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中國.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中國.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28 October 2010

【宣言】中國民間組織發表共同氣候立場

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組織今年將一場重要談判會議拉到中國天津舉辦,時間是10月4日到9日,讓中國有機會首次主辦氣候變遷公約下的國際會議,而且又是年底坎昆大會前最重要的會議,官方與民間組織莫不嚴陣以待。
在談判會議期間,在中國NGO自然之友等主要民間組織籌備下,中國多個民間組織在會議週邊進行一個以中國公民社會低碳行動為主題的民間會議,主要分享各團體在推動低碳、低空調、無車日、協助減災等行動。會議之後,有近60家民間組織發表了一份共同氣候立場聲明,呼籲世界各國積極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在天津談判,甚或坎昆會議上能解決問題。聲明中比較重要的,應該就是要求已開發國家兌現要給貧窮國家的氣候調適資金承諾,並以公共資金為主,私有與市場資金為輔。
(中國大多非營利推展公共事務的民間組織,並無法取得NGO的法律地位,因此在這邊以"民間組織"來泛稱。)

天津氣候談判中國公民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立場
氣候變化已成為全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
全球範圍內頻發的極端天氣事件和肆虐氣候災害,正導致疾病蔓延、糧食減產甚至絕收,很多人被迫流離失所,貧困日益加劇。
中國也正在遭受氣候變化的威脅。
2010年春天,中國西南五省遭遇的歷史罕見特大干旱使上千萬人重新陷入貧困,而緊隨其後從南至北的洪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亦為十年之最。
在過去50年裡,中國的平均氣溫升幅快於全球或北半球同期,達1.1攝氏度;中國西部82%的冰川正在退縮;到21世紀後半期,中國一些主要農作物年產量最多可下降37%。 同時,水資源供需矛盾將帶來更多生存壓力。
儘管當前全球氣候談判進展依舊緩慢,無力的減排承諾令公眾失望,但在國家內部,各國已開始進行或有意願進行低碳發展的嘗試。 不可持續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必將被未來社會淘汰;只有綠色、清潔的低碳競爭力、切實有效的適應措施,才能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為人類帶來持久的福祉。
中國已經行動起來。
中國政府由溫家寶總理擔任組長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領導小組,頒布了一系列推動循環經濟、植樹造林、節能環保產業等領域的政策,並提出了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強度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40-45%的目標。 同時,中國正在編制第二次氣候變化的國家評估報告和適應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在農業、森林、海岸帶、水資源等多方面建立災害預警機制,完善生態脆弱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適應能力。
中國公民社會也一直在各自的工作領域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內容涵蓋了公共宣傳倡導、推進公民行動、提供政策建議、參與政策制定、監督政策執行、推動排放信息公開、監督企業排放行為、為貧困和脆弱地區提供適應方案、參與低碳城市試點建設、保護生態系統等。
中國是目前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但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也遭受著嚴重的氣候變化影響,作為中國的公民社會,我們希望中國政府在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尤其應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立法工作,加強在減緩和適應方面的戰略研究和規劃,把握新的發展機遇,率先走向低碳發展之路,奔向綠色未來。
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其解決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需要每個人的積極行動。 中國公民社會呼籲各國政府和公眾行動起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我們呼籲各國政府:
1. 共同行動
在平等合作中探索全球低碳型可持續發展,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效,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新型能源,加大技術研發和資金投入,迅速降低低碳能源的成本,創造綠色就業機會。
2. 關注脆弱人群和地區
必須積極調整扶貧預警防災減災保險政策,減輕氣候變化對生態脆弱地區以及貧困人口的影響;提升貧困人口、弱勢群體和脆弱地區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和條件。
3. 發揮高碳排放人群的表率作用
通過意識倡導、經濟、立法、技術改進等手段,從能耗和碳排放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人群開始,促進公眾向可持續生活方式的轉變。
4. 完善透明度監督
通過國際合作和公眾參與,完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收集的體係以及數據監督的製度。
5. 制定公平的政策和市場手段
應充分考慮社會公平的原則,並積極創造節能減排的市場激勵,為企業(private sector)的低碳轉型提供政策支持。 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來達到更有效減排的結果。
6. 全面考察環境影響
預防和緩解氣候變化應對政策、市場機制和技術手段對本地社會、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 避免在氣候變化減緩及節能減排行動中,產生新的環境問題。
7. 支持公民社會行動和監督
應保障並鼓勵公眾和民間團體參與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製定以及實施過程的監督。 社會各方,包括政府、媒體、企業,要更加積極地提供資源支持公眾、民間團體和青年參與到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尤其在宣傳倡導、 教育、政策制定實施和監督、能力發展、創新實踐等領域。
關於國際談判:
1.為了避免最嚴重的氣候變化災難,各國政府應該在堅持公約和議定書基本框架下, 在科學的基礎上,制定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和明確責任分配。
2. 從公平和歷史責任的角度出發,發達國家須主動承擔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責任,接受全球碳排放空間有限的現實,率先大幅度減排,並保證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和轉型所需要的排放空間。 發達國家必須承諾在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至少減少40%,其中絕大多數應當在其本土執行,並規定出本土減排和通過市場機制海外減排的明確比例。
3. 在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前提下,發達國家必須採取資金支持、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支持等措施,幫助發展中國家更好地減緩和適應全球氣候變化。 在獲得來自發達國家有效援助的同時,發展中國家應當自主制定本國的排放控制指標,積極主動地在本國內系統地實施減緩、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以實現低碳發展模式。 發展中國家之間也應加強合作應對氣候變化。
4.國際社會應一起努力,以信任為基礎,將對氣候變化緊迫性的認識轉化為切實有效的行動,盡快達成一個真正公平、公正、並有法律約束力以及惠及貧困國家和弱勢人群的全球協議。 發達國家應加快落實資金承諾,保證額外、充足、可預測的資金援助和技術轉移,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能力建設,提高廣大發展中國家尤其是脆弱性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氣候資金應以公共資金為主,來自市場和私營部門的資金只能起到補充作用。

