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美國.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美國.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10 November 2011

【行動】 高爾的真相24小時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9月的時候發起的新一波行動,名為「真相的24小時」,要在24小時內從網路上分別針對不同語區的國家進行個別演講,結果實質上是一場接一場的演講+座談的影片網路直播。

內容主要是傳達說,人為影響造成地球正在暖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但是世界上有很多企業與氣候懷疑論者一直在贊助、否認氣候暖化,扭曲科學事實,影響政策。所以高爾的組織打算從此開始對這些懷疑論者採取行動,還把自己組織的名稱改成 Climate Reality Project。高爾最近的公開演講,也都是在指責那些氣候暖化懷疑論者。

我必須說,好無聊啊,這又不是在打選戰。不過我想說,高爾大概也是受不鳥目前有心人士的操弄了。

Climate Reality Project網站裡面有影片。


Monday, 22 August 2011

【抗議】白宮前靜坐抗議Keystone XL油砂管線

去年介紹過的反對油砂管穿過美國的 Stop Keystone XL行動,最近邁入新的高潮,數十名示威者花兩週時間,在白宮前靜坐與抗議,包括知名影星在內。因為之前眾議院有給總統機會通過或否決這案子,但期限是在今年11月前,而最近國務院又要遞交環境分析報告給總統,所以這會是歐巴馬最後一次機會決定過或不過。

以下請看中央社的報導

美國環保人士21日繼續在白宮外展開為期2週的靜坐活動,企圖阻止興建輸油管,第二天示威再度傳出數十人被捕。

環保團體「油砂行動」(Tar Sands Action)和地方及全國環保團體舉行示威,希望非暴力的抗議活動,能促使美國總統歐巴馬拒絕批准一項建案,不要從加拿大興建輸油管到美國墨西哥灣沿岸。

切薩皮克氣候行動網(Chesapeake Climate Action Network)主任泰德威爾(Mike Tidwell)說,當局20日的逮捕和整夜拘留行為,已點燃了一把火。

泰德威爾20日被捕後從獄中發表聲明:「現在越來越多人受影響,態度堅決,決定加入活動。」

「油砂行動」官網上說,白宮外靜坐人士21日拒絕依美國公園警察(US Park Police)的要求離開時,約有50人被捕,20日也有超過50人遭到拘留。

Monday, 28 February 2011

【報告】氣候變遷對珊瑚礁的影響(究極版)

世界資源研究中心(WRI)在二月底發表了一份氣候變遷對珊瑚礁影響的報告「Reefs at Risk (Revisited)」。發表了報告、製作互動地圖、辦了記者會,還拍了以下的文宣短片。



叫(Revisited),是因為WRI在1998年曾推出一份珊瑚礁威脅的重要報告,就叫做Reefs at Risk ,當時珊瑚受到白化的威脅,而該份報告以地圖為報告主體。2011年的這份則有全新與更詳細的東西擺進報告中。

Thursday, 24 February 2011

【新聞】美國減碳工作因政黨惡鬥而受挫

美國眾議院的共和黨議員在2月19日大砍環境保護、全民健保、國家公園方面的聯邦預算(是一個預算法案)。而且他們還動用非預算性的表決,直接禁止環保署做一些環境工作,包括禁止環保署監測全國火力發電廠的溫室氣體排放,以及禁止契比克灣(Chesapeake Bay)流域污染整治計畫,後者是在各界擺爛與互踢皮球多年後,去年好不容易決定由聯邦接手。

由於這個版本的預算案會再經過參議院表決,然後由總統公佈才算數,因此還有轉圜空間。但非預算性政策則有賴其他解套方式。

美國共和與民主兩黨的惡鬥,其實自2009年歐巴馬上任後首次國會會期就開始,而國會杯葛政府預算則是歷年都會發生的事情。這次事件令人注意,是因為砍掉的預算規模極為龐大,且對減碳、水污、健保、國家公園等領域下手,則是針對歐巴馬的施政而來,使得這次的行為顯得很惡質,已經招致輿論的諸多批評,特別是環保團體。NRDC說眾議院背叛了美國人民,EDF表示眾議院表決贊成排放重金屬、有毒物質與溫室氣體到大氣中,Sierra Club的執行長則說,眾議院只保護有錢的汙染者,而讓美國納稅人花費更多錢(在環境與健康上),等於是在美國人民狀況很差的時候又踢了一腳

---參考新聞:

美國眾議院大砍預算 環境保護工作受限(環境資訊中心)
譯自2011年2月19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報導;謝雯凱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眾議院19日上午通過一項預算刪減法案,環保人士稱此舉對清淨空氣法與淨水法的工作推展而言,可說是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重擊。

共和黨籍眾議員以「繼續決議案」的形式提出2011年預算法案,235票對189票通過,僅有3位共和黨議員協同民主黨議員一起投下反對票。共和黨的預算版本大幅刪減聯邦預算計畫中的610億美元支出,作為政府在剩餘財政年度中的運作資金。

