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台灣.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台灣. Show all posts

Tuesday, 31 May 2011

【行動】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淡水竹圍地區精華地區有條樹梅坑溪流過,但承載了現代社會的生活廢水與工廠污染。藝術家吳瑪悧(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當地的竹圍藝術工作室、淡江大學學生與社區居民,共同發起一個環境藝術行動,想要帶民眾思考這個流域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他們每個月會辦理一次樹梅坑溪早餐會,每次在流域中(社區中)的不同地點舉辦,由當地種植有機作物的農夫提供食材,除了擺脫每天制式的早餐菜色外,也可以讓民眾了解流域中各個點的環境,如污染,或人與河流的互動方式。漸漸的帶大家思考自然河川的角色,例如滯洪、樹梅種植的恢復,再進一步對未來的竹圍生活空間有所想像。

因為整體的行動貼近自然、手工、尊崇農耕與河川,所以他們把這個行動貼上「低碳流域」的期許。仔細看看真的非常有趣。


Wednesday, 18 May 2011

【行動】台灣350的爛地球計畫!

350.org的台灣社群,在臉書上發起一個「爛地球計畫」,要29歲以下的朋友(目標是大學生吧),列印他們的A3或A4表格,或直接拿白紙/白板,寫下「今天要為地球做的一件事」,拍照後,寄給350taiwan@gmail.com,他們會上傳到他們的相簿

這是個爛梗。可是目前為止,大家上傳的照片都還蠻有趣的,有一個傻大學生寫說「我今天要從中正紀念堂走路回天母」,哈哈,大家可以去看看喔。

Saturday, 7 May 2011

【行動】福德坑的百萬植樹計畫

中華彩虹天堂協會(鼓勵青年行動的基督教團體)、喜馬拉雅自然文明保護協會(在中國對抗沙漠化的團體)繼2010年地球日後的週末(4月24日)辦過新竹青青草原的萬人植樹行動後,2011年4月23日在台北市福德坑掩埋場現址舉辦「2011百萬森林計畫」,一樣與地方政府合作。

2011年透過企業贊助與員工參予,在臉書上號招青年參予,所以參與人數一樣破萬,種植約1萬2000棵樹苗。馬總統、台北市長與企業主也有參加。活動除了植樹外,也有小型歌唱與長官談話。

福德坑掩埋場則要轉型為環保復育園區。
彩虹天堂協會在Youtube上有影片(按這邊)。

這個行動的背景是這樣低
喜馬拉雅自然文明保護協會理事長楊文德博士則在2010年中,表示要台灣號召世界各國,在全球100個城市種下百萬棵樹。像是這個行動2010年除了在新竹青青草原種樹,也準備在新竹海邊種防風林,而2011年也有準備要在雲林植樹,還有台南。這位理事長這幾年常跑企業界與政界進行遊說,雜誌也都有介紹過。台灣最近出了幾個種樹的民間團體,楊理事長是其中最有名的。

不過我會擔心,一次種植數百棵到數千棵樹可能有染上疫病的機會;而若原本是大片空曠的海岸沙岸、鹽鹵地與溼地,卻硬要植樹為森林,結果反而干擾了當地特殊生態系統,這樣也不好。所以大量植樹的計畫,需要更謹慎的考慮才是。

Sunday, 17 April 2011

【行動】瘋綠電行動聯盟的行動

在日本核災後,台灣有一群人思考應該要選擇安全、綠色、乾淨的能源,而首先必須摒除電業的單一壟斷,要「電力解嚴」,讓民眾能有選擇綠電的機會。所以他們發起一個「瘋綠電行動聯盟」,徵求大家連署,並在4/14日召開記者會宣示行動。

發起的人士中,有幾位是具有社會知名度的,包括作家施寄青、陳若曦,玄奘大學的德籍法律系副教授葛祥林...