Thursday, 3 June 2010

【調查】關心美國童書的紙張來源

雨林行動網發表一份報告,分析美國出版的童書所使用的紙張,是否來自於非法砍伐的木材。

雖然在過去幾年,出版業者在自律下,多半是採用永續森林認證的紙張與紙漿。不過隨著印製作業逐漸外包到中國去,而中國進口的紙張又多半來自印尼,所以木材的來源就很讓人擔憂。所以雨林行動網就買了美國市面上發行,由中國印製的童書來分析,以童書來看出版業的整體狀況。

他們先後蒐集30本童書,送到美國的Integrated Paper Services (IPS) 實驗室去分析紙張組成分子,包括檢查是否有大葉相思,與其他只在熱帶天然林中生長的樹種。大葉相思是近年印尼造紙企業瘋狂大量種植的樹種,但通常都是砍伐原始森林環境來種植。

結果就是,30本中的18本童書,其紙張纖維含有高比例的(上述)有問題樹種纖維,也就是與印尼的森林砍伐有關。而童書共來自10家出版業者,只有1家的出版品紙張沒有檢驗到上述情況。


其實台灣也大量進口印尼的紙漿勒。

Saturday, 15 May 2010

【報告】中國ICTs服務創造低碳的潛能

中國5/13在北京有一場通信行業節能減排大會,在WWF的商業低碳專員的協助下,中國移動通訊發表了一篇Low Carbon Telecom Solutions in China - Current Reductions and Future Potential研究報告,主要是講利用電信資通信服務(以手機服務為主)為手段,可以減很多碳。他們估算,光是他們提到的這些策略,該公司光在2009年就幫中國減掉了5千5百萬噸的二氧化碳。

報告中列的大多數資通信(ICTs)服務,在台灣也都有,像是電子購票、路況系統、電子付費...。中國移動該篇報告主要聚焦在對企業的好處,企業可以透過遠距視訊會議與某些數據資料更佳的處理方式,來減少時間與交通,同時減碳省能。

其實這篇主要還是吹捧該電信公司環境績效的報告,到底未來有沒有更大的減碳潛勢,其實還是要看中國社會與企業發展是否能有效使用這些方法營造低碳環境。更別說有多少比例的中國民眾與企業享受得到這些服務。而報告後面提出的建議,就更顯得不切實際了。

不過這篇報告可以讓大家看到"資通信技術如何協助社會節能減碳"這方面的論述,因為我之前看過德國電信的企業責任報告,他們也經營了很多節能保護氣候(減碳)的服務。

然後Ericsson中國通信也發表了一篇「低碳城市发展规划五步法 ——低碳ICT解决方案推动经济发展与减排并行」,這篇就啊啊啊太宏大了。

Tuesday, 27 April 2010

【網站】中國氣候變遷與能源資訊 China FAQs

世界資源研究中心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在中國與印度這兩大發展中國家都有佈局,有研究人員與執行計畫。在中國這邊,他們在2009年下半的時候建置了「China FAQs」這個網站,提供中國氣候(變遷)與能源議題的資訊,包括基本的再生能源發展比例數據與當前政策,也有駐站專家的部落格,三不五時發個文。有興趣的請把這個網站加入書籤吧!

