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社福、環保等多個NGO在2010年2月發表公開信,要求政府向銀行課徵羅賓漢稅(Robin Hood tax)。概念是,從每筆銀行交易中課徵少許稅收,每年可以蒐集到上千億英鎊的稅收,而政府有了這筆錢,便可以來挹注公共服務(如教育與醫療)、減貧、與對抗氣候變遷。依據他們的說法,這筆稅收可以作為公共服務的避險基金。詳細請見以下中央社報導:
劫富濟貧 英民間促政府課徵羅賓漢稅
(中央社倫敦10日路透電)近50個組織聯名致函英國政壇領袖,表示應該對全球銀行金融交易課稅,所得稅款可用來打擊貧窮、保護公共服務並對抗氣候變遷。
這個今天發起的「羅賓漢稅」(Robin Hood Tax)運動,除獲得樂施會(Oxfam)等慈善團體支持,也得到援助機構、工會、環保團體、金融家與經濟學家的響應,並邀請英國演員比爾奈伊(Bill Nighy)演出宣傳影片。 他們在致函英國政黨領袖的信寫道:「你可以忽視這個世界面臨的嚴重問題… 或者你可以努力找出創新、有別於傳統且穩定的集資方式。」
信中寫道:「我們請求你們認真的把『羅賓漢稅』視為這個激進新選項,對銀行家課徵一筆小額稅款,有望讓英國、赤貧各國及我們的地球變得大不同。讓我們把銀行面臨的危機轉變成英國與全世界的機會。」
這個團體表示,羅賓漢稅將能徵集數千億英鎊,課徵對象是金融機構之間的交易,而非銀行與一般銀行客戶之間的交易。不同的交易會採不同稅率,但平均將在0.05%左右,從每交易1000英鎊課稅5便士起跳。
這些團體組成一個行動聯盟在推動這個議題。推動過程中遇到一個重大變折,就是原本支持此案的首相布朗辭職下台,所以他們要重新對接任的聯合內閣進行遊說。總而言之,這個聯盟匯集民間力量,順利找到許多名人與明星來代言,不過他們還是在G8、G20等重要政治經濟場合進行發聲與遊說,舉辦影片競賽、網路號招支持,也花了一些精力去說明「羅賓漢稅」是可行的,不是白日夢。
不過,這個想法一直都有人質疑,這些質疑可以參照維基百科中的說明。主要是考慮到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而實際上,這兩年因為金融風暴,有很多人,包括德、英、法元首,都開始呼籲政府課徵托賓稅(Tobin tax)。托賓稅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賓(James Tobin)在70年代就提出的想法,他主張對外匯交易課徵交易稅,來遏止有心人的投機行為。托賓稅當時並未被採納,而當這兩年再被提出時,其實已經是擴充了托賓稅的概念,來對應於現在的金融危機情勢。
現在說的羅賓漢稅,可以說也是由托賓稅而來,但實質操作上還是不同。有蠻多媒體與評論已經混用了托賓稅與羅賓漢稅的內涵,比如說國際貨幣基金或是國家元首主張對銀行課徵交易稅,通通被冠上羅賓漢稅,但其實不代表與羅賓漢稅行動相同。這一點請特別注意。
「羅賓漢稅」這個行動,已經在幾個國家有了分身,包括加拿大、澳洲、德國...美國等其他國家也有行動者呼應。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綠色稅.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綠色稅.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28 July 2010
Wednesday, 7 July 2010
【遊說】美國玉米酒精與海洋死區
美國玉米農民協會(National Corn Growers Association)在6月中推出一支電視廣告,影片中說,墨西哥灣BP漏油這麼嚴重,所以美國要使用再生能源來降低對骯髒燃料的依賴,那就用美國玉米做的生質酒精燃料(乙醇 corn-based ethanol)!協會也預告,到8月時還會有一波廣告行動。他們的廣告行動要訴諸民意,呼籲政府繼續補貼玉米酒精。
該協會在他們的網站上,也有一個專區專門放他們的遊說行動,包括要求聯邦延長給玉米酒精燃料的補貼,協助開拓市場等等。