對於這個行動有興趣的,請上他們的網站看看「瘋綠電行動聯盟」。


Tuesday, 22 March 2011

【會議】氣候變遷、產業政策與風險管制研討會

3月5日低碳環境學會、台大國發所科技政策與風險治理研究中心、台大公共經濟研究中心等幾個智庫單位,合辦一場「氣候變遷、產業政策與風險管制研討會」,實際內容是學界對國光石化的深刻討論/辯論,不過可以看見在某些人物與組織既定立場下,討論仍流於各自表述。環保署長沈世宏也有參加這場會議。

討論資料(發言者簡報)以上網可下載。(這裡)
低碳生活部落格/謝孟哲 推升GDP外 國光石化的經濟風險
低碳生活部落格/朱淑娟 國光石化 挑戰政府環保救國決心
公民影音資料庫與公民記者「好奇寶寶」有全程錄影。(這篇)

【新聞】台灣太陽光電收購政策轉彎(補充)

2010年12月17日,台灣經濟部以一紙公文修改太陽能光電的收購價格,限時在2011年一月一日後完工的案件,收購電價都下修約10~20%,而且以「完工日」計,而非原本的「簽約日」。(註:完工日指連結到電網,簽約日則視合約中設定的日期而定。)

經濟部附和台電的理由,指稱部分業者簽約後未立即施工,等待國際材料物價下跌才行佈設,而且預期2011年起光電板成本會大幅下降,為了價格上的公義,因此堅持更改新價格的適用日期。另外,由於2010年度太陽能光業的申請量爆大量,因此台電才會緊踩煞車。至於收購電價下修,是"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審定會"的專家們審議出來的,沒有疑義。

台灣的光電業者為此大為光火,登報呼籲政府維持生效日期為舊制,也屢屢赴立院召開記者會,上電視解釋。屏東縣曾在2010年中提出「養水種電」計畫,輔導莫拉克風災災戶(果農與魚塭)從事太陽能光電設置與維護,媒合光電業者進駐,因此也是新制的主要受害者。所以屏東縣長曹啟鴻也一再呼籲經濟部重新考慮。

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並質疑台電延宕審議程序、而且申請安裝的表格11月才底定,而且許多申請案的設備都已經買好了。他們也質疑政府誠信。

另外,對於屏東莫拉克受災戶的申請案來說,他們必須先清除風災過後的土石、泥漿,進行整地,才能放置光電板,因此施工時間較長,且整地經費是災區地主出,但因為新制的關係,光電業者卻可能抽手。

12月27日經濟部同意立院經濟委員會的決議,對屏東縣「養水種電」(25MW)的災民將專案處理,但必須在12月31日前完成簽約,不受12月17日重新公告的約束;對於重新公告前已簽約者,繼續適用原來合約,但以兩個月完工者為限。(引用風翦樹報導)

政務委員梁啟源12月底對外表示,擔心台灣的光電發展,會像西班牙一樣泡沫化。他被認為是影響政策轉彎的重要人士。(註:西班牙是在光電快速蓬勃設置之後,壓低了成本,政府才緊急下修收購價格,而且該國受惠的多半是外國業者,才造成爭議。)而政府單位與台電也在許多場合對外暗示太陽光電價格高,補助光電恐會影響電價。

環保團體於2011年1月2日也出面反駁光電躉購價昂貴的說法,提出比較數據,說明扣除補帖後的實際價格。不過台電也提出反駁。

2011年3月21日養電計畫的收購價格終於拍板,結果是以台電新版的收購價格每度7.3元為準,但足一定數量時會有補貼,確實有少數光電廠商因此退場。




相關連結:(請注意內文的時間點)
公共電視有話好說-南部開講: 綠能玩假的?! 再生能源又轉彎?(2010/12/26)
自由電子報 - 政策轉彎 太陽光電躉購今激辯(2010/12/27 )
公共電視有話好說-南部開講:分析年中的光電進度,台電已延宕審議 (2010/10/24)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災區向陽天/屏東養水種電專題報導(2010/6月)
公視晚間新聞(太陽光電成本高?環團:欺騙人民)(2011/1/2)

Thursday, 24 February 2011

【新聞】2月能源綱領與石化政策評估公聽會(待補)

2月上旬,環保署、經濟部開辦了兩場政策評估(政策環評)的公聽會,分別是2/11日舉行「石化工業政策評估說明會」公聽會,2/14「能源發展綱領政策評估說明書」公聽會,這兩場都並非最後的會議。

