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專題.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專題.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19 February 2011

【專題】環保團體的線上刊物(蒐集中)

這邊要蒐集可線上閱讀的環保團體會訊/線上刊物 (非部落格)

台灣:
台灣環保聯盟的「台灣環境雙週刊」。

亞洲:
WWF香港的會報(年報與半年報)。

歐洲:
德國地球之友BUND的雜誌。(德文)

美洲:
Sierra Club的會訊。(文章拆開,做成網路文章了)
NRDC的會訊季刊也網站化了。

大洋洲:
澳洲保育基金會Australian Conservation Foundation的雙月刊Habitat

Wednesday, 20 October 2010

【專題】兩個氣候變遷主題的廣播節目

「IC之音/竹科廣播」這家新竹的廣播公司向來關心環境、社區議題,這兩年也曾透過旗下的基金會推動過環保與節能活動。2010年10月,他們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合作,推出常態性談氣候變遷議題的節目,名為「氣候戰役在台灣」,主持人為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阿乾,時間為每週一19:00-20:00。
如果錯過的話,可以註冊成為IC之音網站的會員,能夠收聽之前的節目。不過他有個點數的規則,請留意。

再來,彭啟明博士在中廣新聞網主持「氣象達人」節目也己經好多年了。隨著民眾對環境議題的了解,他的節目愈來愈常觸及各方面的暖化議題。這個節目撥出時間是15:10-16:00,有幾集有放上網路。說到氣象達人,也可以請大家看他在大愛主持的「Dr. Earth」,談氣象與生活。

Friday, 13 August 2010

【專題】一大堆氣候行動營的盛夏

氣候行動營 (Climate Action Camp/Camp for Climate Change) 是近年源自英國的一個行動方式,結合低碳生活、NGO交流學習、自主能源展示、佔地抗議於一體的嘉年華式直接行動,並且標榜非暴力。
這樣說起來很難理解嗎? 以2010年7/29-8/4在比利時列日舉辦的氣候行動營來說:
  1. 他們先招募一群志願者,選定烈日的郊區一塊地方紮營,佈置成行動營,共同生活幾天,裡面辦一些怎麼辦理公民倡議行動的課程,以及一些輕鬆的低碳生活嘗試 。當然,他們在這邊生活都要盡量減少碳足跡,落實環保。(照片)(照片二)。
  2. 他們會以嘉年華式熱鬧輕鬆的方式,去市區遊行,讓大家關注氣候變遷議題。這次的直接抗議對象是烈日的機場,因為飛機的碳足跡超大。(照片)
  3. 列日這場比較特別的,還辦了一次「單車臨界量」活動,宣導綠色交通。(照片)
每個行動營的組成組織與抗議內容都有些不同,但那種低碳生活與NGO學習交流的幾個要素,都有受到各個營隊的師法,非暴力則是主要的共通性。
然後,2010年這個到處都很熱的夏季,世界上也舉辦了很多的氣候行動營,A SEED網站就蒐集到這些:

Tu 20. Jul. – We. 18. Aug.
Robin Wood-rafting "Floßtour - Klimaschutz selbst gemacht"
Mo 26. Jul. – So 1. Aug.
Climate Camp Swiss / Gals/Chules (BE)
Th 29. Jul. – We 4. Aug.
Climate Action Camp Belgium / Liége
We 4. Aug. – Mo 9. Aug.
Earth First Summer Gathering / Derbyshire (UK)
Su 8. Aug. – Sa 14. Aug.
Localize this! Creative Tactics for Land and Sea Artful Action Camp / West Coast (US)
Fr 13. Aug. – Tu 17. Aug.
Climate Camp Cymru / Wales (UK)
Th 16. Aug. – Mo. 20. Aug.
Climate Camp Ireland / Victoria Bridge, County Tyrone (IRL)
We 18. Aug. – Su 22. Aug.
Quebec Climate Action Camp (CA)
Th 19. Aug. – Tu. 24. Aug
Camp for Climate Action UK / Edinburgh (UK)
Sa 21. Aug. – Su. 29. Aug.
Climate Camp Germany by Young Friends of the Earth / Erkelenz- Borschemich (DE)
Sa 28. Aug. – Su 29. Aug.
CJA meeting at the Groenfront (Earth First) gathering / Utrecht (NL)
We 29. Sep. – Su 3. Oct.
No Borders Camp Belgium / Brussels (BE)(not a climate camp, but important as well, and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relatations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refugee issue.)
We 1. Dec. – Su 5. Dec.
Camp for Climate Action Australia / Bayswater Power Station (AU)
Th 16. Dec.– Tu 21. Dec.
Climate Camp Aotearoa / Wellington (NZ)

有些看起來,很像是吸引年輕人的夏令營活動勒。
總而言之,這樣的行動模式,大家請參考參考。



BBC報導2009年英國的一場氣候營的抗議行動,強調他們非暴力。
英國衛報有照片集。那次行動對象包括貸款給石油與油砂礦公司的銀行業者。



當次行動營還特別請來加拿大的第一民族(原住民之意)代表,來談油砂開採的問題。座談地點就在行動營的帳棚。

Friday, 21 May 2010

【專題】馬總統就職2週年記者會上宣示「環保救國」

馬總統5月20日就職2週年記者會上,揭示六大主張:「創新強國、文化興國、環保救國、憲政固國、福利安國、和平護國」,以打造未來黃金十年。這也算是正式的政策宣示。新聞稿在這裡 (連結到總統府網頁)。

在「環保救國」的部份,摘錄(未刪改)如下:

