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保育.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保育. Show all posts

Monday, 28 February 2011

【報告】氣候變遷對珊瑚礁的影響(究極版)

世界資源研究中心(WRI)在二月底發表了一份氣候變遷對珊瑚礁影響的報告「Reefs at Risk (Revisited)」。發表了報告、製作互動地圖、辦了記者會,還拍了以下的文宣短片。



叫(Revisited),是因為WRI在1998年曾推出一份珊瑚礁威脅的重要報告,就叫做Reefs at Risk ,當時珊瑚受到白化的威脅,而該份報告以地圖為報告主體。2011年的這份則有全新與更詳細的東西擺進報告中。

Monday, 23 August 2010

【新聞】數月高溫傷害南亞的珊瑚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與美國NOAA的資料指出,2010年上半年北半球各地的高溫,不斷刷新多個國家的歷史溫度紀錄,並且可能會是19世紀以來最熱的一年。

這樣持續的高溫,已經在海洋造成珊瑚白化的危機。美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研究團隊在印尼亞齊(蘇門答臘)海域發現,當地的海水溫度攀升,使得大量珊瑚出現白化現象。另外,印尼安達曼海域的珊瑚有超過6成因為不耐海水高溫,已出現白化現象。(請參考台灣醒報報導)

而台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團隊則表示,高溫造成珊瑚白化的影響也出現在台灣。根據研究團隊的研究,台灣周邊海域的表水溫在今夏一直維持在29-30.5度C的邊緣,對於台灣周邊海域珊瑚適合水溫為28度C而言,已是偏高的狀態。而團隊8月份在蘭嶼的調查中,亦發現西南海域有較大範圍的白化現象。(請參考環境資訊電子報報導)

當然,今年的高溫是否與全球暖化有關,這點尚待商榷。不過由此趨勢可以看出未來全球暖化對珊瑚的殺傷力。

Wednesday, 7 July 2010

【遊說】美國玉米酒精與海洋死區

美國玉米農民協會(National Corn Growers Association)在6月中推出一支電視廣告,影片中說,墨西哥灣BP漏油這麼嚴重,所以美國要使用再生能源來降低對骯髒燃料的依賴,那就用美國玉米做的生質酒精燃料(乙醇 corn-based ethanol)!協會也預告,到8月時還會有一波廣告行動。他們的廣告行動要訴諸民意,呼籲政府繼續補貼玉米酒精。



該協會在他們的網站上,也有一個專區專門放他們的遊說行動,包括要求聯邦延長給玉米酒精燃料的補貼,協助開拓市場等等。

不過,其實美國以玉米酒精來製造生質燃料引起了很多問題。舊金山紀事報7月6日針對這個廣告與墨西哥灣的死亡區(Dead Zone),寫了一大篇報導文章。在此摘錄說明:

墨西哥灣臨密西西比河河口區沿岸,有一大塊海洋死區,也就是巨藻類繁殖旺盛,造成海域氧氣耗盡,其他海洋生物難以生存。密西西比河口是全球第二大的海洋死區,僅次於波羅的海,而前者還持續擴大。



墨灣死區主因是來自於每年從密西西比河流下的大量肥料硝酸鹽,而這些肥料是因為中下游大量的農耕區。尤其是作為生質燃料的玉米,因為這些玉米不是拿來吃的,所以肥料會用更多。前幾年有報告指出,直指就是玉米造成海洋死區。

最近科學家認為,墨灣BP的漏油可能會加劇海洋死區的範圍與程度。他們還在觀察中。(請參考科學雜誌的這篇)

過去種植玉米的美國草原地區,因為逐漸有農民不耕作,所以政府推出保育方案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讓一些農地回復為草生地。結果因為各州推廣再生能源,有使用率目標、規劃在各州設置生質酒精煉製廠,讓生質玉米酒精產業因需求提高而蓬勃起來,又在聯邦補助的催化下,結果有很多農民索回保育土地復種玉米。這些草生地原本可以有碳匯功能,但耕作為玉米與大豆之類的,就讓土地中積聚的碳排放出來。