這項預算案不僅大砍環保署1/3的預算,更以表決方式禁止環保署針對煤炭火力電廠與煉油廠的監測計畫,這項計畫自1月2日開始,目的是要減少二氧化碳與其他全球暖化污染物。此法案也禁止環保署依淨水法修復該國最為脆弱的諸多河域,其中包括供應1.17億人口飲用水的水源。對在眾議院掌握多數席位的共和黨而言,此法案旨在於削減政府開支。

眾議院發言人約翰‧博納(John Boehner)在同日的聲明中表示:「本週,是多年來首次眾議院能夠行使其意志,最後做到了美國史上最大的開支削減。為了我們的經濟與民主更好,我呼籲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里德(Harry Reid)將此案立即逕付表決。」

若法案未能經參議院表決成為法律,眾議院共和黨議員揚言要癱瘓聯邦政府,意味將中止給付老年社會安全津貼,以及軍人、退休人員、邊防與其他政府雇員的薪資給付。

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氣候中心主任拉舍夫(Daniel Lashof)表示:「眾議院面對氣候變遷既聾、且啞、又盲。」他指出,這項預算刪減案將阻止環保署蒐集基本資料,監測污染源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與其他吸熱的汙染物到空氣中。法案也阻止環保署依任何理由設置任何溫室氣體排放限制: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六氟化硫、氟氯碳化物與全氟碳化物。

此繼續決議案也會阻止美國捐助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這個組織是由老布希政府協助成立,提供氣候變遷上權威的國際評估,曾於2007年因其成就榮獲諾貝爾獎。

儘管共和黨聲稱美國民眾支持他們的行動,但同是共和黨員的環保人士卻在19日表示對削減案的失望。「眾議院共和黨議員已在2月19日落入反環保的極端主義中,所通過的2011年開支計畫滿是對公共健康標準與環境保育的攻擊,卻對減少國債沒什麼幫助。」全國性草根組織「環保共和黨員」(Republican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表示:「眾議院通過的繼續決議案,滿足了反環保極端主義者所希望的許多事項。」

該組織政府與政治事務副理事長詹金斯(David Jenkins)說:「決議案包含非預算性的政策要求,阻止環保署限制碳污染排放與保護水質,禁止內政部保護野生景觀地區,並不顧科學證據,決議將北方灰狼自瀕危物種名單中剔除。」

Saturday, 22 January 2011

【地方政府】紐約市與大專合作推廣綠建築技術

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在2007年地球日宣佈了紐約市的綠色永續藍圖,叫做PlaNYC,裡面包含空氣、土地(利用)、交通、能源、水與氣候變遷這些主題,規劃許多策略,並設立多項目標,朝向2030年前達成。

他在行動初期有說過,會朝建築物的節能下手,以改善紐約市的溫室氣體排放。2011年1月20日,紐約市宣佈了一個蠻特別的計畫。市政府與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合作,成立一個紐約市都市技術創新中心(New York City Urban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NYC UTIC)。這個中心是要幫助紐約市創造更多綠建築。隸屬於紐約市府的官方外圍組織─紐約市經濟發展機構(New York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Corporation)之下,算是市府經濟事務中的一環。

他們會媒合學術界、業界,與各大樓業者、電力業者、建築設計業者,將先進或是在研發中的綠建築永續技術、產品、節能技術...,應用在紐約市的建築物上,作為推廣,或至少作為市場化的測試。等於是拓展商業空間或試驗機會給永續技術的廠商與研究單位,也協助大樓管理業者找到節能方式。皆大歡喜。

此中心還會有研究、資訊匯集與交流的功能,由市府與大學出資建構。後續還會有小型的補助資金計劃。

影片由哥倫比亞大學上傳 ~

Friday, 3 December 2010

【行動】折紙風車喚再生能源政策

SSC Pinwheels for Clean Energy from Sierra Club National on Vimeo.

山巒俱樂部學生聯盟(Sierra Student Coalition)11月份在全美國大學校園發起一個製作紙風車的行動,目的是要趁著美國環保署40周年慶的期間,用紙風車這樣軟性的訴求,呼籲政府使用更多的再生能源。另外也有寄信給總統的行動。
在12月1日時,有一群學生將部分的紙風車拿到華盛頓特區國會山莊前的草坪上放置,希望讓更多官員看到這個訴求。
我覺得紙風車成排插在草坪上蠻美的,可是插在攤位上就整個遜掉了。

Friday, 12 November 2010

【報告】美國政府機關的調適政策整理

美國的Pew研究中心11月彙整了美國中央聯邦的各個機關部門提出的調適政策、計畫,做成一個懶人包,啊,是一份簡單的報告。裡面按照各個機關部門為順序,依序羅列各部門所做的調適計畫,雖然無法全部囊括進來,但至少重要的都有了。要做政策規劃、做報告、國科會計畫的朋友們,趕快去下載來看吧,相信很有幫助。

Monday, 8 November 2010

【NGO介紹】碳作戰室Carbon War Room

英國維京集團創辦人Richard Branson覺得,除了捐錢之外(維京自己有基金會),還想要更深的參予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列。在2009年,他找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企業家,發起與成立Carbon War Room(碳作戰室)這個非營利組織,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然後再找一些有產經與環境管理背景的優秀年輕人來管理。