「第三是「環保救國」,要用綠能來打造低碳家園,現在大家都瞭解環保問題是要命的,如果極端氣候不斷出現,台灣會遭遇到非常難以迴避的大難。最近有好幾位小朋友寫信給我,有封信寫道「美麗的地球因為人類開發過度,因而改變了外貌,現在已經向我們抗議了,全世界有許多災難不斷發生,台灣也陷入其中」,各位看看,這是我們下一代的呼籲,我們做大人的千萬不能忽視,要有具體的行動。   

建立低碳家園是世界趨勢,政府在推動低碳方面已經有些具體成果。我們去年與前年連續兩年,排碳量前年減少4.4%,去年下降5%,但是我們不會滿足,雖然我們原來的2008年標準年已經下降到2005年,換句話說,標準提得更高,同時2020年時,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我們將它訂到預測的基線,即 BAU(Business As Usual)量的30%以上,這在同級的國家來說,是蠻大的一個承諾,比韓國、新加坡目標還要高,需要政府與人民一起來努力。   

我們減碳的四個法律,要全力通過與推動,同時全力發展低碳經濟、綠色能源,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每年要以2個百分點提高,同時鼓勵再生能源,而且要有計畫的去打造低碳城市與低碳社區。

其實我們的綠能科技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去年LED光電照明、風力發電和電動車在未來幾年中,在台灣都會有相當大的發展。我們希望這些關鍵技術的發展,不但能夠在消極面做到節能減碳,更要積極地推動這方面的產業,提升我們產業的競爭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具體來講,明年全國的交通號誌燈都會改用發光二極體(LED)。」

[各界回應整理]
因為近期高耗能高排放的汙染開發案實在太多,卻沒有在總統「環保救國」宣示中提到,也與總統揭示的低碳時程相悖,所以應該會有很多NGO與投書陸續會做出回應,我會蒐集到這邊:

Saturday, 30 January 2010

國際政治間減碳行動趨勢(2010)

  1. 11月29日氣候變遷大會(COP16)在墨西哥坎昆舉行,會中達成坎昆協議。
  2. 10月4日美國環保署與墨西哥環境部、歐盟等多個國家,以及亞洲開發銀行的國際組織,共同發起全球甲烷行動計畫,希望大力減少這種主要的溫室氣體。
  3. 99年度臺北縣低碳社區規劃師培訓講義下載
  4. 德國總理在9月初宣佈,該國現有核電廠擬延役8-14年,營運商需回饋再生能源發展,並繳交燃料棒稅。此提案還有變數。
  5. 文建會與國際同步,在10/23-24舉辦氣候變遷與文化資產保存國際研討會。會議簡報與內容請逕自找主辦單位。
  6. 9月初高雄舉行的再生能源與永續發展會議,會議資料已上載在網站上
  7. 美國魚類暨野生動物管理署於10月出提出野生動植物氣候調適策略
  8. 德國總理梅克爾在8月中與8月底高調進行「能源之旅」,將考察再生能源、傳統化石能源、能源效益這些東西,以及德國將能源科技出口的狀況。
  9.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及21世紀再生能源政策網(REN21產官民合作的平台)在7月時發表雙份報告,提供全球綠色能源部門趨勢。
  10. 日前英國官方委託愛丁堡大學某團隊研究生物碳的吸碳能力,不過結論並不明確,僅說有很大的潛力但科學上有不確定性。報告並呼籲各界應該做生物碳的試驗來證實各種預估。生物碳的封存二氧化碳能力被近年被各界誇大與炒作,並可能納入REDD等政策計畫中,但反對人士認為是漂綠的手段之一。
  11. 7月23日美國國會傳出消息,說參議院民主黨團討論後決定要擱置審議中的氣候法案草案,延後到年底再審。消息一出就引起許多討論。不過其實還是有轉圜空間。
  12. 7月16日中國大連油品碼頭「中石化」公司的輸油管發生爆炸,後續使得大量原油溢漏至黃海。搶救過程中,軍警消防人員的裝備缺乏,許多是徒手沒有防護裝備的情況下水吸油,甚至造成一位軍警人員淹死。而對海洋,海岸生態與養殖漁業的影響也尚未估計。
  13. 曾兩度來台的氣候學家Stephen Schneider,7月19日於旅程中心臟病發逝世,享年65歲。他長期致力於鼓吹各界積極採取行動遏止地球暖化。
  14. 美國墨西哥灣漏油在7/15日第一次成功完全堵住,但兩天後便在附近海床(距離油井3公里處)發現有油氣滲漏,但無法確認是否與封井相關,或是天然溢出
  15. 北半球6月底以來許多地方炎熱高溫並且創紀錄。中國長江沿岸省份陸續傳出水患,情勢愈來愈危急。
  16. 澳洲總理陸克文於6/24日宣佈下台,交棒給吉拉德,一般是認為陸克文近月受迫於產業界壓力,延後碳交易/碳稅政策與礦業稅計畫,導致民調下滑與黨內反 彈所致。新總理上台後即宣佈將恢復碳排放交易計畫,同時暫停徵收資源稅(礦稅)。
  17. 台灣農委會於6月15日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召開「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針對農業之資源與生態、產業發展、防災救災及節能減碳等議題進行跨領域研討,會後提出7個關鍵策略。不過怎麼看都是政策宣導性質的會議勒。
  18. 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的例行會議Bonn Climate Change Talks在6/9 結束,輿論批進度緩慢。
  19. 我國第二版國家通訊(草案)上網公告,6月底前徵求意見。
  20. 印度環境暨林務部公佈該國2007年溫室氣體排放的盤查數據
  21. ICLEI舉辦的城市與氣候變遷調適世界大會於5月底在德國召開,這是難得城市間針對調適議題的會議。
  22. 聯合國秘書長在5/17任命哥斯大黎加外交官員 Christiana Figueres為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組織的繼任祕書長,她將自6/1起接任Yvo de Boer。
  23. 加拿大眾議院在 5/5日通過氣候變遷責任法,此法案進入參議院進行立法程序。有興趣追蹤法案進度的可加入Power Shift Canada的臉書
  24. 4/22墨西哥灣上BP石油所屬的鑽油平台爆炸,油污污染美國沿海,威脅密西西比河口附近的多個濕地與海岸保護區,情況嚴重。美國環保署設置此次事件專屬網站,監控油污的處理。
  25. 台中縣市在4/29日舉辦"低碳.生態.永續大臺中專題 研討會暨高峰論壇"(台中縣市政府的場子)
  26. 中興大學在4月26日到30日舉辦國際天然災害防治研討會,各國專家將共同探討全球 氣候變遷造成各種天然災害的防治方法及調適策略(水保局的場子)。
  27. 第二屆城市學研究學術研討會主題定為「氣候變遷與城市治理」 3/28在高雄舉 行。
  28. 日本3/31公佈減排路線圖試行方案,公佈碳排削減 25%的重要對策,與此相襯的溫室氣體法案的修法也在討論中。
  29. 名人陳文茜籌備製作的台灣氣候變化衝擊的紀錄片「±2℃」在2/22日首映,不過 正負評價參雜,主要的負評是片中未檢討台灣政商耗能政策趨勢。
  30. 溫哥華冬季奧運在2/12-28舉行,本屆採用許多永續策略,並嘗試碳中和。
  31. 2010 年的世界溼地日(2月2日)主題為「溼地、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 遷」,口號是「關愛溼地:氣候變遷的解藥」。
  32. 1月27日歐巴馬在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上發表國情咨文,提到綠色經濟、能源政策、減 碳目標等。(英文中文)
  33. 1 月23日台大雲林分院辦理「全 球暖化與全民健康」高峰論壇,內容請見低碳生活部落格報導。
  34. 台灣中經院1月20-21辦的節能減碳國際研討會,偏向節能相關裡的商機與推動策略,講者講稿資料可在網頁中下載。
  35. 環保署1月18~19日主辦以碳足跡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跟隨碳足跡-發現減碳新道路」國際論壇,網頁中可下載簡報。