公民記者朱淑娟對兩場公聽會的討論,都做了分析。


石化政策評估方面,由於國光石化案的(個案)環評已經進入最後階段,六輕也正準備推展五期擴大計劃,與上述兩個政策環評關係密切,因而引人質疑。

能源綱領評估方面,雖然攸關我國未來十年的能源遠景,能源政策評估卻以火力與核能兩種污染性發電方式為方案選項,不但自我設限,也被環保團體與媒體指稱為核電(核四與延役)護航。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表示,攸關台灣未來能源發展的重大政策竟如此保守倒退,不但對當前重要的低碳綠能趨勢沒有突破性發展,繼續推動耗能產業,甚至為火電、核電等傳統能源鋪路護航。(引自中央社報導)

「能源發展綱領政策評估」延續會議將在24日開始。環保團體會有近一步抗議行動。

本文待續....


Tuesday, 15 February 2011

【行動】企業間的台灣節能巡邏隊

台灣企業永續發展協會是以企業為會員的NGO組織,他們和Epson公司合作, 參考日本的「信州節能巡邏隊」經驗,打算結合企業會員的志工資源,成立「台灣節能巡邏隊」。巡邏隊在2010年12月成軍,

信州節能巡邏隊也是當地Epson公司發起的,所以該公司在台灣發起這個計畫,打算在2020年將可為台灣250家以上企業提供節能診斷服務。

主要模式是,由企業單位提出申請,企業先自我診斷,然後節能巡邏隊出動,現場協助「診斷」服務,爾後再做後續追蹤。

這樣的模式其實在台灣不算新鮮,做去幾年台北縣市的大樓社區節能診斷服務也是類似這樣的,台灣也有工研院去協助工廠節能服務的案例。

Friday, 11 February 2011

【事件】APP捐款給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因為APP集團(亞洲漿紙,中方為金光集團,在台由金盛世紙業代理)在印尼與中國的林業經營方式招致爭議,而受到綠色和平組織各國分會多篇報告批評,台灣的綠色和平甚至大動作發起行動要消費者拒買旗下產品,包括倍舒柔衛生紙。

不過縱使有這個問題,從事抗暖化議題的智庫NGO─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卻接受了APP的捐款,並將專款指明作為「氣候變遷教育宣廣基金」。這個舉動凸顯了台灣NGO對國際NGO行動的認識不清,也讓人清楚看到台灣各環保團體之間的矛盾。台灣各社團與智庫對於「永續林業」議題也缺乏深耕,可能會衍生未來對森林碳權的一大堆問題。


以下為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接受捐款的新聞稿內容摘錄:
...身為全球前十大紙業集團的亞洲漿紙(Asia Pulp & Paper Co., Ltd., 簡稱APP),致力於維護森林生態永續發展,以具體行動關愛生命,證明造紙,也可以種樹。為積極落實APP關懷台灣永續發展的理念,即日起至1月31日止,凡於全台全聯福利中心購買 Paseo「倍舒柔」系列產品,APP即每袋捐贈NT$ 2元,專款贊助【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2011年「氣候變遷教育宣廣基金」專案,與您一起“關愛生命、保護地球”!

Sunday, 6 February 2011

【比賽】低碳年菜比賽

環保署主辦,天氣風險管理公司與萬能科技大學承辦的「低碳飲食迎新年、歡喜健康慶團圓」蔬食廚藝比賽,在1月21日決賽。得獎名單與他們菜色的菜單都已經上網。另外這個計畫還製作了一份低碳飲食選擇參考手冊

Thursday, 27 January 2011

【座談】台灣碳交易行不行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和「新頭殼」新聞網站策劃了一系列的「2011年環境前瞻」網路直播論壇,談了淺山生態系保育、護樹運動、農民市集等議題。

1月25日的座談專題是「碳交易行不行」,與談人為永智顧問公司總經理石信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趙家緯。討論重點包括我國環保署所規劃的碳權交易制度「國家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平台」未來會面臨的問題何在?以及境外碳權該怎麼分配?