該組織的行事作風比較低調,要到2010年4月左右才開始透過Branson與執行長Jigar Shah說明他們的企圖目的,因為它們正開始啟動部份主要行動。
籌組這個組織就是希望採取有別於民間發起的草根組織。基本上它想利用企業圈的金錢、力量與影響力,更能在減碳議題上施力,推出市場導向的對抗氣候變遷策略與技術,並期許企業能在對抗氣候變遷戰役上扮演領導者角色,並創造出新的模式,新的思維,開創新的後碳經濟(post-carbon economy)。它們也不是只想要改變商業界本身,而是同時也希望在這個議題上連結政治立法、地方政府、商業與民間一起努力。觀察他們的職員組織,也可以看到未來還會投入生態、森林等更廣泛的研究領域。
他們關注的議題可能會是在:承襲維京之前承諾的海運/空運/貨運溫室氣體強制減量(包括黑炭、懸浮物質)、開發新的再生能源物質(如Biochar)以減少各國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工業能源效益、以及對島嶼國家與低度發展國家鄉村地區的調適基金。
目前已經推出的計畫則是Green Capital - Global Challenge,它篩選出幾個在對抗氣候變遷議題上較有前瞻性的城市(都是歐美國家),然後出錢來促進城市的能源效益與減碳措施,而該城市拿錢後,必須在未來2年內透過各方合作,並和資助夥伴共同達到承諾的目標。這個計畫是在2010年2月溫哥華冬奧期間所發布的。
官方網站上最新訊息的頁面比較好閱讀。

Thursday, 4 November 2010

【新聞】美國茶黨運動與氣候變遷

最近美國政壇上2009年起,有個新的政治運動叫做茶黨(Tea Party),它不是一個真正政黨(未來不一定),而是某些人為了反對歐巴馬政府的刺激經濟復甦計劃,而從歷史中翻出茶黨這個名詞,並以此為口號號召大家抗議。

但是其實這個運動並沒有中央的組織,是在一次一次各地反歐巴馬政府的抗議與集會中,藉社會氣氛推波助瀾而成的,逐漸的,愈來愈多對經濟現狀不滿的美國人也加入了這個茶黨運動,或以茶黨為名發起各種反政府的行動。因為組織鬆散,又蔚為「風潮」,所以行動多了起來,包括抗議、快閃與集會,於是就有人架設網站彙整茶黨的行動、在社群網站發布最新訊息、整理出支持茶黨的政治人物。再加上某些新聞台特別喜歡報導茶黨在各地的抗議,於是茶黨愈來愈受到全國人民注意,也就是,這個看起來業餘的政治運動現在可說是紅的發紫。
基本上,由於是對經濟不振現況不滿而聚在一起,所以茶黨抗議者的政治訴求是保守、注重工作機會、可能排外的極右派。又因為結構鬆散,所以在行動上是自由並有創意的。由於他們受到普羅大眾的喜愛,所以民眾連帶通盤接收了茶黨思維中的核心─要經濟要工作,其他的次之。而茶黨支持者跟共和黨的保守分子走的比較近,甚至把莎拉裴琳當作一位意見領袖人物。
茶黨支持者獲得政治影響力後,便在11月美國期中大選時,推舉或支持部分理念相近的候選人,部分是共和黨人士。這次期中選舉結果,茶黨自己表態支持的候選人中,至少有兩位贏得選舉。而共和黨在選舉中票數大幅成長,贏得眾議院多數席次,在參議院中近半,這次改選州長選舉的37州當中,共和黨也拿到29州州長席位。除了民眾對歐巴馬執政的失望以外,這也有茶黨支持者的影響力在裡面。
雖然茶黨很少在氣候議題上表態,但一般相信他們反對減碳的氣候政策。
至少在這期中選舉期間,就可以明顯看出茶黨支持者(的主流)反對氣候法案、反對綠色就業政策與潔淨能源。十月底時,歐洲氣候行動網提出報告說,其實英國石油公司等污染大戶,大筆贊助了暖化懷疑論者的茶黨候選人競選活動。
紐約時報在10月中的報導則是呈現出來,茶黨支持者中有較高比例的氣候暖化懷疑論者。
  • 調查說只有14%的茶黨支持者認為全球暖化是個現在正在發生中的環境問題,其他的美國民眾持同樣觀點的則有48%。超過半數的茶黨支持者說全球暖化在未來任何時間都不會是嚴重的事情,而其他的美國民眾只有15%持同樣觀點。
由於茶黨已經有檯面上的政治人物,行動網路也都部署差不多了,所以以後氣候政策的立場會更為明顯。這個運動的高支持度至少還會持續一陣子,再加上共和黨在兩個國會的勢力增加,可以預見的是,美國聯邦氣候相關政策立法可能會停滯很長一段時間

Wednesday, 3 November 2010

【行動】向加州(2010年)23號公投案說NO(更新)

來居於對抗氣候變遷前鋒的加州,最近受到很大的挫折。綠色州長阿諾將於2011年1月下台但繼任的幾位候選人對氣候立法企圖心都不強。更糟的是有家化石能源公司Texas Oil在背後運作推出一個公投案,California No 23 (2010),將在11月2日公投。