Friday, 29 January 2010

【行動】廣州的不穿褲搭地鐵行動

多年前紐約有人發明了不穿褲搭地鐵的j活動(The No Pants Subway Ride),目的是惡作劇,沒有其他意義,不過如果有人要引用這個點子(發起活動之類的),可自由引用,但要標明出處。2010年的活動在1月10日舉行,有的城市好像比較晚。

今年,廣州有一夥人響應,目的是宣導環保低碳。發起人叫做梁樹新,是位普通老百姓,在網路上號招網友響應,結果約有18位年輕男女響應。他們在正午時間不穿外褲,下半身只穿內褲或平口四角褲,搭乘廣州地鐵。參與者拿白紙寫上訴求:rescue the earth、低碳亞運之類的,但是照常聽音樂或看書報。媒體後來把活動目的引導至低碳亞運上去。

因為媒體很感興趣,所以有記者去跟拍。深圳電視台有影片可以看。

後續比較好玩。廣州地鐵表示這行為違犯了廣州地鐵軌道交通管理條例,明年不許這麼做,因為反駁的太正式了,感覺好歡樂啊。然後,梁樹新又公開寫信給廣州市長(1月20日),呼籲廣州市辦設置「低碳月」。公開信的建議蠻有意思的。

Friday, 19 June 2009

【報告】氣候變化與貧困中國案例研究

《氣候變化與貧困》-中國案例研究,是綠色和平、樂詩會(香港與中國分會)出版的報告,主編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報告中主要針對中國貧困縣份分布,看看氣候變遷對其有何影響;然後挑選典型貧困縣份進行研究,針對其狀況提出扶貧政策的建議;最後再對中國原有的扶貧政策提出整體的建議。

新聞稿
報告下載頁面。(檔案很大)

BBC新聞:氣候變化「加劇中國貧困地區問題

Monday, 1 June 2009

【行動】氣候中國行

綠色和平組織中國分部最近有項蠻有意思的企劃,他們自三月份開始,一個月到中國的一個城鎮,去觀察氣候變遷下的相關故事,比如三月份去北京了解缺水問題與氣候有何關係;四月去上海看沿海城市遭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五月份分別去山東看太陽能源產業的發展與湖南的糧食問題...一直到12月出國去哥本哈根參加氣候變遷大會。每一則故事都有報導、影片與照片,有的是談論氣候變遷對環境的影響,有的是民眾怎麼對應氣候變遷,後續幾個月的主題也已經確定了。

這些文章非常值得閱讀。

活動網頁在這邊 http://icare.greenpeace.org.cn/china 進去之後點閱上面「氣候中國行」

Friday, 15 May 2009

【活動】北京的藝術氣候變化周

駐中國的英國領事館附屬的英國文化協會,趁著泰德美術館展品到北京交流展覽的期間,在5/11-15日規劃了一系列的「藝術氣候變化周」,裡頭除了作品有關的藝術賞析演講外,與氣候有關的有低碳博物館」研討會與工作坊,及一場「藝術看氣候」的講座。

「低碳博物館」討論博物館或展館如何在建造、營運等階段落實環保與低碳。這些活動可以看見藝術設計與環保之間的關係也是密不可分。而這些活動也行銷了展覽本身,以及英國的環保國力。

英國文化協會是隸屬於英國駐外單位的文化、教育組織,透過文化與英國教育等軟議題來推展外交,是個具有官方色彩與目的NGO,英國文化協會近年在各國推動氣候變遷議題的宣導,常常邀請與協調英國外交官員或專家赴外國演講。

低碳博物館的研討會雖然限定人士參予,不過邀請的都是博物館界與設計人員,也算是個成功的活動設計,可以看這一篇很棒的心得文章:让博物馆变得低碳(周舒)