Tuesday, 18 January 2011

【書訊】溼地‧石化‧島嶼想像

溼地‧石化‧島嶼想像》是作家吳明益與吳晟編輯,邀集近一年多來,為了反對國光石化在彰化大城與芳苑海岸設廠,而撰寫的多篇文章,其中包括詩作、報導、照片與簡化的學術文章。

裡面有兩篇文章專門講溫室氣體,一篇是柳中明教授說明台灣誤用減碳BAU模式,為繼續發展耗能工業開脫;一篇是林幸助教授分析台灣沿海濕地的碳匯服務功能,其中以高美溼地的實驗結果來推估,彰化沿海濕地每年至少可以吸收3200公噸的二氧化碳,這是台灣極少對於溼地碳匯能力的完整論述。兩篇都非常值得去找來看。


吳晟老師在書籍發表會中朗讀書中的詩作,一度痛哭出聲。

Saturday, 15 January 2011

【書訊】環浪計畫出書啦

台灣有兩個小女生在2010年初出發去太平洋多個小島─斐濟、吐瓦魯、吉里巴斯、東加、萬納杜...,想要去看一看這些小島在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的狀況下,目前是怎麼樣的處境。

他們把這個計畫命名為「環浪計畫」,然後今年初出書,書名叫做《探尋即將消失的國度:兩個七年級女生的環浪計畫》。

他們的計畫,有獲得很多媒體關注,網路上可以找到一些報導。他們的書裡面,除了氣候變遷那麼沉重的部分之外,也有很多是描寫風土民情的。可能是因為他們投入環境議題的研究比較不足的關係,所以有些段落不是很合乎嚴謹的科學論述(不過媒體也是這樣)。請以鼓勵代替苛責囉。



下面那個是他們拍的簡介回顧影片。

環浪計畫發表 from acrosstheocean on Vimeo.

Friday, 14 January 2011

【會議】斷崖邊的台灣─台灣氣候變遷高峰論壇

1月8日,宜蘭有場「斷崖邊的台灣─台灣氣候變遷高峰論壇」,主辦單位是宜蘭縣政府、縣議會,與宜蘭人文基金會、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裡面主要分為兩個主題分組研討─"低碳社會與國家競爭力"與"國土安全與區域發展",延伸到調適政策與能源相關立法,帶有展望2011年的味道。

會議手冊將會擺上官方部落格

Saturday, 18 December 2010

【宣導】CNEX基金會的明日家園影展&新大洪水紀錄片

CNEX基金會是一個跨足兩岸三地的非營利組織,主要從事文創產業的發展,比較知名的行動是贊助多位兩岸三地的導演拍攝影片,特別是紀錄片。

該基金會每年會策劃年度主題(紀錄片)影展,包括邀展與贊助作品發表。2010年10月在台灣辦的「明日‧家園」影展,以環境議題為主體脈絡,其中包括氣候變遷為主題的影片,如《上升之海,下沉之島》、《卡崔娜紀事》、《熟男減碳日記》,與一部以台灣原住民觀點看八八風災的影片《新大洪水》。

以下是《新大洪水》影片線上完整版。(製作團隊與導演的話)

Wednesday, 20 October 2010

【專題】兩個氣候變遷主題的廣播節目

「IC之音/竹科廣播」這家新竹的廣播公司向來關心環境、社區議題,這兩年也曾透過旗下的基金會推動過環保與節能活動。2010年10月,他們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合作,推出常態性談氣候變遷議題的節目,名為「氣候戰役在台灣」,主持人為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阿乾,時間為每週一19:00-20:00。
如果錯過的話,可以註冊成為IC之音網站的會員,能夠收聽之前的節目。不過他有個點數的規則,請留意。

再來,彭啟明博士在中廣新聞網主持「氣象達人」節目也己經好多年了。隨著民眾對環境議題的了解,他的節目愈來愈常觸及各方面的暖化議題。這個節目撥出時間是15:10-16:00,有幾集有放上網路。說到氣象達人,也可以請大家看他在大愛主持的「Dr. Earth」,談氣象與生活。

Wednesday, 13 October 2010

【工作坊】2010氣候變遷-台灣觀點公民會議

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10月2日在台北舉辦一場「2010氣候變遷-台灣觀點公民會議」,這是該基金會繼2009年與世界同步舉辦World Wide Views on Global Warming共識會議後,第二次舉辦這主題的公民共識會議。不過今年那個國際活動沒有舉辦,基金會只好自己辦了。
「2010氣候變遷-台灣觀點公民會議」公民共識大會由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與十大傑出青年當選人聯誼會主辦,分階段討論台灣的碳排放減量、科技與經濟調適、台灣因應策略、大台北都市規劃議題,最後對五都選舉提出環保政策的建議。