此案要求暫緩加州溫室氣體減量法(AB 32)實施,直到加州失業率降到5.5%或以下,而且要連續四季。由於這個公投案的宣傳策略,巧妙把失業率拿出來和減量目標對壘,所以想必會獲得中低
勞工普遍的支持。

加州的環保NGO動員起來,不要讓石油公司灑錢支持的這個公投案通過。主要的反對陣營成立了一個Stop the Dirty Energy Proposition網站;並有許多集會與媒體行銷戰。
(~~~~~~~~更新~~~~~~~~~)
最後11月2日公投的結果,23號公投案沒有過,票數差距為61.4%比38.6%,可說還有很大的差距。同時舉行的加州大麻合法案差距還比較小(也沒過)。
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的繼任者為回鍋州長Jerry Brown,副州長為Gavin Newsom,剛好前者之前擔任過奧克蘭市市長、後者擔任過舊金山市市長,在市政上都很重視氣候政策。

Monday, 18 October 2010

【行動】讓美國中小學建築更具有永續性與能源效益

美國有幾個以「綠色中小學」(Green School)為名的NGO行動,連地方政府也有類似行動。目前相關的NGO、政府單位,積極的中小學校,都加入了一個聯盟組織「綠色中小學聯盟」Green Schools Alliance (GSA)。這是一個比較鬆散的聯盟組織,比較像是資訊共享的平台,而不是共同行動的組織。
這裡的School,主要是指K-12,就是從幼稚園,到12年教育,也就是幼稚園到高中這個階段,屬於基礎教育。據估計,全美國20%的民眾(6千萬)每天都要去Schools,他們是學生、教師、職員與政府相關機構人員。這就是為何綠色中小學會顯得重要的原因。
本文的重點是。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在2010年10月成立了一個綠色中小學中心(the Center for Green Schools),專門協助中小學進行建築物的節能與永續改善,已達到永續建築標準(LEED),實施對象包括新建學校與舊有的學校。
他們設計了一個互動圖示,來說明該中心要改進的,包括自然採光、能源效益、環保建材、節水、提高回收率等等。
11月7日,猶他州將招開全美的綠色中小學高峰會。在這個高峰會中,會匯聚不同單位支持的各種綠色學校議題,包括生態(生物多樣性、學生種植計畫)、健康學區等等。屆時綠色中小學的議題可能會有更多的討論。

Friday, 15 October 2010

【行動】350.org的10/10/10全球行動

350.org串聯旗下會員與志工、友好團體與名人,共同在2010年10月10日這天,在全球一起進行減碳、對抗暖化的行動,他們稱為10/10/10 Global Work Party。根據他們網站上的統計,這次共有188個國家的人,辦了7347場行動。
雖然很多行動是屬於我個人很不喜歡的「宣示性」行動,如排字拍照、騎單車舉海報排字拍照、潛水用石頭排字拍照...,但是想當然爾,這些參與者不是只單單排字拍照,他們都有進行其他實質性的環保行動,而且也落實該團體"草根"的本質。各種多元的行動,可以參見:
當然一天的行動是不夠的,該組織在網站上說,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是 count politically,大家再要做研究、再開會,去遊說政府制定新的策略,來減緩地球暖化。

Monday, 27 September 2010

【宣傳】美國石油研究所的草根行動宣傳戰

美國石油研究所(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簡稱API)是由石油產業界組成的類似公會組織,自1950年代以來,長期在進行"沒有化石燃料世界就不行"的行銷宣傳。他雖然以 Institute為名,但其實就是產會公會,完全不是什麼獨立性的研究單位。在墨西哥灣漏油案件後,API仍高調的要求繼續進行美國沿海海底鑽油,讓大眾更注意起這個組織。

為了反擊中央與地方政府投入再生能源發展,API以化石能源產業提供就業為名,在這兩年發起了一個Energy Tomorrow」行動。 行動的主旨就是要民眾協助API,要求國會議員反對向化石能源增稅、並且反對參議院通過《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以及其他相關的能源改革法案。這個行動一直持續到現在,還在猛打廣告,但行動策略有改變。
原先他們的廣告比較偏高質感的基調,強調能源安全(國家確保能取得夠用的能源)與環保。



後來他們逐漸加重庶民感受式的廣告,裡面說的是,對化石燃料增稅,以及現在仍昂貴的再生能源,會讓能源價格增加,使小老百姓與小企業的日子不好過。




然後,API在2010年8月起,開始籌設一個草根組織!!!
這個草根行動叫做「Rally for Jobs」,2010年9月1日在德州集會,向歐巴馬喊話說,提高化石能源稅收就是提高失業率,並且政府不要干預化石能源產業的發展(如:徵稅、禁止海底鑽油)。然後這個「草根團體」在9月巡迴各州,辦更多集會,請來在地的教授、政治人物助陣,在各地媒體增加了很多能見度。