不過,其實美國以玉米酒精來製造生質燃料引起了很多問題。舊金山紀事報7月6日針對這個廣告與墨西哥灣的死亡區(Dead Zone),寫了一大篇報導文章。在此摘錄說明:
墨西哥灣臨密西西比河河口區沿岸,有一大塊海洋死區,也就是巨藻類繁殖旺盛,造成海域氧氣耗盡,其他海洋生物難以生存。密西西比河口是全球第二大的海洋死區,僅次於波羅的海,而前者還持續擴大。
墨灣死區主因是來自於每年從密西西比河流下的大量肥料硝酸鹽,而這些肥料是因為中下游大量的農耕區。尤其是作為生質燃料的玉米,因為這些玉米不是拿來吃的,所以肥料會用更多。前幾年有報告指出,直指就是玉米造成海洋死區。
最近科學家認為,墨灣BP的漏油可能會加劇海洋死區的範圍與程度。他們還在觀察中。(請參考科學雜誌的這篇)
過去種植玉米的美國草原地區,因為逐漸有農民不耕作,所以政府推出保育方案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讓一些農地回復為草生地。結果因為各州推廣再生能源,有使用率目標、規劃在各州設置生質酒精煉製廠,讓生質玉米酒精產業因需求提高而蓬勃起來,又在聯邦補助的催化下,結果有很多農民索回保育土地復種玉米。這些草生地原本可以有碳匯功能,但耕作為玉米與大豆之類的,就讓土地中積聚的碳排放出來。
生質能源的推動者,也嘗試在推廣比較環保的纖維素生質酒精(cellulosic ethanol),因為纖維素來源是廢玉米桿,或是長年生的草,以及原先的草生地植物,不需要額外的肥料,也對環境衝擊比較小。而且它產製成為酒精的比例也比傳統糧食作物較高。
不過因為玉米農民的人數眾多,勢力龐大,政治影響力很大,玉米生質燃料的發展一直沒辦法抑制下來,而且補貼也都被搶過去。根據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的研究,目前政府對生質酒精的林林總總補貼,占所有再生能源補助的2/3,其他太陽能、風力與其它加起來才佔1/3。在2005-2009年間,玉米酒精花了納稅人170億美元。
而因為上述政府對玉米酒精的利多與補貼政策,有科學家就擔心玉米的種植會更為擴大,肥料用更兇,然後墨灣死區會更嚴重。
另外我要補充的是,美國主要用來製造酒精生質燃料的是玉米,而根據美國農業部在2010年5月的估計,美國玉米的生產量又破了紀錄,達到134億蒲式耳。
該協會在他們的網站上,也有一個專區專門放他們的遊說行動,包括要求聯邦延長給玉米酒精燃料的補貼,協助開拓市場等等。
不過,其實美國以玉米酒精來製造生質燃料引起了很多問題。舊金山紀事報7月6日針對這個廣告與墨西哥灣的死亡區(Dead Zone),寫了一大篇報導文章。在此摘錄說明:
墨西哥灣臨密西西比河河口區沿岸,有一大塊海洋死區,也就是巨藻類繁殖旺盛,造成海域氧氣耗盡,其他海洋生物難以生存。密西西比河口是全球第二大的海洋死區,僅次於波羅的海,而前者還持續擴大。
墨灣死區主因是來自於每年從密西西比河流下的大量肥料硝酸鹽,而這些肥料是因為中下游大量的農耕區。尤其是作為生質燃料的玉米,因為這些玉米不是拿來吃的,所以肥料會用更多。前幾年有報告指出,直指就是玉米造成海洋死區。
最近科學家認為,墨灣BP的漏油可能會加劇海洋死區的範圍與程度。他們還在觀察中。(請參考科學雜誌的這篇)
過去種植玉米的美國草原地區,因為逐漸有農民不耕作,所以政府推出保育方案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讓一些農地回復為草生地。結果因為各州推廣再生能源,有使用率目標、規劃在各州設置生質酒精煉製廠,讓生質玉米酒精產業因需求提高而蓬勃起來,又在聯邦補助的催化下,結果有很多農民索回保育土地復種玉米。這些草生地原本可以有碳匯功能,但耕作為玉米與大豆之類的,就讓土地中積聚的碳排放出來。
生質能源的推動者,也嘗試在推廣比較環保的纖維素生質酒精(cellulosic ethanol),因為纖維素來源是廢玉米桿,或是長年生的草,以及原先的草生地植物,不需要額外的肥料,也對環境衝擊比較小。而且它產製成為酒精的比例也比傳統糧食作物較高。