Wednesday, 22 September 2010

【宣導】天下雜誌的台灣不碳氣

天下雜誌在6月底出刊的450期雜誌,以「行動綠生活」為專題,介紹了台灣的環境危機與民間的綠色行動。另外同時推出「台灣不嘆氣、行動綠生活」專題網站與行動。



這整個行動,是由天下雜誌集團各單位所籌劃。像是:
  1.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與教育部環保小組合作,舉辦「節能減碳、計算一『夏』」暑期學習行動,號招國中小學生在暑假60天內,每日上網計算並登錄「每日碳排放量」,鼓勵他們從事的減碳行動包括:今天少使用電腦1小時、我今天回收1支玻璃瓶 / 1支鋁罐。(沒錯,我也覺得很矛盾)
  2. 一般網友可以登錄減碳行動,或分享減碳記事,可參加抽獎。
  3. 另外,康健雜誌與天下雜誌把過去的生活環保報導,編輯成專文簡報檔,供民眾閱讀與參考。
  4. 由雜誌的整合傳播部企劃的「綠色縣市」專題,該雜誌的這個部門是承接各公司、政府機關的廣告行銷專案(我指的是,這專題的報導即使有可讀性,也是屬於行銷的一部分)
  5. 「樂活消費」專題,則是行銷天下雜誌所出版的環境議題相關書籍,以及澳洲進口的春捲包(後者實在很唐突)
由於天下雜誌具有高知名度,並配合活動在書店通路也進行此行動的宣傳,所以宣傳效益很大。就這樣。

Monday, 13 September 2010

【會議】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

我國農委會在6月15日召開「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因為裡面有些政策指示,所以把新聞稿轉貼到這裡存檔。農委會也把會議總結報告,刊在在這次會議之後的農政專刊中,請參考。
另外,農委會請它的委外單位製作一系列有關氣候變遷調適的文章,弄了一個政令宣導的專題「氣候變遷 農業調適總動員」。

