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企業.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企業. Show all posts

Monday, 8 November 2010

【NGO介紹】碳作戰室Carbon War Room

英國維京集團創辦人Richard Branson覺得,除了捐錢之外(維京自己有基金會),還想要更深的參予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列。在2009年,他找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企業家,發起與成立Carbon War Room(碳作戰室)這個非營利組織,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然後再找一些有產經與環境管理背景的優秀年輕人來管理。

該組織的行事作風比較低調,要到2010年4月左右才開始透過Branson與執行長Jigar Shah說明他們的企圖目的,因為它們正開始啟動部份主要行動。
籌組這個組織就是希望採取有別於民間發起的草根組織。基本上它想利用企業圈的金錢、力量與影響力,更能在減碳議題上施力,推出市場導向的對抗氣候變遷策略與技術,並期許企業能在對抗氣候變遷戰役上扮演領導者角色,並創造出新的模式,新的思維,開創新的後碳經濟(post-carbon economy)。它們也不是只想要改變商業界本身,而是同時也希望在這個議題上連結政治立法、地方政府、商業與民間一起努力。觀察他們的職員組織,也可以看到未來還會投入生態、森林等更廣泛的研究領域。
他們關注的議題可能會是在:承襲維京之前承諾的海運/空運/貨運溫室氣體強制減量(包括黑炭、懸浮物質)、開發新的再生能源物質(如Biochar)以減少各國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工業能源效益、以及對島嶼國家與低度發展國家鄉村地區的調適基金。
目前已經推出的計畫則是Green Capital - Global Challenge,它篩選出幾個在對抗氣候變遷議題上較有前瞻性的城市(都是歐美國家),然後出錢來促進城市的能源效益與減碳措施,而該城市拿錢後,必須在未來2年內透過各方合作,並和資助夥伴共同達到承諾的目標。這個計畫是在2010年2月溫哥華冬奧期間所發布的。
官方網站上最新訊息的頁面比較好閱讀。

Friday, 6 August 2010

【新聞】珊卓布拉克和一則有漂綠嫌疑的公益廣告

美國演員珊卓布拉克在7月份參與了一個復元美國墨西哥灣海岸的公益行動廣告(Be the One /restore the Gulf),因為她這兩年太夯了,所以在這個公益行動上領銜。

不過有位網路公民記者踢爆說,這個行動的主辦團體背後有石油大廠的運作與金錢支持,在行動訴求上也含渾不清,想要透過人民連署的壓力,把BP該付的錢轉嫁給政府/全民買單。

另一家網站透過關係告訴珊卓布拉克這些事情,於是珊卓在7月底委託律師發表聲明,表示初期未查明此行動背景,要請該團體把她的部份從公益廣告中刪除,表示她要暫時退出這個行動,直到搞清楚這是不是石油公司的漂綠行為。經過十多天的觀察與考慮後,珊卓表示她會留在這場行動中,但是她表明立場,該負責的人就該付錢。



這件事情有點複雜,一口氣講完比較清楚。接下來來做些補充與疑點解釋。

[疑點]

這個行動「Be the One」主要是請大家連署。連署的內容是:「"I demand that a plan to restore America's Gulf be fully funded and implemented for me and future generations."」(我要求要有一個修復美國墨西哥灣的計畫,這個計畫要能充分的受到資助,並且要被貫徹,為了我以及未來的世代)

問題在於,連署要求修復計畫要給予充分的資助(be fully funded ),可是沒說是惹禍的英國石油公司要支付,連署文字感覺上是要求政府要支付。

主辦的這個團體,叫做「Women of the Storm」。不過這個活動有個夥伴團體America's WETLAND Foundation (AWF),兩者常共同舉辦活動。其背景是,前者的創辦人Anne Milling與後者現任主席 R. King Milling是夫妻。

問題在於,到AWF的資助者主要來自石油大廠,包括英國殼牌(Shell)、雪佛龍、英國石油等等,而且有些組織高層人士來自石油公司。AWF平常在做的是保育美國路易斯安那海岸,華盛頓郵報在2005年曾在報導中指出,殼牌石油因為擔憂其離岸的鑽油平台,所以投入數百萬美元給AWF作為公關活動。

因為AWF與石油大廠關係不單純,而這個活動的連署文字又被認為是要求政府付錢而非英國石油來修復海岸。所以使得這個行動遭到質疑。

[澄清]