不過因為玉米農民的人數眾多,勢力龐大,政治影響力很大,玉米生質燃料的發展一直沒辦法抑制下來,而且補貼也都被搶過去。根據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的研究,目前政府對生質酒精的林林總總補貼,占所有再生能源補助的2/3,其他太陽能、風力與其它加起來才佔1/3。在2005-2009年間,玉米酒精花了納稅人170億美元。
而因為上述政府對玉米酒精的利多與補貼政策,有科學家就擔心玉米的種植會更為擴大,肥料用更兇,然後墨灣死區會更嚴重。
另外我要補充的是,美國主要用來製造酒精生質燃料的是玉米,而根據美國農業部在2010年5月的估計,美國玉米的生產量又破了紀錄,達到134億蒲式耳。
Thursday, 1 July 2010
【說帖】要美國錯誤的乙醇補貼政策VEETC走入歷史

美國有4間NGO:憂思科學家聯盟、NRDC、地球之友(美國)與Clean Air Task Force,在6月30日發布了新聞稿,要求美國政府讓「從量式酒精貨物稅免稅額」(Volumetric Ethanol. Excise Tax Credit, VEETC)這項聯邦政策,在今年底就劃下終止符。
VEETC這項稅收在過去五年來總值將近210億美元,所得是拿去給石油公司把乙醇(酒精)混入他們的石油產品中。環保團體覺得很奇怪,為何要拿納稅人的錢去補貼石油公司。
由於其5年時效即將到期,所以國會正在審議,是否再延長5年。所以上述4個團體展開遊說行動,要求國會切勿延長此案五年,否則又有310億美元在未來5年流入石油公司口袋。
環保團體要求要把這類稅收拿去投資在乾淨能源以削減溫室氣體的汙染、創造綠色就業,並且不要拿去鼓勵會有環境衝擊的工業化農業(美國用來生產生質酒精的主要是玉米)。
Thursday, 13 May 2010
【行動】澳洲NGO反對礦業公司拿燃料補貼
Friday, 18 December 2009
【行動】我愛能源稅的急凍快閃
台灣2009年以特別的方式響應每年12月中的全球氣候行動,也就是用「急凍快閃」,主題是「我愛能源稅」。發起單位表示能源稅能約束用電大戶,較為公平,而碳交易只是向外國購買碳權,卻讓全民受害。
急凍快閃行動主要在12月12日12分,於台北車站大廳進行五分鐘,然後再轉移陣地到新光三越百貨站前店門口,於12點45分急凍五分鐘。這活動向來由台灣一群環保團體輪值主辦,今年輪到TEAN、主婦聯盟、綠黨等。世新大學有許多學生也加入行動。
活動過程可看環境資訊電子報的報導。
網友拍的影片。
後續還有資料的話,我再補上。
急凍快閃行動主要在12月12日12分,於台北車站大廳進行五分鐘,然後再轉移陣地到新光三越百貨站前店門口,於12點45分急凍五分鐘。這活動向來由台灣一群環保團體輪值主辦,今年輪到TEAN、主婦聯盟、綠黨等。世新大學有許多學生也加入行動。
活動過程可看環境資訊電子報的報導。
網友拍的影片。
後續還有資料的話,我再補上。
Friday, 22 May 2009
【研究】如何減少氣候變遷政策對美國民眾的影響
美國華盛頓州預算與政策中心(Washington State Budget and Policy Center)的研究員Kate Barber出版了一份報告,說明「如何減少氣候變遷政策對美國民眾的影響」,主要是著眼未來以碳制價的政策是否對美國中低收入家庭造成衝擊。
How To Lower Costs of Climate Change Policies for Consumers (報告pdf下載)
美國歐巴馬政府剛好同時在推動氣候變遷政策與弱勢家庭經濟扶助的政策,兩者是否相衝突, 恰好可以讓我們看到氣候制策除了有南北國家歧異之外,在大國內部貧富差距下是否有會有分歧出現。
How To Lower Costs of Climate Change Policies for Consumers (報告pdf下載)
美國歐巴馬政府剛好同時在推動氣候變遷政策與弱勢家庭經濟扶助的政策,兩者是否相衝突, 恰好可以讓我們看到氣候制策除了有南北國家歧異之外,在大國內部貧富差距下是否有會有分歧出現。
