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石油與天然氣.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石油與天然氣.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24 February 2011

【新聞】美國減碳工作因政黨惡鬥而受挫

美國眾議院的共和黨議員在2月19日大砍環境保護、全民健保、國家公園方面的聯邦預算(是一個預算法案)。而且他們還動用非預算性的表決,直接禁止環保署做一些環境工作,包括禁止環保署監測全國火力發電廠的溫室氣體排放,以及禁止契比克灣(Chesapeake Bay)流域污染整治計畫,後者是在各界擺爛與互踢皮球多年後,去年好不容易決定由聯邦接手。

由於這個版本的預算案會再經過參議院表決,然後由總統公佈才算數,因此還有轉圜空間。但非預算性政策則有賴其他解套方式。

美國共和與民主兩黨的惡鬥,其實自2009年歐巴馬上任後首次國會會期就開始,而國會杯葛政府預算則是歷年都會發生的事情。這次事件令人注意,是因為砍掉的預算規模極為龐大,且對減碳、水污、健保、國家公園等領域下手,則是針對歐巴馬的施政而來,使得這次的行為顯得很惡質,已經招致輿論的諸多批評,特別是環保團體。NRDC說眾議院背叛了美國人民,EDF表示眾議院表決贊成排放重金屬、有毒物質與溫室氣體到大氣中,Sierra Club的執行長則說,眾議院只保護有錢的汙染者,而讓美國納稅人花費更多錢(在環境與健康上),等於是在美國人民狀況很差的時候又踢了一腳

---參考新聞:

美國眾議院大砍預算 環境保護工作受限(環境資訊中心)
譯自2011年2月19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報導;謝雯凱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眾議院19日上午通過一項預算刪減法案,環保人士稱此舉對清淨空氣法與淨水法的工作推展而言,可說是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重擊。

共和黨籍眾議員以「繼續決議案」的形式提出2011年預算法案,235票對189票通過,僅有3位共和黨議員協同民主黨議員一起投下反對票。共和黨的預算版本大幅刪減聯邦預算計畫中的610億美元支出,作為政府在剩餘財政年度中的運作資金。

這項預算案不僅大砍環保署1/3的預算,更以表決方式禁止環保署針對煤炭火力電廠與煉油廠的監測計畫,這項計畫自1月2日開始,目的是要減少二氧化碳與其他全球暖化污染物。此法案也禁止環保署依淨水法修復該國最為脆弱的諸多河域,其中包括供應1.17億人口飲用水的水源。對在眾議院掌握多數席位的共和黨而言,此法案旨在於削減政府開支。

眾議院發言人約翰‧博納(John Boehner)在同日的聲明中表示:「本週,是多年來首次眾議院能夠行使其意志,最後做到了美國史上最大的開支削減。為了我們的經濟與民主更好,我呼籲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里德(Harry Reid)將此案立即逕付表決。」

若法案未能經參議院表決成為法律,眾議院共和黨議員揚言要癱瘓聯邦政府,意味將中止給付老年社會安全津貼,以及軍人、退休人員、邊防與其他政府雇員的薪資給付。

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氣候中心主任拉舍夫(Daniel Lashof)表示:「眾議院面對氣候變遷既聾、且啞、又盲。」他指出,這項預算刪減案將阻止環保署蒐集基本資料,監測污染源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與其他吸熱的汙染物到空氣中。法案也阻止環保署依任何理由設置任何溫室氣體排放限制: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六氟化硫、氟氯碳化物與全氟碳化物。

此繼續決議案也會阻止美國捐助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這個組織是由老布希政府協助成立,提供氣候變遷上權威的國際評估,曾於2007年因其成就榮獲諾貝爾獎。

儘管共和黨聲稱美國民眾支持他們的行動,但同是共和黨員的環保人士卻在19日表示對削減案的失望。「眾議院共和黨議員已在2月19日落入反環保的極端主義中,所通過的2011年開支計畫滿是對公共健康標準與環境保育的攻擊,卻對減少國債沒什麼幫助。」全國性草根組織「環保共和黨員」(Republican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表示:「眾議院通過的繼續決議案,滿足了反環保極端主義者所希望的許多事項。」