Women of the Storm在珊卓布拉克的退出行動後,隨即提出澄清
他們組織以及這個行動並沒有拿AWF與石油公司的錢。
他們的訴求並未指明誰來付錢,是要讓國會與政府最後來做決定復元計畫要怎麼被支付。
但是他們訴求並沒有刻意讓復元經費的責任,由石油公司轉移到納稅人身上。

[再踢爆]

踢爆此行動主協辦團體與石油公司關係的公民記者是Desmog Blog的Brendan DeMelle與 Jerry Cope,他們後來也有把珊卓布拉克的暫時退出,與主辦團體的澄清,更新在原文章中。不過他們當然不相信主辦單位的說詞,所以繼續公佈一些調查資料。

原來AWF正主辦一個行動「美國能源海岸(America's Energy Coast)」,並且要在10月開大會。Women of the Storm也掛名。他們說的能源海岸,是說沿海開鑿天然氣與石油,不談開鑿石油會造成的油污外漏風險,而是談能源海岸對當地就業與社區經濟的重要,而其中提到主要的環境問題,是海岸侵蝕,造成濕地、動物棲地喪失。

AWF甚至在漏油災後的廣告行動中,仍說要確保沿海的石油、天然氣能繼續開採,藉口是,所得要能分配來修復海岸。

另外還有其他的,就請自行參閱Desmog Blog的文章。

[再回頭]

8月10日,珊卓布拉克的公關發表聲明,表示珊卓願意回到這個公益廣告,她表示,能參予守護墨西哥灣的行動是榮幸的,但此舉並不是為了讓某些團體獲得私益,或是將別人理當應該擔負的責任,轉嫁成為納稅者的負擔。

Wednesday, 9 June 2010

【行動】別把印尼雨林做成紙袋

很多像Tiffany、Gucci、范倫鐵諾、Prada這樣的奢侈品品牌,都會在購物後提供顧客精製紙袋,上面有品牌名稱,偶爾會塞個小禮盒。雨林行動網在這兩年與多家奢侈品品牌廠商合作,檢視所有包裝材料,換成對環境友善的永續森林製品,不再向印尼的Asia Pulp and Paper這些有問題的公司買紙漿。這個行動叫做「Don’t Bag Indonesia’s Rainforests」。

他們的行動獲得蠻大的進展,例如供應許多奢侈品牌的包裝紙袋公司PAK2000決定響應行動,許多大品牌也陸續表態做出落實的承諾,如GucciTiffany,除了控管紙漿來源,他們也會進行減少包裝的措施。

雖然其他環保人士可能對奢侈品本身代表的消費主義有疑義,但至少在這個行動上還進行的不錯。而台灣很多紙漿都來自於東南亞,NGO與政府都還無力去監督。

Tuesday, 8 June 2010

【行動】幫英國石油重新設計商標

綠色和平組織英國分會(Greenpeace UK)鑒於英國石油(BP)的環境惡行:墨西哥灣的深水海平面鑽油平台爆炸爆炸造成漏油污染、在加拿大開採油砂。所以發起,替英國石油重新設計商標與Logo的行動

這個行動的背景是,BP在幾年前改了他們的Logo,叫做「beyond petroleum」,讓大眾以為BP想要脫離石油,朝向再生能源邁進。不過現實並不是這麼回事。該公司政策還是專注在化石燃料。於是在很多環保運動的場合,這個名不符實的Logo就被大家用來做文章,而且變成漂綠的案例。

現在綠色和平英國分會則是以此為題發起「Behind the Logo」行動,要民眾為BP設計新的商標或Logo張顯他們的環境污染素行,然後上傳到網路相簿 Flickr 的同名群組上。然後,這些商標設計會進行評比,優勝的商標會被綠色和平採用,在環境運動上拿來對付石油公司。



然後在五月中的時候,綠色和平英國分會的人士則是拿了重新設計畫上污漬的BP Logo旗幟,拿到BP總部大樓揮舞,還貼了一張在他們的門口。

Saturday, 15 May 2010

【報告】中國ICTs服務創造低碳的潛能

中國5/13在北京有一場通信行業節能減排大會,在WWF的商業低碳專員的協助下,中國移動通訊發表了一篇Low Carbon Telecom Solutions in China - Current Reductions and Future Potential研究報告,主要是講利用電信資通信服務(以手機服務為主)為手段,可以減很多碳。他們估算,光是他們提到的這些策略,該公司光在2009年就幫中國減掉了5千5百萬噸的二氧化碳。