Sunday, 10 May 2009

【NGO介紹】中外對話(英國)


中外對話(China Dialogue)是(簡體)中文與英語的雙語網站,關心世界的環境議題,特別是中國。透過中英語的文章、新聞互譯,把中國在環境議題的聲音傳到世界上去,也把世界的觀點傳到中國。之前文章有在台灣的環境資訊電子報刊登。

也算是個NGO
中外對話是個英國的非營利網路獨立媒體,名義上它隸屬於Open Trust(信託組織),但維持保有獨立自主的運作經營,仍必須自行募款,它的資金來源來自英國政府永續發展部門的信託資金,以及部分慈善機構的資助(如英國衛報等)。

運作方式
它將辦公室分別設立在倫敦與北京,除了新聞中英互譯,也會把評論部份互譯,目的就是要促進環境議題的「對話」。他們也向中國、英國與世界重要的環境人士邀稿,而有很多評論稿件來自合作的媒體英國衛報。隨著網路社群的流行,他們也開始使用影片報導(附中文字幕),以及twitter。請參考介紹中外對話的報導:作信託 搞獨立媒體 看中國經濟起飛下的環境變遷

氣候變遷議題
中外對話特別注視氣候變遷議題,也注意生活減碳的新聞,除了互譯很多這方面的文章與新聞,也製作了專欄:從巴厘到哥本哈根酷冷生活。而最特別的是,他們會邀請中國的專家與環保人士撰寫文章,而非由英美人士去看中國。另外,這些邀來的中文文章也具有程度與公信力,不是官樣文章。

這個網站與組織的作法,等於是把環境意識帶到中國與亞洲,特別是中國的知識份子和環保界。並且讓英美人士了解中國環境議題、民眾立場與觀點。對於也是讀中文的我們,也很方便,剛好可以搭上對話,也是不賴。特別在主流媒體普遍忽略環境議題的現在,這個網站真的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幫助。

Friday, 27 March 2009

【會議】Pew氣候中心國際氣候行動論壇

Pew氣候政策中心在3月16日邀集中國、歐盟、日本、墨西哥主責氣候變遷政策的官員舉行「International Climate Action Forum」,有webcast可以收看。

Wednesday, 25 March 2009

【行動】世界氣象日投影行動

3月23日世界氣象日傍晚,綠色和平(中國與香港)成員分別在北京永定門城樓及香港禮賓府『投影』,寓意拯救氣候危機已刻不容緩,國家主席和香港特首必須趁年底舉行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達成切實有效的氣候拯救計劃。

更多的訊息與影像可以參閱這則報導

Tuesday, 2 December 2008

【報告】美國大地之友發佈關於中國綠色信貸規範的報告

11月20日,美國大地之友(地球之友)發佈題為《綠色變革:中國金融業的環境政策與實踐》的報告,報告談到最近中國制定了新法規,控制銀行向存在可疑環境問題的項目和公司貸款,支持更多綠色項目。

報告特別稱讚了'綠色信貸政策',該政策使38家公司由於環境違法而被列入'信貸黑名單',導致至少20億人民幣(2,350萬歐元)貸款被拒絕或收回。報告還詳細介紹了新的'綠色上市(首次公開募股)'政策,該政策要求污染或能源密集企業披露環境資訊並在公開募股前接受公眾評議。自該政策於2008年2月開始執行以來,38家提出上市申請的公司當中有20家被環保部拒絕或被要求接受進一步審查。 (本文引自中國發展簡報)

詳細全文請見美國地球之友

新聞稿(英語)、英語報告

中文新聞稿中文報告

Monday, 16 June 2008

【會議】綠色和平中國商業論壇

2008年5月27日綠色和平組織在中國北京舉辦首屆中國商業論壇,除了綠色和平國際總部祕書長Gerd Leipold親自出席外,可口可樂公司首席執行長E. Neville Isdell亦參與,並發表演說。此會議主題為「全球暖化的降溫方案—早期行動案例」,針對製冷空調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源展開討論,同時提出了可行的自然製冷解決方案。

為此,可口可樂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E. Neville Isdell在會上承諾:可口可樂公司將在2010年之前購置10萬台自然製冷冰櫃,以表明其在淘汰HFCs問題上的決心。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稿
綠色和平組織中國分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