------------

Friday, 3 October 2008

【NGO介紹】荒野保護協會(台灣)

社團法人荒野保護協會成立於1995年,是由知名生態作家徐仁修創立,號召一般民眾組成的團體。由於創始人的名聲響亮,加上以生態導覽方式推廣荒野自然教育,使得它在短短幾年內,已成為台灣會員人數最多的生態社團。據荒野本身估計,目前(2008年)擁有約一萬個會員家庭,會員有公職人員、民意代表、學者、企業主管、教師、新聞工作者之外,更包括家庭主婦、退休人員、學生、計程車司機、木工師傅等各領域民眾。除了在台北市很活躍外,在台中、宜蘭、新竹、台南等地都有分會。

荒野的出發點,也就是組織宗旨在:
  1. 透過購買及其他方式取得荒地之管理權,以保護野地
  2. 推廣自然生態保育觀念
  3. 培養自然觀察家及生態保育員
  4. 成立律師團,監督政府環保法令制定
  5. 協助政府保育水土
  6. 推動台灣自然資源立法
減緩暖化的行動

荒野在能源與氣候議題的行動上,以舉辦「夏至關燈」行動最為著名。「夏至關燈行動」是目前台灣最有知名度的常態性減碳宣導活動,逐年擴大舉辦,並搭配媒體宣傳,影響力逐年增加。在2008年,荒野還與香港環保團體合作,同步辦理夏至關燈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荒野於2007年配合環保署舉辦家庭減碳比賽,活動結束後,荒野意猶未盡,分會繼續在2008年辦理自己的家庭節能減碳比賽,對於眾多家庭會員的荒野來說,這是個很有成效的活動。

而在生態保育方面,荒野致力於野地的保存,特別是溼地的保育。而溼地已經被證明能夠減緩暖化。荒野目前仍以柔性的生態保育行動與推廣為主要工作。不過,他們仍會規劃一些生活環保,或者是環保政策相關的演講或推廣課程,不管您是否為會員,都可以參與。詳細的資訊,請參考他們的網站。

荒野網站:http://www.sow.org.tw/
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Sow1995/

--------------------------------------------------------------------------

Thursday, 2 October 2008

【NGO介紹】Pew全球氣候變化中心(美國)


美國的Pew全球氣候變化中心(Pew Center on Climate Change)成立於1998年,屬於Pew研究中心旗下的一個大部門,為一非營利、非政黨之獨立智庫型研究機構。

這個中心期望結合企業領導人、政策制定者、科學家與其他領域專家為氣候變遷這個複雜又具爭議性的議題提出新的解決辦法,亦透過科學,以及直接對話方式,並咸信能保護氣候同時維持經濟成長,提供客觀研究與分析的論壇以發展實際政策與解決方案。

與企業直接對話與合作,並非隨便說說。Pew Center不囿於智庫的身分,反而積極辦理工作坊,並與企業團體組成為夥伴,協助其進行減碳。因此該中心的研究報告除了針對國家政府,亦針對企業提出行動策略,其系列出版政策建議包括:氣候議題解決方案、經濟、環境影響等系列,此外並定期出版年報與電子報。也會針對政治人物提出說帖,建議它們應該採取什麼政策來減緩地球暖化與氣候變遷。

Pew全球氣候變化中心在研究報告與教育宣導上表現突出,且不吝於分享,在它的網站上可找到許多全球暖化事實與圖表、簡介、常見問題、名詞解釋等,全球暖化對經濟、環境、政策之影響,以及各項研究與分析報告,都讓民眾可以一目暸然。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它們網站的出版品網頁看看。

資料來源:非政府組織參與二氧化碳減量推動計畫,環保署

Thursday, 31 July 2008

【活動】竹科單車推廣社快閃活動

竹科單車推廣社是新竹科技園區上班族的單車愛好者組成的社團,以推廣單車通勤為社團主要任務。其在過去曾在園區工作會議上建言增修單車安全通勤環境、規劃周三上班日等。

2008年7月30日週三上班時間前,竹科推廣社發起「單車快閃」行動,號召更多的上班族加入當天單車上班的行動,約有400名車友響應,新竹市長林政則也加入共騎一段。許多廠商提供單車健檢等。與其它單車活動不同之處在於,此活動是在一般上班日舉行,且成員在活動後還要上班,確實達到單車通勤的目的。上次該社的單車快閃活動在2月20日。


中國時報新聞
竹科單車推廣社相關文章
竹科單車推廣社網誌

Sunday, 22 June 2008

【NGO介紹】350.org與Bill McKibben

美國環保作家 Bill McKibben近年投入暖化議題,出版了社區推動對抗暖化的書說明其在2007年發起的Step It Up全美行動。他接著在2008年發起350ppm行動,推廣對象擴及全球。

Bill McKibben認為,要讓地球免於暖化造成的危機,必須控制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在350ppm以下。而這件事情必須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並促使大家進行減少溫室氣體的工作。

於是他與其團隊設立了350.org網站,製作數種不同語言的版本。請大家登錄、承諾減碳,必且在各地發起對抗暖化的行動。他的年輕團隊運用了YoutubeTwitterMyspaceFacebookFlickrchangents.com 等諸多網路互動web 2.0工具來宣傳350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