報告中列的大多數資通信(ICTs)服務,在台灣也都有,像是電子購票、路況系統、電子付費...。中國移動該篇報告主要聚焦在對企業的好處,企業可以透過遠距視訊會議與某些數據資料更佳的處理方式,來減少時間與交通,同時減碳省能。

其實這篇主要還是吹捧該電信公司環境績效的報告,到底未來有沒有更大的減碳潛勢,其實還是要看中國社會與企業發展是否能有效使用這些方法營造低碳環境。更別說有多少比例的中國民眾與企業享受得到這些服務。而報告後面提出的建議,就更顯得不切實際了。

不過這篇報告可以讓大家看到"資通信技術如何協助社會節能減碳"這方面的論述,因為我之前看過德國電信的企業責任報告,他們也經營了很多節能保護氣候(減碳)的服務。

然後Ericsson中國通信也發表了一篇「低碳城市发展规划五步法 ——低碳ICT解决方案推动经济发展与减排并行」,這篇就啊啊啊太宏大了。

Tuesday, 3 February 2009

【研究】英國超級市場的溫室氣體排放


英國的NGO環境調查協會(EIA)於2月1日發表他們自2008年8月起對英國超級市場的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上,所做的研究。

研究發現就是大部分超市的對抗暖化措施不盡理想,這篇報告主要聚焦在冰箱設備,因為主要的大超市仍使用冷煤的大冰櫃,使得超級市場成為英國主要的氟氯碳化物排放者。氟氯碳化物是主要的溫室氣體,比同單位的二氧化碳會造成的溫室效應要強4000倍以上。

儘管已經有更有效益的科技也不昂貴的其他選擇,而且可口可樂與麥當勞也採用了,但英國的主要超市的改進措施卻沒有同步邁進,令人失望。這份評比也有納入社會責任報告、並計算入店家數。

新聞稿
報告下載(PDF檔)
MSN的英文新聞

Friday, 16 January 2009

【報告】美國氣候行動夥伴立法說帖


美國氣候行動夥伴(US Climate Action Partnership, USCAP) 這個聯盟大部分是企業,少部分是環保團體所組成的夥伴聯盟,促使他們在氣候議題上有所行動。企業包括杜邦、通用電子、通用汽車、道氏化學、嬌生、殼牌石油、西門子、福特、PG&G能源....環保團體有世界資源研究中心、NRDC、環境保衛基金會(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

USCAP在2007年就討論過氣後立法遊說的共同立場,不過企業彼此間就已經談不攏,在關鍵點沒共識,花了兩年時間討論,終於在歐巴馬上任前的現在,2009年1月15日發表這份報告:立法行動藍圖(A Blueprint for Legislative Action)。這份說帖報告將在這幾天在國會招開聽證會,其後應會展開遊說等國會運作。畢竟這是企業主的立場。

裡面說的是,要符合國際條約、要訂目標、要實施總量管理制度Cap-and-Trade、要投資低碳技術推展低碳經濟、國家要有通盤性的減碳計劃...。他們的目標是訂未來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是削減量):
  • — 97%-102% of 2005 levels by 2012;
  • — 80%-86% of 2005 levels by 2020;
  • — 58% of 2005 levels by 2030; and
  • — 20% of 2005 levels by 2050.
可見目標還是少了點。

由於Cap-and-Trade在各環保團體眼中有不同的立場,華盛頓郵報就提到一個秘辛:國家野生生物聯盟(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退出了氣候行動夥伴,因為他們不想支持這個立法藍圖報告,尤其是裡面的Cap-and-Trade。

另外一個不是秘密的秘辛,就是環境保衛基金會在2008年12月初某天,遭到一群環保團體人士進佔華盛頓的辦公室幾個小時以示抗議(相關報導12)。就是認為環境保衛基金會太偏向Cap-and-Trade這種碳交易制度,必非真正減碳。因此,預料在2009年,在美國氣候立法期間,Cap-and-Trade的立場紛歧會讓環保團體內爆,大家可以密切觀察。

立法行動藍圖(A Blueprint for Legislative Action)PDF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