Thursday, 31 December 2009

國際政治間減碳行動趨勢(2009)

  1. 台灣行政院11月在網頁上發表「節能減碳施政績效」,可作為2009年台灣減碳施政的依據。
  2. 12月29日法國憲法法庭判定碳稅政策違法, 主管當局正設法挽救該政策,希望在1月份能修正完成重新上路(路透社新聞)
  3. 公共電視有話好說於12月10日討論的主題是以中國的低碳經濟切入目前的經濟政策,節目內容可至網頁上收看
  4. 公共電視有話好說NGO觀點節目於12月19日晚間邀請環保署長與參加COP15的青年代表參與討論此會議與台灣減碳作為。節目影片於7天內可至影音中心觀看
  5.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15屆締約國大會COP15於12月19日結束,未通過共同法律約束性的條文,但公約接受(take note of)了一份哥本哈根協議(Copenhagen Accord),約定各國將自行提出減碳目標與提供資金給發展中國家作為調適。
  6. 台灣環保署12月中設置「推動台灣參與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網站。
  7. 台灣環保署宣佈碳標籤制度2010年3月上路,不過首波只在食品、飲料與清潔劑等品項,耗電的3C產品如手機可能僅有勸導,不會立即以法令約束。
  8. 美國環保署宣布,因為溫室氣體造成暖化,使得民眾氣喘等健康危機增加,因此將溫室氣體納入空氣清淨法中的空氣汙染物,成為該單位管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法源依據。
  9. 公視談話節目「有話好說」12月8日談哥本哈根大會。節目影片檔已上傳。
  10. 11月初的時候,ICLEI的高級官員Martin Brennan有來台灣拜會與開會。他在部落格裡記了些流水帳
  11. 第1149期的台灣商業週刊主題是碳的商機,還不賴,值得去找來讀。
  12. 「蘋果橘子經濟學」的兩位經濟學家在10月份新書裡以似是而非的論點討論到全球暖化,而受到各方經濟學家與環保團體的圍剿。請看中文部落格The Roads Less Traveled By的說明
  13. 10月17日馬爾地夫把內閣會議搬到海裡舉行
  14. 台積電說,他們在工業局(與綠色生產力基金會)協助下,在6月完成台灣國內首件(供應鏈)碳盤查與登錄
  15. 國際能源總署最近發表了以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資料計算的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9(點此直接下載PDF檔)。
  16. 9月25日G20高峰會第二天同意美國提出的意見,將逐步廢止對石化燃料的補貼,但未立下時間表。
  17. 聯合國為了9/22的氣候高峰會去錄製了很多領袖與NGO的意見放在youtube上-UN Climate Change Summit。
  18. 胡錦濤於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演講全文
  19. 美國總統於聯合國上氣候變遷高峰會上的演說。(英文)(中文)
  20. 聯合國9月中招開的聯合國會期中舉辦氣候變遷高峰會,請見低碳部落格說明
  21. 9月20日台灣外交部宣佈將推動加入UNFCCC
  22.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9月1日由科學家陪同下,搭乘挪威海岸防衛隊破冰船抵達距離北極1200公里遠的極地冰層,親眼見證地球暖化效應,並呼籲各國拿出具體行動保護地球。
  23. 南韓政府說,他們將在2011年試行碳交易,在2013年正式施行。
  24. 德國布萊梅港市蓋了一棟氣候變遷主題的展示館Klimahaus,6月底開放參觀。市政府希望這棟現代建築與環境主題可以吸引觀光客。
  25. 韓國現任總理韓昇洙(Han Seung-soo)為聯合國氣候變遷特任大使之一,在6月份代表國家出席兩場國際會議之際,向各國介紹韓國在氣候的政策努力以及國際對抗暖化之重要性。會議分別是世界經濟論壇亞洲場OECD論壇。
  26. 美國眾議院於6月26日通過《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法案,約8月由參議院表決。