該組織政府與政治事務副理事長詹金斯(David Jenkins)說:「決議案包含非預算性的政策要求,阻止環保署限制碳污染排放與保護水質,禁止內政部保護野生景觀地區,並不顧科學證據,決議將北方灰狼自瀕危物種名單中剔除。」

【新聞】2月能源綱領與石化政策評估公聽會(待補)

2月上旬,環保署、經濟部開辦了兩場政策評估(政策環評)的公聽會,分別是2/11日舉行「石化工業政策評估說明會」公聽會,2/14「能源發展綱領政策評估說明書」公聽會,這兩場都並非最後的會議。

公民記者朱淑娟對兩場公聽會的討論,都做了分析。


石化政策評估方面,由於國光石化案的(個案)環評已經進入最後階段,六輕也正準備推展五期擴大計劃,與上述兩個政策環評關係密切,因而引人質疑。

能源綱領評估方面,雖然攸關我國未來十年的能源遠景,能源政策評估卻以火力與核能兩種污染性發電方式為方案選項,不但自我設限,也被環保團體與媒體指稱為核電(核四與延役)護航。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表示,攸關台灣未來能源發展的重大政策竟如此保守倒退,不但對當前重要的低碳綠能趨勢沒有突破性發展,繼續推動耗能產業,甚至為火電、核電等傳統能源鋪路護航。(引自中央社報導)

「能源發展綱領政策評估」延續會議將在24日開始。環保團體會有近一步抗議行動。

本文待續....


Sunday, 5 September 2010

【行動】綠色和平抗議石油公司在北極海鑽探

有一家總部設於蘇格蘭愛丁堡的民間能源公司,叫做凱恩能源(Cairn Energy),8月份在北冰洋/北極海加拿大巴芬島與格陵蘭中間的戴維斯海峽海域,進行鑽井的探勘,這個探勘井為「Stena Don」。
8月23日左右,綠色和平組織的行動船「希望號」也到這附近,準備干擾這個探勘行動,但是被丹麥軍警包圍,威嚇他們不準靠近探勘井的500公尺範圍,否則就逮補。(新聞)
8月24日,凱恩公司說這個探勘井發現油氣。雖然這是可能有石油的指標,但還沒有發現石油。(新聞)
8月31日,綠色和平組織希望號4名成員避開丹麥軍方,爬上了凱恩的鑽油井,讓探勘作業停擺。不過事實上是,由於這個探勘井沒有探測到石油,凱恩也打算到附近其他地點探勘。(新聞)
這4名成員佔領鑽井兩天之後被逮捕,然後在9月4日左右被格陵蘭政府驅逐出境。
綠色和平組織反對石油公司在北冰洋鑽探石油,除了北冰洋獨特敏感的生態系,還因為北極海夏季以外的季節會冰封,若是發生鑽油平台漏油的危機,則搶救與復原的作業都受限於氣候環境,很難執行,譬如能在此作業的船隻就有限。另外,崩裂的冰山也可能對鑽油平台造成危險。
格陵蘭總理Kuupik Kleist反對綠色和平的行動。格陵蘭政府在8月底讓各大石油公司競標巴芬灣附近海域的鑽油權。在9月7日左右會宣佈得標廠商

Friday, 6 August 2010

【新聞】珊卓布拉克和一則有漂綠嫌疑的公益廣告

美國演員珊卓布拉克在7月份參與了一個復元美國墨西哥灣海岸的公益行動廣告(Be the One /restore the Gulf),因為她這兩年太夯了,所以在這個公益行動上領銜。

不過有位網路公民記者踢爆說,這個行動的主辦團體背後有石油大廠的運作與金錢支持,在行動訴求上也含渾不清,想要透過人民連署的壓力,把BP該付的錢轉嫁給政府/全民買單。

另一家網站透過關係告訴珊卓布拉克這些事情,於是珊卓在7月底委託律師發表聲明,表示初期未查明此行動背景,要請該團體把她的部份從公益廣告中刪除,表示她要暫時退出這個行動,直到搞清楚這是不是石油公司的漂綠行為。經過十多天的觀察與考慮後,珊卓表示她會留在這場行動中,但是她表明立場,該負責的人就該付錢。



這件事情有點複雜,一口氣講完比較清楚。接下來來做些補充與疑點解釋。

[疑點]