生質能源的推動者,也嘗試在推廣比較環保的纖維素生質酒精(cellulosic ethanol),因為纖維素來源是廢玉米桿,或是長年生的草,以及原先的草生地植物,不需要額外的肥料,也對環境衝擊比較小。而且它產製成為酒精的比例也比傳統糧食作物較高。

不過因為玉米農民的人數眾多,勢力龐大,政治影響力很大,玉米生質燃料的發展一直沒辦法抑制下來,而且補貼也都被搶過去。根據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的研究,目前政府對生質酒精的林林總總補貼,占所有再生能源補助的2/3,其他太陽能、風力與其它加起來才佔1/3。在2005-2009年間,玉米酒精花了納稅人170億美元。

而因為上述政府對玉米酒精的利多與補貼政策,有科學家就擔心玉米的種植會更為擴大,肥料用更兇,然後墨灣死區會更嚴重。

另外我要補充的是,美國主要用來製造酒精生質燃料的是玉米,而根據美國農業部在2010年5月的估計,美國玉米的生產量又破了紀錄,達到134億蒲式耳

Thursday, 1 April 2010

【行動】沼澤泥炭土不拿來種花

德國地球之友BUND最近發起"保護沼澤泥炭土 不拿來種花"的行動,因為在德國,每年約消耗一千萬立方公尺的泥炭,其中一大部分被拿來陽台、庭院種花。老百姓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培養土,卻造成了環境惡果。

泥炭存在的野地沼澤,不但是眾多生物的居所,也封存二氧化碳。所以為了保育與保護氣候,都應該避免使用泥炭土來種花。

BUND也教導大家,可用堆肥與木屑等方式,來替代泥炭來種花。

台灣也可以買得到德國進口的泥炭土,所以大家購買前務必要三思勒。

Thursday, 25 February 2010

【新聞】聯合利華因BBC的紀錄報導而修正棕櫚油採購

家庭個人衛生用品與零食龍頭企業聯合利華(Unilever)在2月24日宣布,他們不會再向印尼的Duta Palma公司採購棕櫚油。原因是,英國BBC有個節目在本週撥出一個調查報導紀錄片,揭示了Duta Palma 職員為了種植棕櫚油而將原生樹林砍伐殆盡。

印尼不當的棕櫚油產業,是森林砍伐的因素,也使得紅毛猩猩無家可歸。

如果我沒有搞錯的話,這個節目是Panorama新聞深度報導節目,這個專題叫做 Dying for a Biscuit,以下是預告片:



---
這個節目另外有登出一些專文。聯合利華是棕櫚油在英國最大的買家/消費者,在幾年前該公司也嘗試要投入建立永續棕櫚油的採購鏈。

Saturday, 16 January 2010

【遊說】澳洲不要非法木材

澳洲的環保團體在2007年11月時聯合發起一個行動,叫做「Say No to Bad Wood」。這是因為總理陸克文上台前時政見包括要杜絕非法木材賣入澳洲,不過這個支票到現在還沒兌現。

每年有價值4億澳元的非法木材產品被賣到澳洲,這些產品來自諸如蘇門達臘、婆羅洲與新幾內亞。

這次的行動網站裡面只有一個事情,就是要大家用電子郵件來寄給相關主管單位首長,要求陸克文內閣要兌現支票。

他們已經幫大家擬好了說帖內容,大家只要選擇就可以寄出。他們擬好的說帖不是只有一份,兒是把禁止非法木材的不同理由列出來,包括氣候變遷、人權問題、生物多樣性、澳洲會丟臉的理由列出來讓大家選擇(最多兩種),並且也列出解決對策供選擇。民眾一邊響應行動,一邊也可從信件內容中學習到基本的行動意涵,並且選擇自己最在乎的事情。

在這之前,綠色和平澳洲暨大洋洲分會曾於2009年1月設置了「Good Wood Guide」,裡面推廣如何選擇永續木材(如選購FSC憑證),並請一些建築師、家具商還分享他們選購永續木材的經驗。