  27. 台灣立院6月12日通過「再生能源條例」,各方均給予肯定,不過部份環境經濟學家指出本版內容缺失外,部分媒體也以法案通過電費將漲為標題,扭曲了法案意義。
  28. 台灣立院6月9日通過「能源管理法部分條文修正案」
  29. 美國眾議院能源委員會在5月21日晚上通過《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草案。
  30.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5/19宣佈美國對汽車排氣與油耗的新管制標準,讓環保團體甚至企業都大表高興,不但減少碳排放亦讓美國能減少對外國原油依賴。這次歐巴馬在宣佈前幾天就告知環保團體,很多NGO都即時做出正面回應,所以這也是美國政府一次漂亮的公關手段。
  31. 5/14UNFCCC發表2009年會議討論之首兩份草案作為談判之基礎:新聞官方網頁
  32. 我國經濟部於4月15、16日召開2009全國能源會議,2/13日起有多場分區會議。會議網站。馬英九總統於開幕時蒞臨致詞全文
  33. 日本經濟產業省正在研擬商品標示碳排放量,以及對家戶補助太陽能裝置與剩餘電力購回的政策,有興趣的可以追蹤一下。
  34. 美國總統歐巴馬2月24日在國會聯席會議進行就任後首次演說,針對潔淨能源、健康照護、教育與經濟復甦議題。(中文報導英文原文演講影片照片)
  35. 韓國環境與內政相關部會2月初決定商品標示碳排放,初步預定自3月實施。
  36. 聯合國環境總署2月16日發表了2009年年報,另外也更新了綠色新政的文宣與資料,請點此下載
  37. 英國首相布朗1月底在世界經濟論壇的氣候議題演說
  38. 2月11日美國參眾兩院正式就歐巴馬的振興經濟方案協商出共同版本,交給執政團隊去執行。這項方案內原本包含再生能源產業與提高聯邦建築能源效益等許多綠色新政內涵,不過國會就內容做了部份刪減。
  39. 2009年2月初,瑞典政府宣佈要延緩"逐步廢除核電"的政策,德國執政黨去年就如是表示。
  40. 2009年1月柯林頓任命美國氣候議題特使Todd Stern,他是希拉蕊柯林頓的人馬,在柯林頓總統時期曾參與美國的京都議定書談判。
  41. 中外對話-堅持真正的綠色刺激計畫(中國與美國的綠色政策)。
  42. 美國新任總統歐巴馬1/20上任,即將推行再生能源、潔淨科技與創造綠色就業等政策,以環境議題作為經濟復甦手段
  43. 韓國政府在1/6宣布啟動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s)將在未來4年投資380億美金到環境友善的計畫來挽救其不振的經濟。(新聞)
  44. 我國立法院12月-1月審查溫減法(環保團體新聞稿)但本會期未通過。
  45. 我國立法院一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但本會期未通過。

Tuesday, 29 December 2009

【專題】NGO可以申請的補助資源(環保、節能、暖化議題宣導等等)

本篇陸續蒐集台灣各類型NGO,可用於環保、節能、暖化議題宣導等等的各類補助資源。改天再來整理。

補助節能、再生能源與環保活動的
對個人與社區依提案給予補助的
補助活動辦理、出國或來台經費的

Wednesday, 9 December 2009

【專題】遠端掌握哥本哈根大會的工具

前兩屆的COP我都沒出國,而是在台灣的筆電前用各種網路工具緊盯會議。這邊我稍微分享一下我使用的工具。

我做的資訊匯集的網站Climate Conference Notes 裡面有訂閱新聞訊息、我以twitter分享的相關訊息、重要的會議報導與連結放在右上欄位。(自前年用到現在,今年懶得多做整理)

會議轉播官方網站:開幕式時和馬康多試著觀看,以IE瀏覽器來看會非常的順,其他瀏覽器可能要再試試。轉播的內容可以查頁面下半部的時間表,或是訂閱這個twitter帳號@COP15Liveagenda,會通知轉播內容。我覺得拿來練英文聽力不錯,因為大家會一直重複說同樣的要求。

IISD的每日報是這個單位每天整理當天會議的資料,包括照片與文字(左上角有PDF檔),另外也有周邊會議(side events)。個人覺得這是最為一目瞭然的每日報,而且啊,這家單位都會拍到最美麗的與會者,很難說是無意的。

CAN的ECO每日報是以一針見血見長。這個單位是Climate Action Network,他們以NGO的觀點,彙整前一日會議的重點,並且會選出前一天談判立場最差勁的國家(或人物之類的)。這份每日報是會場上午進場時人手一張的那種普及性,所以也會帶動大家討論。