----------------------------以下是農委會新聞稿-------------------------------------
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閉幕 研擬以「低風險、低碳排、新商機」為願景的調適策略
文號:5842 99年06月15日
農委會於6月15日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召開「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針對農業之資源與生態、產業發展、防災救災及節能減碳等議題進行跨領域研討。 總統與行政院吳院長分別於開幕與閉幕時蒞臨致詞,提示政策方向。經過熱烈的討論,確立臺灣農業面臨全球氣候變遷影響,將秉持「健康、效率、永續經營」農業施政方針,研擬以「低風險、低碳排、新商機」為願景的調適策略。會中並特別提出7項關鍵性因應策略,分別是依風險程度建構糧食安全體系、整合科技提升產業抗逆境能力、推動低碳農業、發揮邊際土地之生態及滯洪功能、強化農村自主防災體系、開創低耗能、低碳排的綠金新商機,以及建立生物多樣性風險管理策略。本次會議結論依優先次序,擬定短、中、長程具體行動方案,推動實施,以確保糧食安全與臺灣農業的永續發展。
總統親自出席本會議,表達對此項議題的重視。 總統於致詞時表示,氣候變遷對人類與物種的影響及其相關因應已成為全球性的重要課題,也是國家永續發展的關鍵議題。總統表示,臺灣近年來歷次颱風所帶來的豪雨量及災害損失有愈趨嚴重的趨勢,政府應該設法來防範並替農民解決困難,而身為世界公民的一份子,也應該積極主動力行節能減碳。總統特別強調,因應氣候變遷是政府各部會應共同努力的工作,希望未來的經濟成長要具有增加就業、提高創新能力,以及能參與區域經濟組織,同時也要表現節能減碳,才是具有台灣特色的優質經濟成長。
行政院吳院長於會中指出,臺灣地理環境位處天然災害發生機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一定要注意因應氣候變遷的影響。院長說,農業施政要兼顧生產、生活及生態,生產方面要能維持生命的營養及健康的環境,讓生產者所獲得的利潤及消費者所付出的代價都能合理,並能兼顧節能減碳;生活方面,要讓人民能夠富足,才能注意環境的維護;生態方面,必須與生產維持適當的平衡。院長並期許未來精緻農業的推動,必須結合觀光、綠能、生技等新興產業,發展低風險、低碳排的新興綠金農業。
農委會陳主任委員在總結報告時指出,本次會議共獲致43項策略,計有相應之208項措施,對於農業未來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策略已有更明確的方向與更周延的作法。陳主委並提出將秉持「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的農業施政方針,研擬以「低風險、低碳排、新商機」為願景的因應對策與具體行動方案。期許未來氣候變遷對臺灣農業所造成的風險程度將降低至可因應之範圍內,農業產銷也將逐步調整為省能源、低污染,並擴大農業的碳匯功能;更重要的是,藉由發展新興生質能源、供應環保綠色消費及整合推動創新節能、健康安全的綠金農業,將可創造農業新商機、增加就業。
依據本次會議所獲得的寶貴結論,就其重要性與迫切性,歸納提出7項關鍵策略
  • 1.依風險程度建構糧食安全體系:除考慮糧食安全存量外,將依糧食安全、警戒狀況,分級規劃不同糧食生產結構及供應機制,並參與區域糧食安全儲備。
  • 2.整合科技提升產業抗逆境能力:研發抗旱、耐熱、耐鹽等抗逆境品種,應用氣象及資通訊等跨領域科技於產業經營,並維護生物多樣性。
  • 3.推動低碳農業:發揮在地生產優勢,鼓勵在地消費,發展低碳足跡農產品;同時,建立農業碳排放量盤查制度。
  • 4.發揮邊際土地之生態及滯洪功能:規劃易淹水地區作為濕地或提供為洪氾發生之緩衝帶;研擬受氣候變遷影響之財產權保障,提供必要之輔導及補償。
  • 5.強化農村自主防災體系:連結全國防災體系與整合資通科技,建制農村風險管理體系,提升農村自主防災能力。
  • 6.開創低耗能、低碳排的綠金新商機:發展節能、低碳排之新農業經營模式及健康安全的綠金農業。
  • 7.建立生物多樣性風險管理策略:擴大生態及海洋保護區,建構多元種原保存機制,設立生物多樣性資訊中心,追蹤物種變遷,維護生物多樣性。
農委會強調,氣候變遷是一個全球性的考驗與動態挑戰,除減緩與調適因應外,需改變思維創造利基,建構與時俱進的滾動式調整策略及擴大全民的共同參與。鑒於氣候變遷影響之規模與頻率等不確定性,資源投入必須體認抉擇之無悔性,考慮整體發展正向需求與經費最適運用,將本次會議結論依優先次序擬定短、中、長程具體行動方案,推動實施。未來將秉持「健康、效率、永續經營」農業施政方針,持續創新與追求動態平衡,化危機為新契機,發展低風險、低碳排及新興綠金農業,以確保糧食安全與臺灣農業的永續發展。

Friday, 27 August 2010

【會議】歐斯壯與氣候變遷國際高峰會

8/24-25日台北舉辦了一場「2010大師論壇─氣候變遷國際高峰會」,主辦單位是中經院、工研院與經濟日報等。
會議邀請到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伊莉諾.歐斯壯(Dr.Elinor Ostrom),她的專長是共有財(包括部分公共事務)的良好經濟治理分析。
歐斯壯在會中,開幕講座是以「氣候變遷之全球化及國際治理」為題。另外也以她的拿手領域"地下水資源管理"講了一場。她表示,推動氣候政策不能僅靠全球層次的協議,與國家中央提出的政策,應該在地、分權(多重中心)式的推展,不要依賴中央一體式的治理,因為可能會失敗。她也推崇加州政府的幾個太陽能政策,就是因為是在社區與地方層級推動。
這場會議還另外邀請國內的經濟官員、公會來賓、顧問與日本的講者。不過都講的沒什麼意思,沒辦法和Ostrom"真正的"對得上話。經濟日報是主辦單位之一,所以發了很多新聞稿,可是都帶入高層意見與梁啟源顧問等人的核能推銷讀者閱讀請謹慎
真希望讓歐斯壯知道台灣中科三期、四期的用水爭議,各地的農民徵用風波,以及國光石化選址議題,這些都牽扯到共有財的資源管理,不知道她的意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