Saturday, 26 December 2009

【報告】氣候變遷下瀕危的物種

IUCN出版紅皮書的那個委員會(物種生存委員會)在12月14日推出了一份「物種與氣候變遷-不是只有北極熊」報告,探討氣候變遷下所造成陸上、海洋與淡水的棲地,各種動物都可能因暖化而面臨生存問題,報告聚焦於10個生物,分別是北極狐、無尾熊、革龜、白鯨、小丑魚、皇帝企鵝、蘆薈樹(Quiver Tree,或譯箭筒樹)、環斑海豹、鮭魚和軸孔珊瑚(staghorn corals),裡面分別針對各物種的棲地狀況進行分析。

IUCN報告下載

然後我想到今年三月WWF也做個相似的報告,挑的動物跟這次的不太一樣,也請大家參考。

ENS新聞--2010生物多樣性年 氣候變遷為物種最大殺手

Saturday, 10 October 2009

【報告】美國國家公園因氣候變遷瀕危

美國的洛磯山脈氣候變遷組織(RMCO)與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合作,在10月1日發表「瀕危的國家公園(NationalParks in Peril)」,指稱人為行為導因的氣候變遷,成為美國國家公園中的25處最主要的威脅。國家公園面對最大的威脅則包括:來自於雪與水源的流失、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更頻仍、動植物消失,以及污染的增加。報告中並提出32點建議事項,建議有關單位能即刻著手改善。

報告專頁在這邊。(在次頁可以找到簡介檔)
報告下載在這邊(pdf檔)
NRDC的新聞稿
環境資訊中心報導-全球暖化造成美國國家公園危機

Wednesday, 20 May 2009

【報告】氣候變遷對動物的影響

WWF在三月發表的這份報告「Climate Change and Species」利用10種世界上具象徵意義的動物物種,作為案例分析,說明他們在氣候變遷下所受到的衝擊。這些物種有:北極熊、信天翁、造礁珊瑚、印度虎、非洲象、海龜、鯨豚、袋鼠、紅毛猩猩與企鵝。

這樣一來,就不會每週地球暖化主題的海報都是北極熊與企鵝了!!

報告下載(PDF下載)

Monday, 16 February 2009

【研究】奧杜邦學會研究指出候鳥遷徙路線北偏

美國資深的全國性鳥會暨生態學會-「奧杜邦學會」(Audubon Society)的科學家綜合40年來的聖誕節鳥口普查資料,分析後認為北美洲候鳥冬日的遷徙路線逐漸往北方或內陸偏動,包括305種廣泛分布的種類中有58%往北移。研究員認為這與全球暖化有關。另外此次研究也透過不同棲地的物種北偏的情況,著重於森林與草原消逝的問題。學會並列舉出會員可以做的對抗暖化的方法、呼籲民眾回報氣候變化影響鳥類遷徙的目擊紀錄,以及連署。

環境資訊電子報有編譯一篇:40年鳥口調查發現:全球暖化壓境 鳥類舉家遷徙數百英哩

奧杜邦學會的新聞稿[英文]:Birds Movements Reveal Global Warming Threat in Action - Species Wintering Farther North Show Need for Policy Change

報告下載[PDF檔]

呼籲政府重視鳥類與氣候議題的連署網頁。左邊有此次行動比較完整的內容,包括觀察回報與哪些種類是度冬遷徙北偏最嚴重的種類。

CBS新聞報導(有影片)。

Friday, 13 February 2009

【行動】生態系與生計調適網路

環境資訊電子報摘譯自ENS

因應氣候變遷 國際「調適」網絡成立
摘譯自2009年2月5日ENS瑞士,格蘭報導;楊佳珊編譯;莫聞審校

......「生態系與生計調適網路」(Ecosystems and Livelihoods Adaptation Network)簡稱為ELAN,是由兩個全球最大的保育組織共同合作。而兩個組織總部都是在瑞士城鎮格蘭,分別是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及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麥克阿瑟基金會(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於2月3日宣布,將提供200萬美元做為ELAN初創的財源支持。他們表示,「這筆資金將能讓更多機構參與行動,並使ELAN成為一個有效率的網路,來因應面臨的種種挑戰。」