這個行動「Be the One」主要是請大家連署。連署的內容是:「"I demand that a plan to restore America's Gulf be fully funded and implemented for me and future generations."」(我要求要有一個修復美國墨西哥灣的計畫,這個計畫要能充分的受到資助,並且要被貫徹,為了我以及未來的世代)

問題在於,連署要求修復計畫要給予充分的資助(be fully funded ),可是沒說是惹禍的英國石油公司要支付,連署文字感覺上是要求政府要支付。

主辦的這個團體,叫做「Women of the Storm」。不過這個活動有個夥伴團體America's WETLAND Foundation (AWF),兩者常共同舉辦活動。其背景是,前者的創辦人Anne Milling與後者現任主席 R. King Milling是夫妻。

問題在於,到AWF的資助者主要來自石油大廠,包括英國殼牌(Shell)、雪佛龍、英國石油等等,而且有些組織高層人士來自石油公司。AWF平常在做的是保育美國路易斯安那海岸,華盛頓郵報在2005年曾在報導中指出,殼牌石油因為擔憂其離岸的鑽油平台,所以投入數百萬美元給AWF作為公關活動。

因為AWF與石油大廠關係不單純,而這個活動的連署文字又被認為是要求政府付錢而非英國石油來修復海岸。所以使得這個行動遭到質疑。

[澄清]

Women of the Storm在珊卓布拉克的退出行動後,隨即提出澄清
他們組織以及這個行動並沒有拿AWF與石油公司的錢。
他們的訴求並未指明誰來付錢,是要讓國會與政府最後來做決定復元計畫要怎麼被支付。
但是他們訴求並沒有刻意讓復元經費的責任,由石油公司轉移到納稅人身上。

[再踢爆]

踢爆此行動主協辦團體與石油公司關係的公民記者是Desmog Blog的Brendan DeMelle與 Jerry Cope,他們後來也有把珊卓布拉克的暫時退出,與主辦團體的澄清,更新在原文章中。不過他們當然不相信主辦單位的說詞,所以繼續公佈一些調查資料。

原來AWF正主辦一個行動「美國能源海岸(America's Energy Coast)」,並且要在10月開大會。Women of the Storm也掛名。他們說的能源海岸,是說沿海開鑿天然氣與石油,不談開鑿石油會造成的油污外漏風險,而是談能源海岸對當地就業與社區經濟的重要,而其中提到主要的環境問題,是海岸侵蝕,造成濕地、動物棲地喪失。

AWF甚至在漏油災後的廣告行動中,仍說要確保沿海的石油、天然氣能繼續開採,藉口是,所得要能分配來修復海岸。

另外還有其他的,就請自行參閱Desmog Blog的文章。

[再回頭]

8月10日,珊卓布拉克的公關發表聲明,表示珊卓願意回到這個公益廣告,她表示,能參予守護墨西哥灣的行動是榮幸的,但此舉並不是為了讓某些團體獲得私益,或是將別人理當應該擔負的責任,轉嫁成為納稅者的負擔。

Friday, 30 July 2010

【競賽】清除海上浮油大獎賽

美國科技教育領域的「X大獎基金會」(X PRIZE Foundation)在7月29日宣佈了第六個大獎計畫Wendy Schmidt Oil Cleanup X CHALLENGE。 總獎金140萬美元,由創辦人夫婦捐出。

此計劃是一個競案,參賽隊伍提出清除海上浮油的最有效作法。第一名可得100萬美元,第二名30萬,第三名10萬。提出方案期限到2011年4月,之後評審會選出10個最佳提案的隊伍,到紐澤西州美國國家漏油應變研究與再生能源測試機構 (OHSMETT) 去實地測試,最後評審決選出最有效且在花費與部署上都可行的方法。

主辦單位從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看到災害的嚴重性,但也認為這不會僅是個案,因為全世界有很多海上鑽油平台,還有更多的油輪運送這些原油,都有可能會溢出而危害環境。X大獎基金會除了舉辦競賽,也會把蒐集到的創新方法放在網站上,分享給全世界的科學家、工程師與企業。

此計劃的新聞稿與辦法,請點閱這邊

Tuesday, 8 June 2010

【行動】幫英國石油重新設計商標

綠色和平組織英國分會(Greenpeace UK)鑒於英國石油(BP)的環境惡行:墨西哥灣的深水海平面鑽油平台爆炸爆炸造成漏油污染、在加拿大開採油砂。所以發起,替英國石油重新設計商標與Logo的行動