英國衛報的報導算是比較有公民觀點,偶爾會有專題(像這個會議簡介),照片集,以及用文章即時轉播會議談判。路透社環境記者的Blog會有很多會議的報導。BBC也有位特派員會做每日報導

低碳生活部落格的阿乾會做會議進度的報導。公視新聞的環境記者也過去哥本哈根了。環境資訊電子報則會有各方匯集的專文。

Twitter可以找到很多有趣的訊息,雖然龐雜卻棄之可惜。你可以在Twitter的右邊搜尋欄位中鍵入關鍵字,最好是COP15,次好是 #climate#Copenhagen

中國入口網站網易的氣候大會專題頁面又快又完整,是華文世界的第一,記得頁面要往下拉。台灣的新聞媒體與網路媒體都不知道在幹麻哩。

Monday, 7 December 2009

【專題】哥本哈根大會議題一覽

這篇大部分是轉錄台灣中央廣播電台新聞所做的整理。雖然做的很清楚,不過還是有些闕漏。我直接補充在裡面。我補充與修改的文字以藍色標註。

要談什麼:京都議定書將於2012年到期。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締約國(包括美國)必須要討論出接續京都議定書的框架性國際協議,來約束溫室氣體的排放。或者是延續京都議定書的效期,但當然內容必須修改。

以下是談判桌上數個主要議題:   

限制排放量
  • 聯合國從上屆到本次會議前,都在募集各國的政治減量承諾,也就是在2020 年之前減少多少廢氣排放量,而這是全球邁向2050年每年碳污染減半目標的重要墊腳石。   
  • 然而減廢必須付出能源使用效率及改用潔能科技所帶來的經濟成本,在經歷今年的金融危機之後,這項價格因素更加受到矚目。   
  • 富裕國家被歸咎為今日地球暖化的罪魁禍首,也較有能力對抗暖化。然而,明日可能爆發的夢魘主要來自開發中國家。目前開發中國家的廢氣排放量已佔總量一半以上。
  • 也因此新的協議內容會更加重視開發中國家的減排責任,雖然中國、印度等國都已經提出政治減量承諾,但都有模糊地帶。
  • 這一點是會議成敗關鍵。 
經費
  • 目標是調動資金來幫助開發中國家轉型為低碳經濟,並支援對抗氣候變遷的措施。   
  • 較貧窮的國希望工業化國家承諾每年提供約1%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相當於4000億美元左右,資助對抗氣候變遷。歐洲聯盟估計,他們在2020年以前,每年需要1500億美元來對抗地球暖化。
  • 目前提出的方案是,成立一個專門協助國際投資窮國氣候調適的金融機構,類似世界銀行的角色;另一方案則是直接透過世界銀行等既有的國際投資機構。這方案會與經費問題一起被討論到,不過此次不一定會有定案。
  • 對窮國的氣候調適國際投資,可能壓縮到既有的扶貧計畫。這部份已經有慈善團體注意到。
法律問題/是否需要法律約束(binding)
  • 儘管開了兩年的會,卻很少花時間討論關鍵且可能引爆政治爭議的協議法律位階上。意思是說,各國都是政治承諾,口頭說說可以不做,沒有國際法來約束大家務必要做到基本的目標。因此環保團體與聯合國公約組織都希望在新協議中有一定的法律約束性的文字
  • 美國不支持1997年京都議定書是因為該協定書在遏制排廢量目標上,僅規範工業國家而不規範新興大國。美國正推動一種想法,也就是各國做出承諾並以「報告並驗證」這種遵守規範的方法為基礎,而不要嚴格、可在國際間強制實施的處罰條款。
  • 各國目前的政治態度仍舊比較姑息,對於不利於自身國家的項目,比較不希望有法律約束。而跳過這一點,談判進展的會比較快。因此這一點可能會比較快被犧牲。
減少森林濫砍濫伐的溫室氣體排放(REDD)
  • 擁有廣大森林的熱帶國家正極力爭取一項計畫(REDD),藉由這項機制,保留林地的國家能夠獲得財務上的獎勵。林地被視為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水槽」,也就是所謂的碳匯
  • 砍伐森林損失森林的碳匯能力,普遍認為因此增加的碳排放約佔世界上溫室氣體排放的1/5(但有科學家認為此一數據為高估)
  • 然而,這個計畫有著實務上的問題。比如說,要如何衡量保育成效?要如何防止詐騙和貪污?再者,要如何確保發展中國家技術轉型及其他援助所需的資金不會耗盡?   
  • 此外,「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召集逾30名氣候專家並在11月提出報告指出,森林濫砍在全球排廢所佔的比例已下滑,從20%降至12%。
  • 另一方面,目前發現泥炭沼澤(半發育的煤炭)也有高度的碳匯能力,卻因為能源需要與棕櫚樹墾殖而被大量破壞。世界各國仍無法有效提供對策。
  • 許多森林是原住民的傳統領域,但國際間討論REDD時,原住民無法參與。當REDD納入財務機制引入財團進駐時,原住民可能受到限制或驅趕,或是領土直接遭受剝奪。目前的REDD文件中完全沒有處理這些議題。
碳交易(Cap and Trade)
  • 在京都議定書中寄望以碳交易方式作為有效促進溫室氣體減量的誘因。不過在試行與實施的這幾年來,正反意見雙方仍爭辯不斷,連環保團體間也有不同立場。碳交易會是此會議期間,被抗議的標的,但會議不一定會處理這個議題。