WWF主席兼執行長羅伯斯(Carter Roberts)回應道,「麥克阿瑟基金會的大力金援,讓WWF和IUCN方能開發並施行許多重要措施,提供協助保護脆弱的生態體系,以及藉由基金會支持而得以維持生計的社群。」

ELAN主要特色是能夠連結各種調適體系與生態系管理體系,並藉由網路平台將資訊全球化分享出去。而利用這種分散式的做法,各機構和聯盟團體現行的氣候變遷調適措施將能擴大影響力。.........

摘譯中文報導原文
兩單位對ELAN的工作內容簡介(DOC檔下載)

Thursday, 8 January 2009

【行動】WWF的氣候見證人

「Climate Witness」(氣候見證人)是WWF(自然保育基金會)在2004年就展開的行動,隨著大眾對於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意識提高,他們的行動更受人注目,議題也更為發酵。

這個行動是透過WWF在全球各地分會,以及其專員去各地執行計畫時,透過採訪與徵稿,蒐集來近百個(2009年1月的數字)全球各地對氣候變遷的見證訪談。他們可能見證到降雨或降雪不同往常而影響自然環境與自己的生活,或者觀察到極端氣候造成的損害,或者是冰河的消融。WWF另外還邀請科學家,針對見證人提出的證據進行說明,科學家會點出哪些部份確實是氣候變遷影響,而哪些部份不全然是,最後科學家會提供相關的學術報告,告訴讀者原來在那個地方有相關的研究,可以對照氣候見證人的觀察。

這些氣候見證人的故事很值得一讀,因為每一個故事都是環境與人的關係,並能看到環境改變讓他們有什麼想法與行動。
此外,他們還有為部份見證者製作影片,可以至Youtube上去觀看。他們製作了氣候見證人見證地點的地圖。例外也在Flickr開了相簿集,發起群組,希望大家分享各地受到氣候變遷衝擊的照片。他們也針對幾個國家製作了一些出版品。這個行動更受到許多國家媒體的報導引用。

如果您也有受到氣候變遷衝擊的故事想要分享,歡迎您通知WWF(點這邊看說明),他們有表格讓您填寫,此外,您也可以分享照片,不過還是要說清楚照片背後的故事。WWF還很貼心的提醒,您的祖父母輩不會用網路,可是他們或許更能察覺到氣候變遷與環境變化,他們做了一個表格(doc檔下載)讓您詢問祖父母或社區的耆老,歡迎使用。

目前他們網站上還沒有台灣的故事喔。

Wednesday, 10 September 2008

【新聞】永安鹽灘興建太陽光電廠爭議

環保團體鼓勵再生能源發展,但是當台電挑上永安濕地蓋太陽能電廠,卻遇到保育與開發的衝突問題。國外大規模太陽能電廠也曾有保育爭議,而永安鹽灘是台灣第一次面對這問題。

這塊濕地幾年前就被台鹽賣給台電,台電規劃「太陽光電系統設置」計畫,預計建造全世界第二大的太陽能電廠,另外百分之四十的舊鹽田濕地作為濕地自然公園。主要問題在於:
  1. 太陽能電廠設在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縣定古蹟)與鹽田村之間,而且舊鹽田上還有許多鹽業文化遺址。
  2. 為何非得選在鳥類棲息地興建?永安濕地可能因面積切割而失去重要棲地條件。
  3. 應將太陽光電廠分散式興建,而非作為樣板。
參考新聞:
留下永安溼地,成立自然公園(李根政部落格8/26 )。

雖然在保育爭議出現後,台電便找來環保團體諮商,但9月初在程序上出現爭議。台電誤將與野鳥學會的諮詢當做背書納入會議紀錄,引起環保團體發出聯合聲明反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