而這場草根行動的集會中,除了有員工被迫參加的情形之外,API與石油產業的角色最讓人覺得爭議。另外,美國最大的工會組織AFL-CIO也在2010年下半年以來,主辦名為「One Nation Working Together」的集會,向政府要求工作,並計劃於10月2日在首都華盛頓特區,舉辦一場規模浩大的遊行。美國石油研究所API在此時舉辦類似的勞工集會,很明顯的搭了順風車,也混淆了AFL-CIO的行動訴求。
-------------------------------------------------------------------------------
相較於API把訴求擺在勞工就業,環保團體當然支持美國政府對化石能源業者徵稅,他們的訴求是擺在環保署2009年研擬的大汙染者付費的法案「溫室氣體裁減法(草案)(Greenhouse Gas Tailoring Rule, 2010年5月擬定),這個法案特別針對煉油與石油業者的空污排放課稅。於是環保團體紛紛提出「讓大汙染者負起責任」(Hold Big Polluters Accountable)的口號,他們發起連署,設置網站分享資訊,而這些行動在墨灣漏油之前便有了,在漏油事件之後當然獲得更多民間與政治圈的支持。(美國綠色和平的PolluterWatch網站、Sierra Club則把煤灰與空氣污染等議題綜合起來)
儘管普羅大眾反對污染,但這些行動的力道,目前看來沒有API的就業訴求強大。行動層次也不同,API把對象擺在歐巴馬總統與勞工階級,但環保團體則是擺在環保署的立法行動。
美國環保團體NRDC則拍攝了一則反諷廣告,要反制API的草根行動行銷戰,一樣偽裝成街訪的方式製作成。NRDC讓偽受訪者表現事不關己的態度,呈現出一種「反諷」的情境。不過應該會更讓觀眾混淆吧?!

Monday, 20 September 2010

【行動】綠色和平槓上Facebook



Facebook(臉書)在2月時宣布,他們將在美國奧勒岡州的Prineville鎮增設一個數據中心(Data center)擺放超級電腦或伺服器,來應付他們擴張飛快的業務。綠色和平遂在當時便「以臉書抗議臉書」的方式,號召50萬民以上的網友,要求臉書要採用更多的再生能源,根據規劃,新數據中心的電力有半數以上的電力來自煤炭火力發電。

綠色和平在9月初展開新一波的行動,除了製作上面那則短片外,綠色和平執行長並於9月1日發出公開信給臉書的創辦人暨執行長查克柏格(Mark Zuckerberg),提出4點呼籲:
  • 承諾停止使用會造成污染的煤炭能源(發電)
  • 運用他的採購力來選擇乾淨、再生的電力來源
  • 在地方、國家與全球各層級都倡導更強有力的氣候與能源政策,確保當IT產業的能源需求增加的時候,能獲得再生能源的供應。
  • 把這樣的訊息公開在臉書的網站上,讓百萬用戶瞭解這間公司是氣候領袖。
根據統計,全球IT(資通信科技)所需要的能源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而電腦數據中心是能源耗用多且成長最快的部份。但由於近年來大家已經注意到這一點,所以像Google這樣的有點環保概念的公司,便會在數據中心的設計與能源取用上多花心力。比如,購買碳額度作為補償、利用自然冰涼的流水來冷卻伺服器溫度、注意電力來源的再生能源比例。
這次Facebook的新數據中心地點,設在Prineville鎮,是因為當地位處較高冷的地區,可減少冷卻的用電,再者他的電力來源是太平洋電力公司,這家公司雖然有半數仍使用煤炭、近半數來自核能,但仍有朝向再生能源電力的規劃。而且在再生能源電力無法完全保證取得的狀況下,臉書公司認為,他們應朝向提高能源效益方面著手。
不過,這樣的考量並不被綠色和平接受,他們要的是100%的再生能源。
然而,根據資訊產業界的電子報「Data Center Knowledge」所做的報導,就連綠色和平組織自己租用的伺服器,也不是100%的再生能源。該媒體表示,「綠色數據中心」這個議題很複雜,綠色和平把議題太過簡化了,以便於炒作。朝綠色數據中心邁進雖然有點困難,但許多廠商也都朝這方面前進,該媒體過去也報導整理過
這件事情上,我覺得綠色和平組織是過於苛責臉書了,因為人家也是老老實實的評估過節能的方式。我認為綠色和平是想要藉由修理臉書,來告訴大家IT產業的能源問題,但目前的情勢發展卻沒能讓大家了解到這議題,看起來只流於八卦性質。
綠色和平對於IT產業耗能議題是有一個整體性的行動,叫做 Cool IT,不過主要對於臉書的這一波行動,就惹起一些爭議,可能不是好事。IT產業明明就相對積極地投入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益,綠色和平的行動策略似乎要調整一下。

Friday, 6 August 2010

【新聞】珊卓布拉克和一則有漂綠嫌疑的公益廣告

美國演員珊卓布拉克在7月份參與了一個復元美國墨西哥灣海岸的公益行動廣告(Be the One /restore the Gulf),因為她這兩年太夯了,所以在這個公益行動上領銜。

不過有位網路公民記者踢爆說,這個行動的主辦團體背後有石油大廠的運作與金錢支持,在行動訴求上也含渾不清,想要透過人民連署的壓力,把BP該付的錢轉嫁給政府/全民買單。