Saturday, 10 October 2009

【專題】西方國家教會的氣候行動

Climatico的Sabrina Chesterman最近寫了一篇文章「Tackling climate change through the church」,裡面從南非最近教會對氣候的行動,寫道英國、加拿大等國家,教會最近舉辦的氣候變遷議題行動。裡面提到:

  • 南非教會協會(The South African Council of Churches)最近發表一份文件,著重在氣候變遷下的挑戰,而教會該怎樣應對。(註:其實這團體這幾年都有參與氣候議題的討論)
  • 蘇格蘭的綠色信眾(Eco-congregations)小組在9月底推出一本報告「Climate Change: Managing Your Carbon Footprint」,推動生活環保。(註:事實上,綠色信眾這個組織,就是從事天主信仰與環保之間的活動,分布於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愛爾蘭與加拿大。他們的網頁在此。)
  • 加拿大教會聯合會則大力參與民間團體對加拿大政府的氣候行動遊說KYOTOplus行動。也鼓勵大家參與接下來的幾場活動。
看起來很多國家的教會組織都有動起來~~
另外可參考環境資訊電子報報導-氣候變異關乎人命 人道機構關心減碳工作

Wednesday, 11 March 2009

【專題】氣候議題微網誌Twitter

我在2008年底為了追蹤與筆記聯合國波茲納氣候變遷大會而建立了一個twitter推特帳號。這段期間以來,發現許多的綠色團體使用 Twitter,即時分享活動、文章與新聞報導 ,其中不乏專門在氣候變遷、再生能源議題的。在這篇做個小介紹如下:

我做的Climate Action List 這裡

氣候變遷大會
@UN_ClimateTalks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組織發布各項會議消息[推薦]

環境新聞分享
@climatenotes 是在下使用的推特,是我寫這網誌時隨手分享的NGO行動、新聞報導等[推薦]
@ClimaTweets 比我蒐集更多的蒐集氣候變遷議題的新聞報導、報告等[推薦]
@guardianeco 這是英國衛報的環境新聞的發布推特,他們的新聞與評論都具可讀性[推薦]
@BBC_Earth 蒐集英國媒體各方的環境新聞、報告等,不限於BBC的報導
@PlanetArk 知名的環境新聞網站
@solveclimate 蒐集並分析氣候與能源政策,有很多美國境內的消息

環境議題網誌
@inhabitat 和 @TreeHugger 是兩個很有名的環境議題共筆部落格,文章發布的推特[推薦]
@Sierra_Magazine 美國山巒俱樂部會刊的發文推特

環保組織的推特
@Greenpeace_Intl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的推特,會介紹他們的行動與引介一些環境新聞
@WWF_Climate 這是WWF的氣候項目的推特,會報告她目前去哪邊開會,關心什麼議題
@NRDC 美國NRDC新聞的發文推特,生態保育與氣候議題
@worldresources 美國世界資源研究中心,除了發文也會引介環境議題報導與行動[推薦]



2009年3/11撰寫,5/28新增,2010年1/24新增

p.s.
Twitter會再流行多久還不能確定,不過的確有愈來愈多的綠色團體使用。

Monday, 9 February 2009

【行動】停止油田放任天然氣燃燒

一般油田常會伴生天然氣,天然氣雖然是一種能資源,但畢竟開採器具與原油不同。落後的國家與偏遠地區若沒有相關設備,會直接把天然氣引燃燒掉,以便直接開採原油,而不需花錢先把天然氣導引開或處理掉。這種過程就叫做「Gas Flaring」(天然氣燃除)

天然氣燃除不但是浪費能源,也造成地球暖化。世界銀行曾發表報告說2006年全球燃除天然氣1700億立方公尺,相當於美國每年天然氣使用量的27%。雖然天然氣的燃燒效益較高,但其畢竟是化石燃料,燃燒仍舊會排放溫室氣體。再加上天然氣中的雜質與未加以控制火勢,往往造成鄰近地區空氣、水源與化學汙染,使得石油公司獲益時,居民卻飽受其污染毒害。

天然氣燃除的狀況在各地都有發生,因此世界銀行與合作夥伴共同組成一個「減少全球天然氣燃除夥伴關係(Global Gas Flaring Reduction Partnership)」,不時進行監督,並鼓勵政府與企業要把燒掉的天然氣拿來當作能源,也要降低污染。外交部NGO事務委員會有翻譯了一篇介紹(點這邊)。

減少天然氣燃除的重點放在俄羅斯與奈及利亞。俄羅斯是因為在西伯利亞近年爆發戶式的開發了許多油田,地方政府與企業獲利甚豐,但求快速獲利之下設備未臻至善,卻使當地變成天然氣燃除最嚴重的地區,所幸俄羅斯政府已宣示要針對此狀況進行改善。

奈及利亞
的問題則非常嚴重,政府一直要求尼日河三角洲區域的石油公司不准再進行天然氣燃除作業,甚至上法院進行訴訟,奈國法院最後判定石油公司必須於2007年4月底之前停止,然而政策後來延至2008年元旦,再延到2008年最後一天。到現在石油公司還是沒有停止燃除作業,包括英國殼牌(Shell)在內的石油業者不但認為有繳罰款即可照燒不誤,而且有意要求奈及利亞政府再把底線延到2011年,為了是省錢。而民間團體認為奈國政府無意執法,也無意執行法院判決,才導致今天這種局面。天然氣燃除不但造成奈國能源浪費、居民健康受影響、環境汙染,還成為該國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來源。BBC的報導直言,奈國天然氣的錢都變成煙飄走了