這個行動的背景是,BP在幾年前改了他們的Logo,叫做「beyond petroleum」,讓大眾以為BP想要脫離石油,朝向再生能源邁進。不過現實並不是這麼回事。該公司政策還是專注在化石燃料。於是在很多環保運動的場合,這個名不符實的Logo就被大家用來做文章,而且變成漂綠的案例。

現在綠色和平英國分會則是以此為題發起「Behind the Logo」行動,要民眾為BP設計新的商標或Logo張顯他們的環境污染素行,然後上傳到網路相簿 Flickr 的同名群組上。然後,這些商標設計會進行評比,優勝的商標會被綠色和平採用,在環境運動上拿來對付石油公司。



然後在五月中的時候,綠色和平英國分會的人士則是拿了重新設計畫上污漬的BP Logo旗幟,拿到BP總部大樓揮舞,還貼了一張在他們的門口。

Sunday, 2 May 2010

【報告】看守世界發表天然氣相關系列報告

看守世界研究中心(World Watch)規劃發表一系列報告討論天然氣在低碳未來的角色。基本上它們是認為在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當道時,天然氣的發電效率較煤炭高、較煤炭乾淨,在傳統電力(火力電廠)上不可棄的現在,天然氣火力發電廠是一種重要選項。

當然它們也知道天然氣的儲存、與最近開採上的環境問題。感覺上看守世界是打算用這些報告來刺激大家對天然氣的討論。

4/29日先發表第一份。報告中建議政府四個主要的政策措施:為碳訂定價格、加強空污標準、改善電力設備電力輸送法規,與加強天然氣產業的環境控管。

Thursday, 25 February 2010

【報告】日本節能減碳政策與策略研究計畫

台灣的中經院有研究團隊針對日本政府節能減碳政策與策略進行了研究,並對台灣政府提出諸多建議。報告的主軸在於能源使用的政策。報告放在經建會網頁上,可全文下載

Sunday, 23 August 2009

【研究】美國各州對石油的依賴

NRDC的研究員分析了美國各州消費者對於石油的消耗金額,再加上各州政府是否有做出策略(潔淨能源、除了開自家車的其他交通方式)來減少民眾對石油的消耗,來表列比較出各州對石油的依賴性。對石油依賴性愈高,表示這個州居民在能源與經濟上比較脆弱。

專題頁面
下載報告在這邊(PDF檔)
新聞稿比較簡要

Monday, 3 August 2009

【遊說】石油天然氣與緬甸人權

看守石油(OilWatch)的多個東南亞會員NGO團體在7月底時,趁著東南亞國協ASEAN能源部長會議在緬甸的大城市Mandalay舉行之前,呼籲東南亞國協國家與鄰近亞洲各國與紐澳,切勿無視緬甸的人權、政治與環境問題,繼續從緬甸進口或在緬甸探勘石化燃料,特別是原油與天然氣。

新聞稿在這邊。
OilWatch Southeast Asia Statement to Call for ASEAN Governments Support to Stop Oil and Gas Exploitation and Burmese Human Right Violation .

Wednesday, 27 May 2009

【新聞】高雄市議會審議碳稅條例

高雄市政府在2009年3月通過「高雄市碳稅徵收自治條例」,於4~5月在高雄市議會第五次定期大會裡討論與審議,雖然通過一讀,但在二讀審議時有分歧意見,市府與議會特別在會期中另外召開公聽會也未找到共識。於是26日會期最後一天再審時,議會決定擱置此案。

高雄市的民間環保團體在5月20日時曾發表共同聲明,表示支持:請見民間社團支持高雄課徵碳稅聲明稿。

需要釐清的是,是在二讀時被擱置,而非聯合報報導的三讀。這條例會在下一個會期繼續討論,應須要從一讀開始審議。

相關新聞:

Monday, 2 March 2009

【會議】Power Shift 2009 美國青年能源高峰會

能源行動聯盟(Energy Action Coalition)是個以美國青年團體、校園團體為主的永續能源議題NGO聯盟,例如山巒俱樂部、綠色和平等大組織也以青年分部加入聯盟。