另一家網站透過關係告訴珊卓布拉克這些事情,於是珊卓在7月底委託律師發表聲明,表示初期未查明此行動背景,要請該團體把她的部份從公益廣告中刪除,表示她要暫時退出這個行動,直到搞清楚這是不是石油公司的漂綠行為。經過十多天的觀察與考慮後,珊卓表示她會留在這場行動中,但是她表明立場,該負責的人就該付錢。



這件事情有點複雜,一口氣講完比較清楚。接下來來做些補充與疑點解釋。

[疑點]

這個行動「Be the One」主要是請大家連署。連署的內容是:「"I demand that a plan to restore America's Gulf be fully funded and implemented for me and future generations."」(我要求要有一個修復美國墨西哥灣的計畫,這個計畫要能充分的受到資助,並且要被貫徹,為了我以及未來的世代)

問題在於,連署要求修復計畫要給予充分的資助(be fully funded ),可是沒說是惹禍的英國石油公司要支付,連署文字感覺上是要求政府要支付。

主辦的這個團體,叫做「Women of the Storm」。不過這個活動有個夥伴團體America's WETLAND Foundation (AWF),兩者常共同舉辦活動。其背景是,前者的創辦人Anne Milling與後者現任主席 R. King Milling是夫妻。

問題在於,到AWF的資助者主要來自石油大廠,包括英國殼牌(Shell)、雪佛龍、英國石油等等,而且有些組織高層人士來自石油公司。AWF平常在做的是保育美國路易斯安那海岸,華盛頓郵報在2005年曾在報導中指出,殼牌石油因為擔憂其離岸的鑽油平台,所以投入數百萬美元給AWF作為公關活動。

因為AWF與石油大廠關係不單純,而這個活動的連署文字又被認為是要求政府付錢而非英國石油來修復海岸。所以使得這個行動遭到質疑。

[澄清]

Women of the Storm在珊卓布拉克的退出行動後,隨即提出澄清
他們組織以及這個行動並沒有拿AWF與石油公司的錢。
他們的訴求並未指明誰來付錢,是要讓國會與政府最後來做決定復元計畫要怎麼被支付。
但是他們訴求並沒有刻意讓復元經費的責任,由石油公司轉移到納稅人身上。

[再踢爆]

踢爆此行動主協辦團體與石油公司關係的公民記者是Desmog Blog的Brendan DeMelle與 Jerry Cope,他們後來也有把珊卓布拉克的暫時退出,與主辦團體的澄清,更新在原文章中。不過他們當然不相信主辦單位的說詞,所以繼續公佈一些調查資料。

原來AWF正主辦一個行動「美國能源海岸(America's Energy Coast)」,並且要在10月開大會。Women of the Storm也掛名。他們說的能源海岸,是說沿海開鑿天然氣與石油,不談開鑿石油會造成的油污外漏風險,而是談能源海岸對當地就業與社區經濟的重要,而其中提到主要的環境問題,是海岸侵蝕,造成濕地、動物棲地喪失。

AWF甚至在漏油災後的廣告行動中,仍說要確保沿海的石油、天然氣能繼續開採,藉口是,所得要能分配來修復海岸。

另外還有其他的,就請自行參閱Desmog Blog的文章。

[再回頭]

8月10日,珊卓布拉克的公關發表聲明,表示珊卓願意回到這個公益廣告,她表示,能參予守護墨西哥灣的行動是榮幸的,但此舉並不是為了讓某些團體獲得私益,或是將別人理當應該擔負的責任,轉嫁成為納稅者的負擔。

Friday, 30 July 2010

【競賽】清除海上浮油大獎賽

美國科技教育領域的「X大獎基金會」(X PRIZE Foundation)在7月29日宣佈了第六個大獎計畫Wendy Schmidt Oil Cleanup X CHALLENGE。 總獎金140萬美元,由創辦人夫婦捐出。

此計劃是一個競案,參賽隊伍提出清除海上浮油的最有效作法。第一名可得100萬美元,第二名30萬,第三名10萬。提出方案期限到2011年4月,之後評審會選出10個最佳提案的隊伍,到紐澤西州美國國家漏油應變研究與再生能源測試機構 (OHSMETT) 去實地測試,最後評審決選出最有效且在花費與部署上都可行的方法。

主辦單位從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看到災害的嚴重性,但也認為這不會僅是個案,因為全世界有很多海上鑽油平台,還有更多的油輪運送這些原油,都有可能會溢出而危害環境。X大獎基金會除了舉辦競賽,也會把蒐集到的創新方法放在網站上,分享給全世界的科學家、工程師與企業。

此計劃的新聞稿與辦法,請點閱這邊

Monday, 26 July 2010

【行動】用單車幫助第三世界民眾謀生

Wheels4Life是美國立案的NGO組織。主要宗旨在於免費提供單車給發展中國家需要交通的偏遠地區民眾,以便他們就學、就業與就醫。這個NGO由德國出身的登山車與極限登山單車運動的好手Hans Rey創辦,組織裡的工作人員幾乎都是義工。以下短片有簡明扼要的介紹。



Wheels4Life(W4L)與非洲、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非營利組織合作,它們評估並通報有單車需要時,Wheels4Life就會送來單車。