地球之友等環保團體,以及一些倡議非洲發展的公民團體,自2006年就在關注奈及利亞的天然氣燃除議題,最近也已經開始在串聯新一波的行動,要求石油公司與奈及利亞政府停止天然氣燃除。底下是CNN在2009年1月針對此的報導。(並請參考地球之友之前做的報告(PDF下載))

Wednesday, 31 December 2008

國際政治間減碳行動趨勢(2008)

  1. 瑞士氣候諮詢小組發表瑞士氣候變遷衝擊報告。(08年12月)
  2. 德國環境部發表德國氣候變遷衝擊報告。(08年12月)
  3. 臺灣地區未來氣候變遷預估(台大大氣變遷中心PDF下載)
  4. 聯合國環境總署UNEP綠色新政說帖簡體中文版(PDF下載/2008年10月)。
  5. 至12/17,歐盟領袖高峰會議會陸續通過氣候與能源法案。追蹤法案請見Euractiv此專題
  6. 12/1-12/12的聯合國第14屆氣候變遷大會會議文件
  7. 波茲南會議資訊匯集站
  8. 聯合國環境總署報告:數千萬個環保工作機會浮現
  9. 韓國總統李明博在8月15日韓國建國周年時宣示未來的經濟發展低碳策略,提出"綠色成長Green Growth"口號,並將加速推動氣候變遷對策與低碳經濟之政策。爾後並多次場合重申。
  10. 澳洲的政府氣候變遷顧問Garnaut教授在9月5日再次提出新版的評估報告(PDF下載)。澳洲保育基金會認為新報告加強了企圖心與標準,但是其實澳洲可以做的更好(新聞稿)。
  11. 2008年6月27日前英國首相提出的布萊爾報告「打破氣候變化僵局,低碳未來的全球協議」。
  12. 白宮於6月初推出了氣候變遷評估報告
  13.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高階會議在6/2-12於德國波昂召開,這場波昂對談將會決定2008年底COP14中主要政策方向。在公約組織網站上有實況外,也有IISD等團體會將每日議程內容放上網路上。(官方網站IISD每日報導WWF說帖)
  14. G8環境部長會議5/24-26在神戶召開。(新聞)
  15. 美國環境資訊中心於5月20日發表2007年度美國以能源消耗分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初步報告。(報告)(新聞)
  16. ]OECD國家的環保部長在4月底一直到6月初會有一連串的部長會議,討論氣候、貿易與經濟穩定等議題。重頭戲是在環境日前後的論壇、圓桌會議與年度出版品發表。請見OECD網站
  17. 英國史登爵士4月30日在服務的學校LSE發表名為「 Key Elements of a Global Deal on Climate」的報告。這份報告是針對2009年第15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所做的建議。
  18. 2008年4月18日耶魯大學召開氣候會議,加州州長在此發表演講。會議演講錄影與摘要請見[這邊]。
  19. 2008年聯合國第七屆原住民族常設論壇在4月21日至5月2日於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今年特別主題是「氣候變遷、生物文化多樣性與生存-原住民的管理角色與新挑戰」。
  20. 聯合國糧農署鑑於生質能源爭議,將於6月初舉辦高階會議討論這議題。詳見官網
  21. 國科會的科學發展月刊2008年4月份推出氣候變遷衝擊的專題,請至[該網站線上閱讀]。
  22. 四月初美國時代週刊封面專題為對生質能源的質疑,原文在此。針對農作物的生質能源對溫室氣體不減反增,在國際上有許多論辯,甚至NGO內部也不同調,然而德國、美國最近又接連在再生能源方面修正法律,規定/增加運輸用油中加入生質燃油比率。目前關於生質能源破壞森林的議題,以WWF全球森林聯盟的追蹤較為完整,可以上他們的網站查詢。
  23. 國際間最近有談綠建築減碳的趨勢,請見本站簡要專題整理。3/26
  24. 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小組在3月31日到4月4日召開會議,於泰國曼谷討論峇里島路線圖的實施。(詳見UNFCCC網站)與(IISD現場報導實錄)
  25. 三月中的日本G20環境部長峰會已有會議結論上網,詳見(日本環境省新聞稿)。
  26. 美國眾議院通過再生能源、消費者節能條例,同時也對油耗增稅。(CNN)
  27. 日本舉辦G8高峰會的期間,日本NGO也規劃了NGO論壇,並自3月起積極辦理許多活動。預知詳情,請看他們的網站查詢。
  28. 約二月中,澳洲Garnaut教授針對澳洲減碳與經濟發展的未來,向政府提出了建議報告。目前澳洲環保團體紛就此報告提出分析看法,如:wwf新聞稿
  29.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2月13日在第三屆投資者高峰會中對氣候危機所作的演說稿[請按此連結]。
  30. 自2007年12月巴里島會議到隔年2月中,國際間對於生質能源不僅不能減碳,甚至加重溫室氣體的排放,有了更多方面的研究報告釋出。可見此則報導[發展生質燃料的隱憂:恐加速暖化且侵害人權]。
  31. 2008年2月14日英國威爾斯王子查爾斯在歐洲議會演講,呼籲歐洲加強減碳以及對氣候變遷的因應。演講稿[請按此連結]。
  32. 2008年2月11日起聯合國大會就氣候變遷議題進行討論。第62屆大會主席亦發表演說,演說稿[請按此連結]
  33. 2008年1月23日起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在瑞士召開。IPCC受邀發表演說,呼籲與會者重視全球暖化議題。講稿[按此下載PDF檔]。
  34. 美國在1月30-31日於夏威夷召開氣候變遷高峰會,布希主持。
  35. 日本政府最近正準備下一年度的援外計畫。除了提供民間提案外,政府部分將投注大量金錢協助發展中國家減緩地球暖化。
  36. 歐盟會在1月23日公佈生質能源法案的草案。在此之前歐洲多個環保團體均已就生質能源的劣弊發表新聞稿或談話。詳細的報導追蹤,可以[見此]。
  37. 美國內政部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本來要在周三(1/9)宣佈新一波濱危生物名單,屆時北極熊是否因為暖化而列入,引起關注。結果現在的訊息是,美國內政部決定暫緩發布濱危生物名單。請見Sierra Club新聞稿、與NRDC新聞稿
------------------------2007年---------------------------------------
  1. 美國環保署在2007年底否決的加州管制汽車廢氣排放量的權限,引發15個州控告環保署。NRDC、Sierra Club等環保組織都緊追此案例。
  2. 英國氣候變遷NGO聯盟團體 I Count 也整理出他們2007年的成績單。他們很驕傲的是,在民眾的行動支持下,英國首相擬了更強力的減量法案,2008年春天將要付諸表決。
  3. 歲末年初,美國氣候變遷智庫Pew Center整理了2007年氣候變遷領域的大事列表。請點此察看。--12/26
  4. 低碳生活部落格(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製作了「峇里島路線圖ㄅㄆㄇ」提供讀者參考。
  5. 美國甫通過一項能源法案已經通過,[點這邊]可以閱讀到與此法案相關的背景資料。但另一方面,白宮卻禁止地方政府針對汽車廢氣排放量設限。美國國內的Sierra Club與NRDC持續關注此議題。
  6. 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將舉辦第十三屆締約國大會已訂出峇里島路線圖(或稱峇里島藍圖),作為2009年締結新約的基礎方向。國際的NGO目前紛就此藍圖表達意見。
  7. 10月與11月許多NGO將重心放在,對抗二氧化碳排放量甚鉅的火力電廠,要求政府進行管制,也邀請學者找出減低火力電廠排放量的方式。11月則因為生質燃料作物影響世界糧食價格上漲,許多NGO與智庫紛紛檢討生質能源的生產方式。-11.20
  8. 10月份許多國家與NGO都針對燃煤火力發電廠的興建進行抗議與行動,但與此同時,也有許多NGO研究討論起燃煤火力的未來之道。-11.09