能源行動聯盟在2月27日至3月2日,於華盛頓特區舉辦Power Shift 2009」會議,定位為能源議題的國家青年高峰會,以青年力量給予國會山莊政策壓力,會議中除了研討會、講座、議題性焦點會議等具有分享與訓練功用的會議外,還辦了大專生綠色就業博覽會,晚上有影片欣賞,此外也有綠色能源Lobby Day(3月2日),協調安排參與青年與國會山莊各州的議員會面。而華盛頓特區於3月2日則還有另外一場由其他團體發起的美國大型永續能源政策遊說街頭集會。

會議本身結合許多網路工具,包括以部落格推特Youtube(主題演講已上傳)、某些場次的網路直播等。可以參考公民記者 Jesse Jenkins的這篇報導

Monday, 9 February 2009

【行動】停止油田放任天然氣燃燒

一般油田常會伴生天然氣,天然氣雖然是一種能資源,但畢竟開採器具與原油不同。落後的國家與偏遠地區若沒有相關設備,會直接把天然氣引燃燒掉,以便直接開採原油,而不需花錢先把天然氣導引開或處理掉。這種過程就叫做「Gas Flaring」(天然氣燃除)

天然氣燃除不但是浪費能源,也造成地球暖化。世界銀行曾發表報告說2006年全球燃除天然氣1700億立方公尺,相當於美國每年天然氣使用量的27%。雖然天然氣的燃燒效益較高,但其畢竟是化石燃料,燃燒仍舊會排放溫室氣體。再加上天然氣中的雜質與未加以控制火勢,往往造成鄰近地區空氣、水源與化學汙染,使得石油公司獲益時,居民卻飽受其污染毒害。

天然氣燃除的狀況在各地都有發生,因此世界銀行與合作夥伴共同組成一個「減少全球天然氣燃除夥伴關係(Global Gas Flaring Reduction Partnership)」,不時進行監督,並鼓勵政府與企業要把燒掉的天然氣拿來當作能源,也要降低污染。外交部NGO事務委員會有翻譯了一篇介紹(點這邊)。

減少天然氣燃除的重點放在俄羅斯與奈及利亞。俄羅斯是因為在西伯利亞近年爆發戶式的開發了許多油田,地方政府與企業獲利甚豐,但求快速獲利之下設備未臻至善,卻使當地變成天然氣燃除最嚴重的地區,所幸俄羅斯政府已宣示要針對此狀況進行改善。

奈及利亞
的問題則非常嚴重,政府一直要求尼日河三角洲區域的石油公司不准再進行天然氣燃除作業,甚至上法院進行訴訟,奈國法院最後判定石油公司必須於2007年4月底之前停止,然而政策後來延至2008年元旦,再延到2008年最後一天。到現在石油公司還是沒有停止燃除作業,包括英國殼牌(Shell)在內的石油業者不但認為有繳罰款即可照燒不誤,而且有意要求奈及利亞政府再把底線延到2011年,為了是省錢。而民間團體認為奈國政府無意執法,也無意執行法院判決,才導致今天這種局面。天然氣燃除不但造成奈國能源浪費、居民健康受影響、環境汙染,還成為該國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來源。BBC的報導直言,奈國天然氣的錢都變成煙飄走了

地球之友等環保團體,以及一些倡議非洲發展的公民團體,自2006年就在關注奈及利亞的天然氣燃除議題,最近也已經開始在串聯新一波的行動,要求石油公司與奈及利亞政府停止天然氣燃除。底下是CNN在2009年1月針對此的報導。(並請參考地球之友之前做的報告(PDF下載))

Wednesday, 30 July 2008

【報告】加拿大油砂開採環保爭議

近一年來,在油價升高的的利益之下,包括英國殼牌等數家大石油公司紛赴加拿大草原投資油砂開採。油砂可提煉出石油,但卻比油井等傳統開發方式造成更多水污染與二氧化碳排放。以英國分會為主的WWF,以及其參與的合作金融服務組織(Co-operative Financial Services , CFS)在7月底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探討油砂開採在經濟、以及環境上的影響。

WWF的研究報告:Unconventional Oil - Scraping the bottom of the barrel? (英文網頁)
英國衛報報導

英國經濟學人2007年中針對加拿大油砂利益的報導
苦勞網:中油搶探加拿大油砂的報導
加拿大駐台北貿易代表處對油砂資源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