所需要的民眾,主要是住在較為偏遠的聚落,當地人買不起自家車輛,或因為油價與公共交通費太高,而薪資太低,因此找不到工作。很多社區甚至沒有公眾交通。因此有了單車,等於是提供他們很多的就業機會,而且不需負擔額外的油費;或者是一些小販,有了單車可以擴大兜售的範圍。

有些是孩童因為學校太遠,或者是孤兒沒有人接送,而必須輟學,有了單車便可有就學機會;另外,醫療人員獲贈單車可便於到偏遠鄉間醫治年老病患。

Wheels4Life在網站上,對每個贈送計畫都寫了頗詳細的文章,說明獲贈者的生活,因為單車獲得了怎麼樣的改善。裡面也會提到個別的計畫是和哪些團體合作、捐贈單車數量,與獲贈者的背景。

贈送的單車有幾個來源,一個是採購自加州單車製造商「California Bicycle」的低價且堅固的車款,零件更換簡易,主要送到非洲國家。一個是在當地國家購買,以支持當地經濟,也方便使用者更換零件。再來是由美國各地義工發起的資金招募活動。

由於二手單車來源各異,零件更換複雜困難,所以他們並沒有徵收二手單車與修繕的工作;他們目前也沒有捐贈單車給美國窮人的服務,理由是人力不足,而且第三世界國家更需要單車來謀生。而以上這兩個Wheels4Life沒做到的工作,其實在美國有其他的非營利團體在做。

美國愛達荷州 Palouse-Clearwater Environmental Institute 有個計畫叫做Village Bicycle Project,便是招募全美的二手單車送往非洲的迦納、獅子山共和國等非洲國家。他們除了捐贈之外,還開班教導當地人維護修繕單車的技能,並且特別照顧女性的需求,因為非洲女性是弱勢中的弱勢。Village Bicycle Project 以500輛單車塞滿一個貨櫃為單位,運一個貨櫃到加納,其中150輛分送給首都外的村莊需要單車的居民手上,其他的則販售給當地的單車商,充作貨櫃運費。如此一來也可避免贈送單車衝擊當地脆弱的單車市場,並讓單車在市場上容易取得,而形塑單車風氣。維修需要的單車零件也容易在市場取得了。



Wheels4Life的行動,雖然帶有「俠客」色彩,不過它捐贈計劃的前後評估、多方合作、資訊透明度都非常好,可說是從事國際發展合作的中小型NGO的範例。Village Bicycle Project也考慮到當地市場機制與性別公平的層次。更重要的是,它同時做到減少貧困、幫助教育與改善醫療,以及推展綠色交通。這可以給台灣援外的NGO參考。

Thursday, 15 July 2010

【NGO介紹】憂思科學家聯盟

憂思科學家聯盟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UCS) 是美國的NGO組織,是個由科學家組成的智庫。它原先是在1969年,由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學生與職員組成,目的是抗議科學被用做(越戰)軍事用途,以及要在公共利益領域上推廣科學。

這個組織發展到現在,已經有25萬名來自各行各業的公民與科學家加入。他們希望科學研究為獨立,不為軍事與財團利益,而是要將科學應用於大眾福祉,來「創造健康的環境與更安全的世界」。

他們的研究主軸圍繞著公眾健康安全,現在包括了核能、核武(輻射)、全球暖化、乾淨能源、潔淨運具(空污)、糧食安全(糧食政策與基改)等。而他們的研究員勤於做報告,與政策追蹤。根據財務報告,他們的經費絕大部分來自於會員會費與捐贈,以及基金生息,然後有85%的經費都投入計畫項目。可見得他們的獨立性與研究屬性。另外,基於它是科學研究為主的性質,他們的行動與報告,常會以科學人員為訴求。

就算在行動方面,他們也比較偏重研究報告的發表,辦會議演講,偶爾發動連署遊說官員,很少有遊行等直接行動。

UCS具有反戰、反商(其實是要確保科學用於公眾利益上)的特質,所以被外界貼上左派的標籤。而在一堆智庫中,它也被歸類到非主流的那一圈,也不屬於行動派的環保團體。不過它們竟然莫名奇妙的被氣候暖化懷疑論者盯上,有很多氣候懷疑論者三番兩次指稱UCS操作「全球暖化是人為造成的」這個立論。

為了要大動作迎戰「全球暖化不是人為造成的」這個謬論,最近UCS就發起了一個行動 Curious for Life。這個行動的本質是要訴諸科學人員的初衷與良心,捍衛科學真理,而這也是UCS成立40多年來所堅持的。

已經推出的平面廣告,感性地表現每個科學家最初如何嚮往進入科學領域,而他們的初衷是否安在。

這個行動還請科學家與民眾寄電子郵件給媒體大亨梅鐸,叫他注意旗下的fox新聞與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的抨擊科學家以及誤導的言論。然後請大家舉報媒體上任何對於全球暖化的謬論,再來也順便招募科學家入會。他們說後續會還會有一些廣告行動,但應該是針對科學人士(的良知之類的)。