Monday, 13 October 2008

【專題】台灣的共乘網路

這幾個月台灣的共乘網有好幾番的變革與進步,整理一下。

PTT上或kijiji上這兩個網路社群,都有共乘的區塊,可以讓網友彼此找到需要的路線。

而台北縣市一起推出的共乘網,目前增加為桃北北宜基五個縣市,並且主打「認證」,即要加入會員,而且通過身分認證,以保障共乘往中民眾的安全。它還有一個特色,就是規劃共乘社群,如在南港工業園區工作的、在頭城交流道下車的...以方便網友的媒合。

而最老牌的共乘網路 Carpool共乘網,也在7月中改頭換面,加入了認證機制,但並入Hinet網路中,更名為「enjoy24找共乘」網。它因為會員人數多,且資歷較久,所以路線較多,更為實用。

有幾間大學也為師生開辦起共乘網,如高雄第一科大;或結合計程車業者推動共乘,如華梵。但學校人數有限,成效各有差異。

網路上還有些新興的共乘網站,請大家小心選擇,勿上了釣魚網站,讓身分資料遭到盜用。建議以上述介紹的幾個為主。
----------------------------------------------------------------------

Wednesday, 19 March 2008

[專題]有關於綠建築的行動

三月份國際間突然熱烈討論起綠建築對於溫室氣體減量的效果。主要聚焦在減少能源使用、提高能源效益、住宅內裝設節能用具、省水、以及綠色消費等等面向。以下列舉參考文章。
  1. 看守世界專欄文章North American Commission Pushes for Green Building Design瞄寫了最近這個趨勢。
  2. 加、美、墨三國政府組成的「北美環境合作協定」旗下組織:「環境合作委員會」於3月中出版了「北美綠建築」的研究報告,說明綠建築是降低溫室氣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3. 以上的報告是根據一位建築師的訴求為基礎而作成,即是「挑戰2030」這個網站。他期望2030年所有住商建築都能達到不使用石化能源與電力的最佳狀態。
  4. 國際能源總署於3月20日也提出一份研究報告「促進能源效益投資-住宅部門案例研究」,呼籲各國政府去除部分市場障礙,以在建築中提高能源效益。
  5. 美國綠建築協會率先提出LEED綠建築標準,目前美國一些地方正參照此標準,著手立法。譬如舊金山
  6. 美國室內設計協會與綠建築協會也針對室內建材、家具與室內環境,提出一套清單,提供民眾修繕與裝潢住宅時使用。[網站]

Friday, 25 January 2008

【歐盟再生能源法案專題】

歐盟在1月23日推出再生能源的法案包裹,包括規定了未來再生能源消費比例、國家能源效益行動計畫等。重要資訊連結如下:
  1. [新聞]EU states handed ambitious renewable energy targets (EurActiv)。在這個頁面下方,可以連結到此套案下的所有修正法案說明以及官方新聞稿。
  2. [NGO意見]歐洲氣候行動網站搜集NGO對此之意見。[請點此]。
  3. [歐盟文件]Memo on the Renewable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Package[請點此]。
  4. [歐盟文件]Memo on the first assessment of 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Action Plans (NEEAP)[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