Friday, 23 January 2009
【遊說】對德國經濟振興政策的環境建議
德國總理梅克爾在2008年12月宣布第二次經濟振興方案(英文second recovery package;德文 zweite Konjunkturpaket),然後在09年1月時又在各場合中做更出充分的補充,主要在公共投資與交通建設上,並希望以公平正義為準。不過,一般評論都看壞這個方案,而此案還會再國會做進一步討論。
這邊與各位分享的是德國最大的生態環保團體德國環境與自然保護聯盟的作為(BUND,德國地球之友,偏重保育)。BUND在08年10月份聽聞梅克爾要提出經濟振興方案時,就著手擬定建議,推出了生態經濟計劃(ökologisches Konjunkturprogramm)包含九點的建議。不過顯然梅克爾沒全聽進去,以致於BUND在1月份的會刊上稍作委婉批評,並重申他們的九點建議,以下粗略翻譯:
1. 推動建築物大規模的修繕,以致能節約能源等。
2. 鼓勵投資於再生能源的暖氣供應上。
3. 投資於區域供熱或鄰里供熱,以有效提高暖氣效益。
4. 氣候保護基金,提供家戶如能源諮詢、採購更有效益的電氣等。
5. 每年投資在區域的鐵路與軌道運輸。
6. 具體鼓勵對氣候友善設計的新車製造,如稅收。
7. 溼地復育計劃。
8. 防洪區設置(歸還)計劃。
9. 生態廊道設置。
關於德國經濟振興方案的新聞請見此:1,2
這邊與各位分享的是德國最大的生態環保團體德國環境與自然保護聯盟的作為(BUND,德國地球之友,偏重保育)。BUND在08年10月份聽聞梅克爾要提出經濟振興方案時,就著手擬定建議,推出了生態經濟計劃(ökologisches Konjunkturprogramm)包含九點的建議。不過顯然梅克爾沒全聽進去,以致於BUND在1月份的會刊上稍作委婉批評,並重申他們的九點建議,以下粗略翻譯:
1. 推動建築物大規模的修繕,以致能節約能源等。
2. 鼓勵投資於再生能源的暖氣供應上。
3. 投資於區域供熱或鄰里供熱,以有效提高暖氣效益。
4. 氣候保護基金,提供家戶如能源諮詢、採購更有效益的電氣等。
5. 每年投資在區域的鐵路與軌道運輸。
6. 具體鼓勵對氣候友善設計的新車製造,如稅收。
7. 溼地復育計劃。
8. 防洪區設置(歸還)計劃。
9. 生態廊道設置。
關於德國經濟振興方案的新聞請見此:1,2
Friday, 5 September 2008
【研究】英國納稅者聯盟希望減綠色稅

英國納稅者聯盟 (The TaxPayers' Alliance) 在8月底提出一項整理研究,認為英國人負擔太多的綠色稅。
* IPCC對碳排放花費的預估顯示英國人多付了196億英鎊( £19.6bn)在綠色稅上。
* 甚至是政府自己的數據也指出,英國納稅人多付了79億英鎊。
* 而在英國各區域與區域之間,綠色稅卻在全國有很大的落差,而且窮人受衝擊最大。
請點閱"新聞稿Britain pays £19.6bn too much in green taxes",新聞稿中可以連結到報告(下載PDF)。這篇報告出來之後,受到各家報紙的廣泛刊登與民眾的討論。幾家媒體還做了衍生的報導。
兩則報導請參考:
BBC- Green taxes 'are making billions' /
Daily Express-Green tax con costs you a fortune/
英國地球之友在隔天就做出回應,指出納稅者聯盟的資料有誤。地球之友認為綠色稅收除了真正去付碳稅外,也需負擔公共支出,如再生能源、公共運輸等等。不過,納稅者聯盟並不喜歡這樣的回應。
請參閱:地球之友的回應。
納稅者聯盟對地球之友回應的回應。
納稅者聯盟是立案的小公司,運作是非營利的,主旨在推動減稅(一般民眾的減稅)。他們成立於2004年,是很積極的游說團體,運用草根力量、示威,以及擅用媒體攻勢。英國獨立報就有一篇專論,說明納稅者聯盟的媒體運用策略與其背景。
------------------------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