我覺得在台灣各環評過程中屢屢存在學者立場爭議的現在,是該讓大家好好看看憂思科學家聯盟的這個行動。

Tuesday, 13 July 2010

【遊說】反對油砂油管通過美國

有家加拿大的油管與能源傳輸公司 TransCanada近日向美國歐巴馬政府提出油管鋪設計畫申請,要把加拿大的油砂煉出的石油用油管由北向南穿越美國全境,運輸到美國境內的幾家石油公司據點(可能是該公司的客戶:BP與艾克森美孚)。這個油管計畫叫做Keystone XL。他們似乎已經拿到幾個州的許可,但是最終要過聯邦這關。

因為BP在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美國政府在考慮"替代能源",所以國會議員擔心反而讓油砂成為替代選項,覺得這事態很嚴重,於是有多位眾議員寫了公開信給國務卿柯林頓(希拉蕊),要全盤謹慎評估此計劃。

環保團體也集合起來,針對這個計畫進行了幾次的抗議與遊說行動。他們成立了Dirty Oil Sands網站,就是用來反對Keystone XL計畫,以及宣導油砂並非永續的能源,呼籲美國各界不要使用。環保團體也有使用一些油管風險的訴求,像是漏油會污染水源。

直接參與的團體有corporate ethics international,Sierra Club, 美國地球之友,NRDC,綠色和平,雨林行動網與environmental defence等等,這些美國知名的環保團體。

目前7月上旬這段期間,是Keystone XL計畫的公開審閱時期,環保團體鼓勵民眾連署寄出意見,共有10萬人以上寄信給歐巴馬總統。

然後7月8日是他們的行動日,這一天在紐約、華盛頓等大城市,環保團體發起遊行抗議的行動,呼籲政府停止這個油管計畫。他們新聞稿也提到一點,環保團體有找來一些權益受損的地主加入抗議。

以下是行動發起團體之一 Plains Justice 製作的解說影片:

Wednesday, 7 July 2010

【遊說】美國玉米酒精與海洋死區

美國玉米農民協會(National Corn Growers Association)在6月中推出一支電視廣告,影片中說,墨西哥灣BP漏油這麼嚴重,所以美國要使用再生能源來降低對骯髒燃料的依賴,那就用美國玉米做的生質酒精燃料(乙醇 corn-based ethanol)!協會也預告,到8月時還會有一波廣告行動。他們的廣告行動要訴諸民意,呼籲政府繼續補貼玉米酒精。



該協會在他們的網站上,也有一個專區專門放他們的遊說行動,包括要求聯邦延長給玉米酒精燃料的補貼,協助開拓市場等等。

不過,其實美國以玉米酒精來製造生質燃料引起了很多問題。舊金山紀事報7月6日針對這個廣告與墨西哥灣的死亡區(Dead Zone),寫了一大篇報導文章。在此摘錄說明:

墨西哥灣臨密西西比河河口區沿岸,有一大塊海洋死區,也就是巨藻類繁殖旺盛,造成海域氧氣耗盡,其他海洋生物難以生存。密西西比河口是全球第二大的海洋死區,僅次於波羅的海,而前者還持續擴大。



墨灣死區主因是來自於每年從密西西比河流下的大量肥料硝酸鹽,而這些肥料是因為中下游大量的農耕區。尤其是作為生質燃料的玉米,因為這些玉米不是拿來吃的,所以肥料會用更多。前幾年有報告指出,直指就是玉米造成海洋死區。

最近科學家認為,墨灣BP的漏油可能會加劇海洋死區的範圍與程度。他們還在觀察中。(請參考科學雜誌的這篇)

過去種植玉米的美國草原地區,因為逐漸有農民不耕作,所以政府推出保育方案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讓一些農地回復為草生地。結果因為各州推廣再生能源,有使用率目標、規劃在各州設置生質酒精煉製廠,讓生質玉米酒精產業因需求提高而蓬勃起來,又在聯邦補助的催化下,結果有很多農民索回保育土地復種玉米。這些草生地原本可以有碳匯功能,但耕作為玉米與大豆之類的,就讓土地中積聚的碳排放出來。

生質能源的推動者,也嘗試在推廣比較環保的纖維素生質酒精(cellulosic ethanol),因為纖維素來源是廢玉米桿,或是長年生的草,以及原先的草生地植物,不需要額外的肥料,也對環境衝擊比較小。而且它產製成為酒精的比例也比傳統糧食作物較高。

不過因為玉米農民的人數眾多,勢力龐大,政治影響力很大,玉米生質燃料的發展一直沒辦法抑制下來,而且補貼也都被搶過去。根據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的研究,目前政府對生質酒精的林林總總補貼,占所有再生能源補助的2/3,其他太陽能、風力與其它加起來才佔1/3。在2005-2009年間,玉米酒精花了納稅人170億美元。

而因為上述政府對玉米酒精的利多與補貼政策,有科學家就擔心玉米的種植會更為擴大,肥料用更兇,然後墨灣死區會更嚴重。

另外我要補充的是,美國主要用來製造酒精生質燃料的是玉米,而根據美國農業部在2010年5月的估計,美國玉米的生產量又破了紀錄,達到134億蒲式耳